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紅
(1.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2.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生成語法框架下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
申麗紅1,2
(1.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2.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生成語法;述謂理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
漢語虛詞的研究,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研究始終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矚目的焦點和爭議頗多的熱點。針對各家學者相繼從不同角度對現(xiàn)代漢語副詞展開的研究,擬在生成語法框架下,采用生成語法的輕動詞假設和述謂理論假設,從另一新的角度對現(xiàn)代漢語副詞相關(guān)研究研究進行述評和探討。
1957年Chomsky《句法結(jié)構(gòu)》的發(fā)表標志著生成語法學派的誕生。幾十年以來,以Chomsky為代表的生成語法學家致力于對“I-語言”的研究。生成語法認為“I-語言”是一個運算系統(tǒng),即以有限的句法規(guī)則生成無限的句子。為了歸納“I-語言”的運算規(guī)則,為了句子推導的順利進行,各家在研究過程中相繼假設了一些蘊含有空位(ф)的功能語類,以便其他語類移位進這些空位(ф),進而形成合乎語法的句子。根據(jù)UG理論,這些“I-語言”的推導規(guī)則應同樣適用于漢語,能對漢語錯綜復雜的語法現(xiàn)象予以合理的解釋。
副詞便是現(xiàn)代漢語錯綜復雜現(xiàn)象的一個典型。傳統(tǒng)的漢語語法研究主要分為句法研究和虛詞研究兩大部分。漢語虛詞的研究,尤其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研究始終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令人矚目的焦點和爭議頗多的熱點。近些年來,國內(nèi)學者對副詞的相關(guān)研究幾乎占了語法研究的半壁江山,但漢語的副詞研究始終是個難題。即便是對現(xiàn)代漢語副詞頗有研究的張誼生(2000)也認為同印歐語語系諸語言的副詞相比,漢語的副詞是一種相當特殊的詞類。[1]所以漢語副詞的復雜性更引得各家學者采用各家理論對其進行方方面面的研究。
自馬建忠仿效西洋語法adverb詞類立“狀字”以來,各語法學家(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1954;陳望道《文法簡論》1978;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1979;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1954等)相繼對副詞的虛實及語法類屬問題展開研究。然而他們“一家一說”,對副詞的虛實及語法類屬問題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近幾十年以來,國內(nèi)學者對副詞相關(guān)的研究幾乎成為語法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很多學者展開了對副詞出現(xiàn)的句法位置及多項副詞共現(xiàn)順序的研究。劉月華(1983)、白丁(1986)、黃河(1990)、袁毓林(2002)、史金生(2003)、張誼生(2000,2001,2003)等學者通過大量的實例調(diào)查對副詞出現(xiàn)的位置,副詞的共現(xiàn)及連用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對副詞研究貢獻最大的當屬張誼生,他對漢語副詞進行了大匯總,對副詞從功能語義方面進行分類同時也總結(jié)了大類副詞之間的順序。
然而上述副詞相關(guān)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只是描述了相關(guān)語言現(xiàn)象,并沒有解釋其動因。
1965年,Chomsky在他的《句法理論面面觀》(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里指出:“狀語(adverbials)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但未作相關(guān)調(diào)查的系統(tǒng),因此,我們現(xiàn)在關(guān)于狀語系統(tǒng)的討論只能僅僅作為試探性的?!保?]之后很多追隨Chomsky的生成語法學者在生成語法框架下利用一些理論假設開展了對副詞的相關(guān)研究。
