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鋼
(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教育集團廣華中學 湖北 潛江 433124)
學生升入高中后,感覺化學比初中難度大,內容多,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高中學習后,常會落在后面,甚至對高中化學心生恐懼。這就要求我們要熟練地把握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并以此為基礎衍生至高中化學的基本要求,穩(wěn)扎穩(wěn)打?;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現行的高中化學人教版更是將實驗作為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一節(jié),實際教學中發(fā)現以初中學生非常熟悉的提純實驗為切入點可以滲透高中的實驗要點,又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充分感受到學習探究的樂趣。作者在初中高中均參與過教學,發(fā)現在教學中如果注意聯系學生的已知實施教學,學生印象深刻,理解迅速。
學生在初中時就對粗鹽提純實驗印象深刻,分為三步:溶解,過濾,蒸發(fā)。上了高中知道粗鹽中除了不溶于水的雜質之外還有易溶于水的雜質,人教版必修一P7中指出:經過溶解,過濾和蒸發(fā)操作得到的鹽中仍然含有可溶性雜質,包括硫酸鹽、MgCl2、CaCl2等。那么這些可溶于水的雜質究竟如何除去呢?在這里為了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更好的掛鉤,因為講到這里時離子反應方程式還沒有講到,如果從離子的角度去講,一般的學生難以接受,那么就做這樣的修改:雜質是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這里我將書上所說的可溶性雜質硫酸鹽改為硫酸鈉,這樣將物質具體化,回避了從離子角度考慮除雜的思路,降低了難度,學生會覺得比較親切,易于接受。學生自然容易想到的是用適量的氫氧化鈉除去氯化鎂,適量的碳酸鈉除去氯化鈣,適量的氯化鋇除去硫酸鈉,所涉及的方程式如下:
這樣從方程式就可以看出,三種雜質完全除去,生成的全是氯化鈉,沒有引入新的雜質。其操作步驟是:溶解,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適量的碳酸鈉溶液,加入適量的氯化鋇溶液,過濾,蒸發(fā),得到精鹽。此時可以詢問實驗操作的順序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當然由于是適量的試劑,不存在先加的試劑還要后來的試劑除去的問題,所以所加的沉淀試劑可以任意組合。
此時進一步提出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加入適量的沉淀試劑根本無法做到,一般都要加入過量的沉淀試劑以保證某可溶性雜質沉淀完全,這就有了新的問題:加入的過量沉淀試劑引入了新的雜質怎么辦?再提出新的方案:溶解,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過濾,加入適量鹽酸,再討論實驗的順序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排法,還可以采取兩種方法:溶解,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過濾,加入適量鹽酸;溶解,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過濾,加入適量鹽酸。在這里我們可以詢問學生如何判定某種物質沉淀完全,注意語言敘述的嚴謹性和簡潔性。這也是高考的基本要求。我們所見到的很多資料都到這個地方就停下了,其實為了和初中的知識對應起來,再討論一下為什么鹽酸可以加入“適量”?可以解釋為加入鹽酸是為了除去過量的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我們可以通過測定pH值的方法,當pH值等于7時說明鹽酸將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會有一個判斷適量的方法,而前面判斷沉淀是否完全時則需要繼續(xù)滴加沉淀試劑若無沉淀產生時才能說明沉淀過量,勢必會加入過量的沉淀試劑。
很多資料在設計實驗時加完適量的鹽酸后,操作就結束了,實際上此時得到的是氯化鈉溶液,如果要和初中的粗鹽提純實驗對應起來,再增加一步蒸發(fā),這樣得到精鹽的固體。即操作步驟為:溶解,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過濾,加入適量鹽酸,蒸發(fā)。
可以看出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實現了實驗設計的三級跳,一步步地接近更好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了探究的樂趣,自己參與設計實驗的樂趣,不斷進取獲得成功的樂趣,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樂在其中,接受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講完之后可以以下面的這個題目為例看學生掌握的程度:
KNO3固體中混有 K2SO4、MgSO4,為制得純凈的KNO3溶液,現有如下實驗方案。請問答下列問題:
(1)實驗操作①的名稱_______。E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試劑順序可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斷 SO2-4已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選填:需要、不需要)多次過濾,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該同學的實驗設計方案是否嚴密,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這道例題的訓練,既可以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又能訓練學生的遷移思維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在做題中學生進步了。
其實在實驗方法的教學中,究其理,抓其根,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內在的精髓,類似的例子比如講萃取時,書上所講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形成下層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上層是水層,經過分液后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很多老師講到這個地方就戛然而止,此處如果再問學生你覺得費這么老大勁將碘的水溶液轉變成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其目的何在?可以在問之后給出以下信息:①經實驗發(fā)現碘從45℃左右即開始升華,到77℃時,碘升華管中已充滿濃密的紫色碘蒸氣。②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100℃,四氯化碳的沸點77℃。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四氯化碳取的用量和原碘水體積的關系。不難得出其目的一是富集碘二是將碘水轉變?yōu)榈獾乃穆然既芤海菫榱吮阌诟玫姆蛛x溶質和溶劑。這樣地處理使學生明其所以然,而不會糊里糊涂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可能觸發(fā)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覺知識是一層一層上去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學生覺得高中化學一個是雜、碎,知識點很多很碎,一個是玄,一會是這樣,一會又那樣,好像總是抓不住,虛無縹緲,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對化學的恐懼和厭煩心理,再想學好化學就相當困難了。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聯系緊密,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注意循序漸進,在初中化學中尋找高中化學的落腳點,勢必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