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學利,安惠勇,李利波
(1.山西漳山發(fā)電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長治 046021;2.北京國際電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41)
壓縮空氣現已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生產中的各個領域,在火力發(fā)電廠中,它的主要用途可分為2種:一種是向自動控制設備儀表提供動力的儀用壓縮空氣;另一種是向氣力除灰系統(tǒng)提供輸送動力及其他用戶提供冷卻或吹掃介質的雜用壓縮空氣。
壓縮空氣依賴空氣壓縮機(以下簡稱空壓機)消耗電能做功產生,耗電成本高達年運行成本的80%以上[1],是較為昂貴的工藝產品。壓縮空氣系統(tǒng)屬于公用系統(tǒng),對其可靠性的要求較高,在日常運行中,節(jié)能降耗和經濟運行關注較少,很少有工廠對壓縮空氣進行計量、能耗檢測和分析,這也是造成空壓機能耗偏高、壓縮空氣浪費嚴重的主要原因。
某火力發(fā)電廠有2座空壓機站,分別安裝8臺和13臺空壓機(設備參數見表1),以2009年和2010年空壓機運行和維護成本為例,簡要分析壓縮空氣的成本構成,見表2。
表1 空壓機設備參數
空壓機將90%的電力轉換成熱量,僅將10%轉換成壓縮空氣的能量,其能源轉化效率較低。傳統(tǒng)觀念認為空氣是免費的,實際上,壓縮空氣是一種較為昂貴的能源介質。壓縮空氣泄漏后無法回收,因此,壓縮空氣節(jié)能潛力巨大。
表2 空壓機維護耗材和檢修成本
如何評價空壓機的能耗水平,最重要的定量指標是比功率,(kW·h)/m3[2],其計算公式為
比功率=空壓機輸出功率(kW)/空壓機排氣量(m3/h)。
在壓縮空氣系統(tǒng)安裝流量計(見表3)用于檢測空壓機單體性能,然后根據測試結果合理安排運行方式和維修計劃。空壓機能耗測試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1)選取空壓機出口直段管道,先焊接20 mm長的鋼管,安裝12.7mm全口徑球閥,再用專用鉆頭開口,便于放置專用探頭。
(2)在空壓機電流互感器上取電流信號或直接測量電流。
(3)測量空壓機在不同負載時瞬時的產氣量、電流和排氣壓力。
(4)用空壓系統(tǒng)分析軟件(CAA)自動分析不同負載段的比功率,得出流量與電耗的關系曲線。
(5)比較不同運行方式下的經濟性,決定空壓機組的各種負載下最優(yōu)運行方式和最優(yōu)運行參數。
對一期#4空壓機進行12 h連續(xù)檢測,測量空壓機排氣壓力、產氣量、電動機電流、瞬時流量4個參數(如圖1所示),CAA自動計算出該空壓機的比功率。
從試驗數據得出,該空壓機最佳比功率為0.097(kW·h)/m3(692 kPa平均排氣壓力下),平均比功率為0.128(kW·h)/m3(710 kPa平均排氣壓力下)。
從檢測數據得出,在滿負荷時,排氣壓力相差90 kPa的工況下(高壓717 kPa,低壓627 kPa),電流相差 25 A(最高 437 A,最低 412 A),電耗相差5.7%。根據排氣壓力與電耗成正比的關系,可推算出在額定排氣壓力750 kPa工況下,該空氣壓縮機比功率為 0.103(kW·h)/m3,比設計值 0.101(kW·h)/m3稍高,較設計性能相差2.0%,一期#4空壓機能耗指標優(yōu)良。
對二期#10空壓機進行12 h連續(xù)檢測,測量空壓機排氣壓力、產氣量、電動機電流、瞬時流量4個參數(如圖2所示),CAA分析軟件自動計算出該空壓機的比功率。
表3 測量儀表的主要參數
圖1 2010-10-31—11-01一期 #4空壓機檢測參數
從試驗數據得出,該空壓機最佳比功率為0.1290(kW·h)/m3(663.00 kPa平均排氣壓力下),平均比功率為 0.212 0(kW·h)/m3(736.00 kPa平均排氣壓力下)。
從檢測數據可以得出:在滿負荷時,排氣壓力相差65 kPa的工況下(高壓728 kPa,低壓663 kPa),電流相差25 A(最高462 A,最低437 A),電耗相差5.4%。根據排氣壓力與電耗成正比的關系,可推算出在額定排氣壓力0.75 kPa工況下,該空壓機比功率為 0.135 9(kW·h)/m3,比設計值 0.105 0(kW·h)/m3稍高,較設計性能相差29.4%,二期#10空壓機能耗指標較差。
圖2 2010-10-28—29二期 #10空壓機檢測參數
從檢測結果的對比可以看出,2臺空壓機的能耗指標相差較大。安排能耗指標優(yōu)良的空壓機多運行,能耗較差的空壓機停運檢修,這樣可達到節(jié)能之目的。此外,利用這種檢測方法,可以對壓縮空氣用戶進行檢測,以分析其用氣量特點,優(yōu)化用氣方式。還可以給壓縮空氣用戶下達用氣量指標,做到精細管理。
[1]劉寧.空氣機系統(tǒng)節(jié)能優(yōu)化[J].能源研究與利用,2010(4):26-28.
[2]鄭家強,趙躍進,陳向東.空氣壓縮機經濟運行標準的探討與研究[J].標準科學,2010(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