(一)輕動詞假設
在生成語法的一些理論假設中,首先是“輕動詞(light verb)假設”?!拜p動詞”最早是由Grimshaw和Mester(1988)在研究日語動詞時引入生成語法理論中的。他們提出了“主目語讓渡(argument transfer)”的假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輕動詞”假設。該假設認為在某些語言中有這樣一類特殊詞類——它們不指派任何語義角色,而是吸取主要謂詞的題元柵(theta-grid)。此后很多語言學家對“輕動詞假說”進行了修正和擴展,并從句法屬性和語義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在Noam Chomsky(1995,2000)把輕動詞納入最簡方案的框架后,輕動詞就成為了生成語法框架下的重要概念。Chomsky認為輕動詞表示句法中的一個空位,并沒有實體的表現(xiàn)形式。輕動詞(light verb)假設為很好地解釋副詞的出現(xiàn)位置提供了可能,為探索述謂結(jié)構(gòu)內(nèi)的成分移位以及由此生成的自然語言詞序提供了新的技術(shù)手段。
(二)輕動詞假設下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
在輕動詞(light verb)假設下,對副詞及狀語進行分析的有戴曼純(2002)、鄧思穎(2010)等。戴曼純(2002)提出了提出廣義左向合并理論,認為附加語基礎生成于所在投射的指示語[Spec XP]位置并作圖示之如下:圖1[3]
戴曼純(2002)提出的“附加語合并的動因是特征核查”是其理論的亮點。按其理論AdvA應該與SpecVP合并而不是嫁接于其下的位置,但其所羅列的狀語位置與其理論不大相符,所以不太具有說服力。
Li&Thompson(1981)把漢語的狀語分為兩大類:分布比較自由的“可移位”狀語和分布比較受限的“非移位”狀語。[4]例如:
1a.(暫時)我(暫時)不去北京了。
1b.(顯然)張三(顯然)很聰明。
2a.(*狠狠地)我(狠狠地)批評了他。
2b.(*已經(jīng))他(已經(jīng))來了。
鄧思穎(2010)利用輕動詞假設,在對漢語偏正短語進行研究時,闡釋了對“移位”和“非移位”副詞的基本觀點。他認為:
移動狀語既可以嫁接在TP上(或更高層次的短語,如CP),又可嫁接在vP之上。[5]其句法位置可表示如下:
3.[TP(狀語)[TP主語[vP1(狀語)[CAUSE[vP2(*狀語)[vP BECOME…
非移動狀語只能嫁接在輕動詞短語上,可以嫁接在最高的輕動詞短語之上,也可以嫁接在最低的輕動詞短語之上。其句法位置可表示如下:
4.[TP(*狀語)[TP主語[vP1(狀語)[CAUSE[vP2(狀語)[vP BECOME…
鄧思穎從輕動詞的角度,給予這些副詞比較恰當?shù)奈恢谩5撬坪跤醒h(huán)論證之嫌。是因為某些副詞能夠移位,所以有這些嫁接位置?抑或是因為移入了這些位置而有移位或非移位性?對此鄧文沒有提及。
(三)述謂理論
John Bowers于1993年提出了述謂理論(Predication Theory)假設。Bowers采用弗雷格的觀點:謂語是一個不飽和的表達(unsaturated expression),它必須與一個實體性表達(entity expression)結(jié)合起來,才能構(gòu)成一個命題。他認為應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引入一個新的語類Pr(predication)來反映其語義功能,他將Pr看作一個功能語類,具有以下特點[6]:
5a.外論元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中應處于[Spec,Pr]的位置;內(nèi)論元最初生成于[Spec,V]上;
5b.V必須依附于Pr上;
5c.Pr0選擇任意詞匯語類Y的最大投射YP為其補語;
5d.PrP被I0或V所選擇充當它們的補語;
5e.Pr是一個特征復合體[+Pr,+/-N,+/-V]。
Bowers認為Pr與輕動詞v不同,不管一個既定謂詞有多少論元,它總是出現(xiàn)在主句(MC)和小句(SC)中。他通過對副詞位置的研究支持了這種說法:不管動詞有多少論元,也不管這些論元最初在什么位置上生成,受動詞允準(verblicensed)的副詞一律都限定在動詞后的位置上。根據(jù)Pr假設,Bowers提出了英語副詞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即C’-adjunct,I’-adjunct,Pr’-adjunct,V’-adjunct??傊?,不同類型的副詞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且不可互換.
