文◎劉振啟 劉杰
蒲黃為常用中藥, 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在《本草衍義》曰“蒲黃”即“蒲槌中黃粉也”,蒲黃別名又稱蒲花、蒲黃草、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蒲黃的臨床功效為收澀止血,行血祛瘀,通淋。用于各種出血,經(jīng)閉痛經(jīng),脘腹刺痛,跌打損傷。生品偏于止血而兼能行血化瘀,并能利尿;炒品長于補血止血,炒炭長于澀斂,功專收斂止血。北京習用規(guī)格通常為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三種炮制規(guī)格。
蒲黃來源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及同屬多種植物的干燥花粉。主產(chǎn)于我國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每年夏季花剛開時,剪取蒲棒上部的雄花序,曬干,碾碎,除去花莖等雜質,所得帶雄花的花粉,習稱“草蒲黃”再經(jīng)過細篩篩下部分習稱“蒲黃”。有的采收還可用布袋套住花軸,手搖使花粉落入袋中,曬干。
蒲黃為鮮黃色粉末。質輕,易飛揚,用手捻之有潤滑而松散感,放大鏡下呈扁球形顆粒。入水可飄浮于水面。無臭,味淡。以身干、色鮮黃、光滑、純凈、無雜質者為佳。
草蒲黃為棕黃色,不滑潤。除粉末狀花粉外,還混有短線狀或絲狀纖維性花藥及花絲。質輕,手捻粗糙,易成團。無臭,味淡。以身干、色棕黃、無雜質者為佳。
▲蒲黃原植物
▲蒲黃藥材
蒲黃的顯微鑒別,粉末為姜黃色,花粉粒黃色,類球形,長圓形,圓三角形或廣卵圓形,直徑20~40μm,長約至35μm,外壁厚約1.5μm,內外層近等厚。表面具網(wǎng)狀雕紋,網(wǎng)脊粗而中斷,具單孔,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存在于藥隔或花絲的薄壁細胞中,長15~94μm,成束或散在。也可見花粉囊內壁細胞。
生蒲黃取原藥材,揉散結塊,過篩,除去花絲及雜質。
炒蒲黃取凈蒲黃,置熱鍋內,用文火(80~100℃)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炒至過程中切忌用武火,并不斷翻動,炒至顏色加深后立即取出,晾涼。
蒲黃炭取凈蒲黃,置熱鍋內,用中火(120~150℃)炒至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注意在炒至蒲黃炭時不要用武火,因為蒲黃較輕,容易燃燒,再有應不斷地翻動,炒至蒲黃炭呈黑褐色即可,出鍋時應噴淋清水后不斷翻動,將炭中的火星澆滅,放置24小時后再進行包裝,以免復燃。
目前,蒲黃在市場上摻假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經(jīng)雜質這一項檢查大部分都為雜質超標,按《中國藥典》雜質檢查項檢查,不得過10%。而有的摻假蒲黃的雜質竟達到70%左右。
摻假的蒲黃:用淀粉染色后摻入蒲黃中;將滑石粉摻入蒲黃中以增加重量;將貝殼粉摻入蒲黃中增加重量。
摻入淀粉的蒲黃呈淺黃色粉末,體稍輕,放水中則立即有較多的顆粒下沉、水層渾濁。手捻有滑膩感,稍顯澀滯。顯微特征,除有花粉粒特征外,摻偽物淀粉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淀粉粒橢圓形、卵圓形或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裂縫狀,層紋偶見。多數(shù)聚集成團,少數(shù)單個散在。
摻入滑石粉的蒲黃為淺灰黃色粉末,體稍輕放入水中則立即有白色或灰白色顆粒下沉,水層逐漸渾濁,稍放置后,底部為沉淀的滑石粉,上部為漂浮在水面的蒲黃,水層清。顯微特征為除有蒲黃特征外,其余為滑石粉,呈不規(guī)則無色透明塊狀體、多面體或呈片狀和柱狀,表面可見順直紋理,邊緣呈不整齊的棱角狀或波浪狀。
摻入貝殼粉的蒲黃為淺灰黃色粉末,體稍輕放入水中則立即有白色或灰白色顆粒沉淀,水層逐漸渾濁,稍放置后,底部為沉淀的灰黃色細膩貝殼粉末。摻入貝殼粉的蒲黃放在手上攤平后對光可見細小的亮星,在解剖鏡下可見閃光的貝殼片。蒲黃容易與海金沙和松花粉混淆,在鑒別時應以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