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曾其昌 黃紅星 盧 軍 王 琴
湖南腦科醫(yī)院功能神經外科治療中心 長沙 410001
1.1一般資料本組125例,男73例,女52例,年齡10~54歲,平均23歲,其中20歲以下31例,20~30歲41例,30~40歲36例,40歲以上17例,病程2~28a,平均7a。既往史:難產窒息20例,高熱驚厥17例,顱腦外傷8例,腦炎及腦膜炎12例,蛛網(wǎng)膜囊腫7例。
1.2發(fā)作類型及伴發(fā)癥狀單純部分性發(fā)作8例,復雜部分性發(fā)作44例,單純部分性發(fā)作繼發(fā)復雜部分性發(fā)作27例,復雜部分性發(fā)作繼發(fā)全面性強直-陣攣發(fā)作57例,單純部分性發(fā)作繼發(fā)全面性強直-陣攣發(fā)作4例,全面性強直-陣攣發(fā)作5例。發(fā)作頻率從每月3~4次,到每日數(shù)次不等,均已正規(guī)抗癲藥物治療2a無效,發(fā)作前有先兆癥狀99例,其中恐懼感22例,上腹部不適41例,腹氣上升感32例,幻嗅13例,幻聽10例,似曾相識感9例,發(fā)作后有自動癥的76例,其中出現(xiàn)口咽自動癥32例,雙手摸索樣動作44例,喃喃自語13例,神游4例,精神紊亂15例。每次發(fā)作歷時多超過1min,一般持續(xù)3~5min。
1.3術前評估(檢查)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均行頭顱MRI檢查,43例加行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示顳葉代謝減低36例。其中125例行頭顱MRI檢查,發(fā)現(xiàn)顳葉結構性異常97例,分別是海馬硬化42例,海馬萎縮31例,囊腫7例,海綿狀血管瘤9例,腦血管畸形8例。電生理檢查腦電圖檢查:術前所有病人均經反復多次(至少3次)的頭皮視頻腦電圖、蝶骨電極檢查。單側樣放電共97例,其中發(fā)生于顳葉72例,額顳部18例,顳頂部7例。在雙側樣放電的28例中,單側優(yōu)勢放電而定側的有16例,其中腦電圖顳葉優(yōu)勢11例,額顳優(yōu)勢4例,顳頂部優(yōu)勢1例樣放電雙側均等12例,其中顳葉7例,額顳葉部3例,顳頂部2例。病人主要依靠臨床、影像學檢查及腦電圖協(xié)助定位。在雙側樣放電的28例中,依靠反復腦電圖檢查協(xié)助一側優(yōu)勢放電而定位。125例中定位于左側67例,右側58例。神經心理評估:125例患者常規(guī)智力、記憶力檢測均有智能減退及記憶力下降,神經心理測驗示65例有腦功能障礙。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結果分析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不同的手術方式,各種病因,單、雙側樣放電及有、無海馬硬化表現(xiàn)。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法秩和檢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麻醉及手術方法本組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在行皮質腦電檢查前半小時減少麻醉藥劑量。手術均在皮質和深部腦電圖的監(jiān)測下進行。手術方式:本組行標準前顳葉切除(前顳葉切除+選擇性部分海馬、杏仁核切除術)55例,標準前顳葉切除術+皮層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除術54例,單純前顳葉外側皮層切除16例。發(fā)現(xiàn)顳葉陽性病灶的均行病灶切除。手術方法:手術采用額顳部“?”式切口,剪開硬腦膜后先行深部電極監(jiān)測,于顳極后3cm、5cm的顳中回皮層分別垂直插入深部電極約3.5cm作右側杏仁核、海馬深部腦電監(jiān)測,再用8導條形電極做皮層腦電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存在明顯異常放電,于顳極后5.5cm切除顳葉外側皮層,并逐步切除顳葉內側,尋找到側腦室顳角,明確海馬、杏仁核所在,行海馬頭及體的一部分切除,并行杏仁核外側部分切除,復查皮層電極,提示皮質仍有樣放電者再加作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除術。前顳葉切除范圍包括左側3~3.5cm、右側4~4.5 cm前顳葉皮層結構。
2.1病理結果本組常規(guī)病理檢查示膠質細胞增生78例,血管畸形8例,海綿狀血管瘤9例,蛛網(wǎng)膜囊腫7例,低級別膠質瘤2例,纖維樣組織(疤痕)形成6例,腦軟化灶7例,正常8例。
表1 不同病因顳葉癲的手術效果 [n(%)]
表1 不同病因顳葉癲的手術效果 [n(%)]
病因分類 n EngleⅠ級 EngleⅡ級 EngleⅢ級 EngleⅣ級海馬硬化 35 20(57.14)9(25.71)4(11.43)2(5.71)海馬萎縮 31 19(61.29)6(19.35)3(9.68)3(9.68)蛛網(wǎng)膜囊腫 7 7(100)0 0 0海綿狀血管瘤 9 6(66.67)1(11.11)2(22.22)0腦血管畸形 8 4(50.00)2(25.00)1(12.50)1(12.50)腦軟化灶 7 5(71.43)1(14.29)0 1(14.29)正常結構 28 20(71.43)1(3.57)6(21.43)1(3.57)合計 125 81(64.80)20(16.00)16(12.80)8(6.40)
表2 EEG示單、雙側樣放電的手術效果 [n(%)]
表2 EEG示單、雙側樣放電的手術效果 [n(%)]