接受和采納述謂理論(Predication theory)并利用其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現(xiàn)象分析的文獻在國內(nèi)外并不多見。根據(jù)Travis(1988),不同類型的附加語由不同類型的中心語允準。原因和條件從句由C’允準,全句副詞由I’允準,時間和地點狀語由I’和Pr’允準,方式副詞由Pr’允準[7]。在漢語句法位置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方式副詞(manner adverb)可以出現(xiàn)在情態(tài)動詞和VP之間,不能出現(xiàn)在在主語和情態(tài)動詞之間,也不能置放于句首位置:
6a.你可以快快地跑。
6b.*你快快地可以跑。
6c.*快快地你可以跑。
7a.他會刻苦地學外語。
7b.*他刻苦地會學外語。
7c.*刻苦地他會學外語。
句子副詞(sentential adverb)與方式副詞(manner adverb)的位置呈互補分布。即它們出現(xiàn)在主語與情態(tài)動詞之間,或分布于句首位置,不能出現(xiàn)在情態(tài)動詞和VP之間:
8a.*他可以漸漸地跑了。
8b.他漸漸地可以跑了。
8c.漸漸地他可以跑了。
9a.*你能顯然地看懂英文原著。
9b.你顯然地能看懂英文原著。
9c.顯然地你能看懂英文原著。
句子副詞(sentential adverb)與方式副詞(manner adverb)雖然在動詞前的不同位置,但都不能放置在動詞之后:
10a.*他會學外語努力地。
10b.*你能看懂英文原著顯然地。
此外,時間狀語和處所狀語(temporal&locative expressions)也不能出現(xiàn)在句末:
11a.*你來下午。
11b.*他讀書在圖書館。
但是,不象句子副詞和方式副詞那樣嚴格,時間和處所狀語可以出現(xiàn)在動詞前的任何位置:
12a.你可以下午來。(情態(tài)動詞和VP之間)
12b.你下午可以來。(主語和情態(tài)動詞之間)
12c.下午你可以來。(句首位置)
13a.他會在圖書館讀書。(情態(tài)動詞和VP之間)
13b.他在圖書館會讀書。(主語和情態(tài)動詞之間)
13c.在圖書館他會讀書。(句首位置)
原因從句出現(xiàn)在句首或主語與情態(tài)動詞之間,但不能出現(xiàn)在情態(tài)動詞和VP之間:
14a.*他不能[因為噪音太大]睡覺。
14b.他[因為噪音太大]不能睡覺。
14c.[因為噪音太大],他不能睡覺。
15a.*我可以[由于喜歡這位作家]買這一本書。
15a.我[由于喜歡這位作家]可以買這一本書。
15c.[由于喜歡這位作家],我可以買這一本書。
條件從句也具有同樣的分布:
16a.*他會[如果不下雨]去。
16b.他[如果不下雨]會去。
16c.[如果不下雨],他會去。
17a.*我可以[要是不下雨]來。
17b.我[要是不下雨]可以來。
17c.[要是不下雨],我可以來。
但是,原因從句和條件從句與句子副詞不同,它們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位置:
18a.他不能睡覺,[因為噪音太大]。
18b.我可以來,[因為噪音太大]。
當沒有連詞(connective)時,原因從句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和句末,以及主語和情態(tài)動詞之間。當有連詞(connective)時,原因從句只能出現(xiàn)在句首位置:
19a.*所以他[因為屋里太冷]不能睡覺。
19b.{因為屋里太冷],所以他不能睡覺。
19c.*所以他不能睡覺,[因為屋里太冷]。
由此可見,Pr假設能較好解釋現(xiàn)代漢語副詞及狀語的位置問題。
述謂理論假設雖然能夠?qū)ΜF(xiàn)代漢語副詞的嫁接位置進行比較詳盡的描述,但是尚有以下問題需進行進一步研究:
1.某些副詞之間嚴格的順序、某些副詞之間自由的順序、副詞和句中其他成分的嚴格或相對順序究竟由什么允準和驅(qū)動。如:
20a.似乎常常心不在焉。“似乎”和“常?!辈豢上嗷ヌ鎿Q。
20b.都幾乎認不出他了?!皫缀酢焙汀岸肌笨梢曰Q。
2.同一副詞在不同的位置出現(xiàn),究竟是其他成分圍繞副詞所做的移位,還是副詞在不同的位置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不同的釋義。例如:
21a他幸虧來了。
21b幸虧他來了。
21a和21b在語義上有不同的釋義。那么究竟是因為“他”的移位還是因為“幸虧”嫁接到不同的位置而出現(xiàn)的不同釋義呢?
[1]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 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8
[3] 戴曼純.廣義左向合并理論——來自附加語的證據(jù)[J].現(xiàn)代外語,2002(2):121-140.
[4] Li&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grammar 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206.
[5] 鄧思穎.形式漢語句法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 Mark Baltin and Chris Collins 1993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 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256.
[7] Travis Lisa 1988 The Syntax of Adverbs McGill University Papers in Linguistics p330.
[8] 白丁.副詞連用分析[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3).
[9] 黃河.常用副詞共現(xiàn)時的順序[A].綴玉二集[C].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0] 劉月華.狀語的分類和多項狀語的順序,語法研究和探索(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11] 史金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語義功能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2.
[12] 史金生.情狀副詞的類別和共現(xiàn)順序[J].語言研究[J].2003 (4).
[13] 趙彥春.副詞位置變化與相關(guān)的句法—語義問題[J].漢語學習,2001(6).
Key words: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predication;modern chinese;adverb
Abstract:The study on grammatically-partial words,especially th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adverbs,is one of the heat-debated and important part among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es.Based on some studies from different angles,this paper aims to deal with the same problem with the framework of TG grammar.Adopting the light verb and predication hypothesis,the modern Chinese verbs are reviewed from a total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Studies on Adverbs of Modern Chinese with the Framework of GT Grammar
SHEN Li-hong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H042
A
2095-2708(2012)06-0102-03
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