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_馬小淘
電影《告白》海報
湊佳苗聽起來算不得一個響亮的名字,乍聽簡直容易誤會是個菜名。雖然我全然不懂日文,卻還是覺得這筆名起得不磅礴、不文藝、不書卷、不知性、不可愛,甚至還帶著點哪說哪了的不成器。為證明我的感受,舉司馬遼太郎、三島由紀夫、清少納言、吉本芭娜娜等各具特色的名字為例。所以我看了小說看了電影感觸頗深卻依然不小心忘了作者的名字。其實湊佳苗是個狠角色,處女作《告白》便力道精準,小小篇幅試圖將匪夷所思的少年病一網打盡,社會問題糅進字里行間,在不起眼的逼仄格局下顯露出氣吞山河的野心。
這個復仇故事來得鋒利而穩(wěn)健,多角度敘述勾勒出重口味的惡之花,妖冶張揚。每個人物都仿佛邪魔附體,安然的外表下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怨念。
無論小說還是電影,《告白》都是蹭看的。電影是朋友硬盤里的,書是朋友看完淘汰的。無意尋找,卻都得便宜就占地看了。只是順序不太合適,先是電影,后是小說。于是,讀小說時思維完全被電影綁架,腦海中浮現(xiàn)的形象有鼻子有眼,松隆子、下村優(yōu)子一眾演員不由分說將想象力遮蔽。
電影的開場和小說一樣,仿佛牛奶推廣宣傳片,女教師森口悠子在學生們喝牛奶的當口開始了自己欲揚先抑的告白。場景活潑而平凡,簡直如同校園喜劇的開場,苦口婆心的老師和嬉皮笑臉的學生,一幅欣欣向榮的校園畫面。事情是隨著森口由淺入深的敘述中開始步步驚心的——好像在敘述別人的故事,森口以淡然的表情講起自己年輕時的戀情,不能結婚的苦衷,女兒的出生……眾所周知,她年幼的女兒死了,溺斃在學校的游泳池,一個悲傷的意外。而其實真相沒有這么簡單,森口平靜地告訴大家,她在蹊蹺的細節(jié)中發(fā)覺所謂意外其實是謀殺。兇手端坐在課堂,是兩個面容安詳?shù)纳倌?。各自為?zhàn)的教室逐漸安靜下來,他們等待著老師的敘述漸入佳境。學生們麻木的心被兇殺撩動,沒有同情和悲憫,而是驚詫和獵奇,比起死者,他們更關心兇手的來路。森口蔑視地給出了全部真相,可以說,是復仇的欲望讓她平心靜氣,被踐踏的母愛以另外的方式爆棚,她優(yōu)雅淡定的語調已成了萬念俱灰過后的另一種變態(tài),沒有人看出她內心的憤怒波瀾壯闊,一張復仇的網已被縝密地編織。少年被法律保護,于是森口要用自己的方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是學期末最后的訓話,森口已然辭職,為人師表的表情沒有變,她擲地有聲地發(fā)出的卻是誓要懲戒兇手的宣言。這個與艾滋病感染者生下女兒的單親母親,先是喪女,繼而喪夫,面對飛來的橫禍,手握冰冷真相,她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將用自己的方式將兇手趕向末路窮途。
視角的切換拼湊是事情的全貌,真相總是簡單得有點荒誕,殘酷得有些失真。腹黑的天才少年修哉被生母拋棄,以超越年齡的冷靜和智慧試圖追討缺失的母愛,引起母親的注意;熱血的懦弱男孩直樹在溺愛中長大,卻在學校遭受著嗤笑和冷眼,巨大的落差讓他急于證明自己。這樣一對仿若反義詞的詭異組合,開玩笑般輕松地了結了小女孩的性命。一個為了上報紙引起母親的注意,一個為了尋找勇氣擺脫平凡的命運。輕巧的來龍扯出沉重的去脈,小女孩慘死在愚蠢的試驗中。兩個其實也是孩子的人,臉頰潔凈,笑容輕盈,卻如同撕掉練習冊上的一頁,輕易地殺了一個與自己毫無瓜葛的幼女。兇殺過后又火速因瞧不上彼此而分道揚鑣,一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桀驁姿態(tài)。不替別人著想,只為自己辯護。他們兇猛、冷血得如同與人類無關,為了自己高興,興致勃勃地傷害別人。殺了就殺了,他們全無懊悔,甚至還有點得意,他們的邏輯里,唯有自己無助而感傷,沒有誰懂得他們的立場。罪惡是一片羽毛,眨眼就消失,輕得可以被吹到任何地方。
森口也已然走上了不歸路,她心無旁騖沉浸在復仇的快感里。到底是成年人,以喪女的斷腸仇恨為加持,對付兩個孩子,必然一切盡在掌握。她煞費苦心引他們走向精心布局的悲劇。失控的直樹殺死了自己的媽媽,那血腥暴力的場景還是用屠戮更準確。那個處處維護兒子,涉及兒子便全然不顧是非道德的母親,終于為自己的偏執(zhí)溺愛殉葬。自以為是的修哉試圖以更大規(guī)模的死亡事件奪人眼球,繼而得到母親微薄的關注,他殺了同學美月,打算在畢業(yè)典禮上引爆炸彈。而操作鍵按下去,預設的爆炸場景依然一派安詳,適時響起的竟然是森口的電話。她把謎底講給他聽——按鍵并未失靈,炸彈已如約引爆,只是她早已運籌帷幄動了手腳。她把它送給了修哉的母親,經由修哉親手操作,他那心心念念素無往來的母親,隨著一聲巨響化成了凌亂的碎片。鏡頭里那爆炸是橙色的,少有的艷色在暗淡的畫面中脫穎而出,竟顯得有些璀璨。那是森口復仇的熊熊烈焰,也是來自地獄的吞噬修哉的花火。
森口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收拾了修哉和直樹,而且并不需要親自動手。她始終保持著彬彬有禮的狀態(tài),看起來好像胸中從未怒火中燒。仿佛因果,這個瘋狂的母親,毫無手軟把賬算在了兇手母親頭上,仇報得酣暢淋漓,卻逆轉不了孤家寡人的結局。在這場萬劫不復的殺人游戲里,她和他們一樣,來不及左顧右盼,邪惡得一門心思,都覺得自己受了最大的委屈。
這是個頭破血流的失控故事,可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極具控制力。湊佳苗寫得舉重若輕,中島哲導得更是行云流水,這窮兇極惡趕盡殺絕的復仇竟被拍出了一種騰云駕霧的詩意。鏡頭如一雙疏離的冷眼,克制地觀望著被扭曲的人性。那些端坐在教室里的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竟早已被蟻穴大的心理陰影蛀壞了心性,他們昨天已腐朽,明天只剩一副沒來得及長大的皮囊。這故事里每一個人都不正常,這是不需要渲染的大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