分類 n EngleⅠ級 EngleⅡ級 EngleⅢ級 EngleⅣ級單側 97 66(68.04)15(15.46)12(12.37)4(4.12)雙側 單側優(yōu)勢 16 10(62.5)3(18.75)2(12.5)1(6.25)雙側均等 12 5(41.67)2(16.67)2(16.67)3(25.00)合計 125 81(64.80)20(16.00)16(12.80)8(6.40)
2.2術后并發(fā)癥及處理術后出現(xiàn)額顳部皮腫水腫27例。皮瓣下積液9例,硬膜外血腫23例,暫時性運動性失語3例,暫時性輕度偏癱2例,暫時性精神癥狀5例,暫時性視野缺損2例,切口感染3例,無菌性腦膜炎4例,記憶力減退6例,全組無手術死亡。
2.3手術療效及隨訪本組對125例手術后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2~3a,療效按Engel的標準評定,Engel's效果分級:I級(術后無癲發(fā)作)81例(64.80%),II級(極少發(fā)作,1~2次/a)20例(16.00%),III級(發(fā)作頻率減少75%以上)16例(12.80%),IV 級(發(fā)作頻率減少75%以下)8例(6.40%)。無嚴重并發(fā)癥及手術死亡。術后定期復查腦電圖,常規(guī)使用至少一種一線抗癲藥,至少1a后根據(jù)情況才能逐步減少藥物劑量,直至停藥。
術前伴有智能減退及記憶力下降的125例,術后改善110例,加重6例,術后125例性情較前明顯溫和。見表1、表2。
本組資料顯示手術治療有效率93.6%,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與得到精確的致灶定位有關。即使有了神經影像的陽性發(fā)現(xiàn),也要與腦電圖的陽性結果相一致才能斷定致灶的部位,從而盡可能完全切除致灶獲得好的結果。術前對致灶的準確定位是決定行手術治療的先決條件,也是手術成功的基礎[3]。對于致灶的定位,目前較為理想的定位方法是MRI+PET-CT+EEG。本組均選擇非侵襲性的檢查,即在結合臨床發(fā)作病史的基礎上,選擇聯(lián)合頭顱磁共振(MRI)、磁共振波譜(MRS)、視頻腦電監(jiān)測(VEEG)、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顱內電極腦電圖(IEEG)、術中皮層腦電(ECoG)和深部腦電(DEEG)監(jiān)測等檢查,這種聯(lián)合可以從腦電生理、形態(tài)、功能代謝等不同方面作出綜合分析定位。
PET-CT具有靈敏、準確、特異及定位精確等特點,明顯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發(fā)作間期PET檢查致灶主要表現(xiàn)為低代謝灶,這些反應可能發(fā)生在癲灶,也可能發(fā)生在接受癲傳導的區(qū)域,所以PET定位的癲灶往往要明顯大于皮層腦電圖或 MRI定位的區(qū)域[5]。本組患者中PET-CT對癲灶定位診斷準確率達到83.7%(36/43),且75%(21/28)的 MRI陰性患者用PET-CT準確完成癲灶的定側和定位,更顯示了PET-CT在癲灶定位中的意義。其局限性在于價格昂貴,難以普及應用。建議當臨床表現(xiàn),視頻腦電圖監(jiān)測不能提供準確的定側、定位信息,頭部MRI檢查亦無腦組織形態(tài)改變的病人,或者腦電監(jiān)測結果與MRI檢查不符合時,此時聯(lián)合PET-CT檢查,取長補短,對顳葉癲的定側定位有很好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嚴格的術前綜合評估、術中皮層和深部電極精確描記下,采用聯(lián)合術式治療頑固性顳葉癲能達到滿意療效,外科手術治療顳葉癲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1]Kwan P,Brodie MJ.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efractory epilepsy[J].N Eng J Med,2000,342:314.
[2]Mukahira K,Oguni H,Awaya Y,et al.Study 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childhood epilepsy[J].Brain Dev,1998,20(3):154.
[3]楊梅華,安寧,楊輝,等 .189例顳葉癲手術療效分析[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8,31(3):136.
[5]Hashiguchi K,Morioka T,Yoshida F,et al.Thalamic hypometabolism on 18F-FDG-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J].Neurol Res,2007,29(2):215-222.
[7]成強,翟國德,龐琦 .顳葉癲致灶定位方法準確性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0,9(5):393.
[8]譚啟富,孫克華,孫康健 .顳葉癲手術時的皮質腦電描記[J].功能性和立體定向神經外科雜志,1993,6(2):7.
[10]安寧,劉仕勇,楊梅華,等 .多腦葉切除聯(lián)合其它術半球頑固性癲[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5,31(5):347-349.
[11]孫振榮,欒國明,周健,等 .多種手術結合治療頑固[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18(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