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張巧玲劉曙光張曼華△楊鳳池△
北京農村地區(qū)2060例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調查研究*
來 源①張巧玲①劉曙光②張曼華①△楊鳳池①△
目的 了解北京農村地區(qū)中學生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的流行狀況、流行特征及相關因素,為進行預防干預提供依據(jù)。方法 隨機抽取北京農村地區(qū)2060例初、高中學生,針對焦慮、抑郁癥狀及其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進行癥狀評定。結果 ①中學生焦慮障礙的陽性率為33.1%,抑郁障礙的陽性率為19.3%;②女生焦慮障礙陽性率高于男生(χ2=14.940,P=0.000),而男生抑郁障礙的陽性率高于女生(χ2=14.046, P=0.000);③初二年級的抑郁障礙陽性率高于初一、初三年級(χ2=6.637,P=0.041)。高中階段焦慮障礙陽率性隨年級升高而降低,變化顯著(χ2=8.253,P=0.016);高中生的焦慮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初中生(χ2=10.843,P=0.001);④多元logistic回歸表明,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的發(fā)生率與性別、民族、年級、健康狀況、學習成績有關。結論 女生易感焦慮障礙,男生易感抑郁障礙,初二和高一是抑郁和焦慮障礙易感的年級,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或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易感焦慮、抑郁障礙,這些人群需要得到學校、家庭的關注和恰當?shù)母深A。
心理健康;焦慮障礙;抑郁障礙;中學生;農村地區(qū)
焦慮障礙是一組以過分焦慮、擔心為主要體驗的情緒障礙。近年來,國外對青少年焦慮障礙的研究日益增多、深入,認為是一種患病率高、對青少年心理功能影響大的心理問題[1]。抑郁障礙則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伴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抑郁障礙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且青少年抑郁癥狀是未來發(fā)生抑郁障礙的高危因素[2]。因此,青少年焦慮、抑郁障礙的預防與控制需要成為中學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課題。為了解北京農村地區(qū)中學生的焦慮、抑郁狀況,于2010年12月對北京農村地區(qū)2所學校進行焦慮、抑郁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為進一步探索適用于中學的焦慮、抑郁宣教及干預方案提供依據(jù)。
1.1 對象 以北京市順義地區(qū)2所中學初中、高中各年級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49個班級,共計2215人進行調查,有效問卷2060份,其中男生955人,女生1105人;初中733人,高中1327人;漢族1800人,少數(shù)民族260人,平均(16.57±3.57)歲。
1.2 方法
1.2.1 社會人口學基本信息資料 見表1。共13個條目,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家庭收入、主要撫養(yǎng)人及撫養(yǎng)人受教育程度、家庭類型、健康狀況、慢性疾病史、長期服藥史及學習成績等。進行檢查和校對后,使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和多元logistic回歸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變量賦值
2.1 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的得分及陽性情況 中學生焦慮障礙的檢出率為33.1%,其中焦慮障礙初中的檢出率為28.5%,高中為35.6%;抑郁障礙的檢出率為19.3%,其中抑郁障礙初中的檢出率為18.1%,高中為20.0%。
2.2 北京農村地區(qū)中學生不同性別間焦慮、抑郁障礙發(fā)病率及其比較 見表2。χ2檢驗結果顯示,女生焦慮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男生,而男生抑郁障礙的陽性率顯著高于女生。
表2 男、女生焦慮、抑郁陽性率比較[n(%)]
2.3 北京農村地區(qū)中學生不同年級間焦慮、抑郁障礙發(fā)病率及其比較 見表3。初中階段焦慮障礙陽性率隨年級升高而升高,但變化不顯著;初二年級的抑郁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年級。高中階段焦慮障礙陽性率隨年級升高而降低,變化顯著;抑郁障礙陽性率高三最高、高二最低,變化不顯著。高中生的焦慮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初中生。
表3 全部人群各年級焦慮、抑郁陽性率比較[n(%)]
1.2.2 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 該量表為Birmaher 1999年修訂,用于評估兒童焦慮性障礙,共41個條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項目按(0~2)3級計分:0=沒有此問題,1=有時有,2=經(jīng)常有,得分高提示存在焦慮表現(xiàn)。根據(jù)蘇林雁等人2003年制定的中國常模,13~16歲男生總分≥23分,女生總分≥24分即診斷為陽性[3]。
1.2.3 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 該量表由Birleson制定,共18個項目,其中10個項目為反向計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項目按(0~2)3級計分:0=沒有此問題,1 =有時有,2=經(jīng)常有,得分高表示存在抑郁癥狀。根據(jù)蘇林雁等人2003年制定的中國常模,13~16歲男生總分>14分,女生總分>16分即診斷為陽性[4]。
1.3 統(tǒng)計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Epidata 3.02進行錄入,數(shù)據(jù)
2.4 中學生焦慮、抑郁障礙發(fā)病影響因素 見表4和表5。經(jīng)過相關性檢驗,民族(r2=0.078,P=0.000)、性別(r2= 0.053,P=0.015)、年級(r2=0.073,P=0.001)、健康狀況(r2=0.149,P=0.000)、是否慢病(r2=-0.046,P=0.038)、學習成績(r2=0.062,P=0.005)與中學生焦慮障礙陽性顯著相關;性別(r2=-0.083,P=0.000)、學習成績(r2=0.128,P= 0.000)、健康狀況(r2=0.158,P=0.000)、抑郁障礙陽性顯著相關。分別以焦慮障礙陽性和抑郁障礙陽性作為因變量,以相關變量為自變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賦值情況見表1。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少數(shù)民族學生、女生、高中生、健康狀況及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易感焦慮障礙。男生比女生更易感抑郁障礙,學習成績和健康狀況較差的中學生患抑郁障礙的可能性約是成績較好學生的2倍。
表4 焦慮陽性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
表5 抑郁陽性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
根據(jù)本調查的結果,北京農村地區(qū)中學生焦慮障礙陽性率為33.1%,焦慮障礙的陽性率比國外流行病調查報告的10%~20%高,也高于國內部分地區(qū)的報告;抑郁障礙的陽性率為19.3%,略低于國內四川、安徽、北京等地的流行病調查的報告[5-6],高于國外報道的0.4%~8.3%的發(fā)病率[7]。
本研究顯示,女生的焦慮障礙的陽性率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國內外許多研究的結果一致[8-10];而男生的抑郁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女生,這與羅英姿等人的調查結果相反[11],與沈濤、劉鳳渝等的研究是一致的[12],這可能是所用量表不同和地區(qū)差異造成的。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更加細膩、敏感,更容易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擔憂,因此更容易發(fā)生焦慮情緒。青春期中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這一階段容易出現(xiàn)很多困擾,感到自我懷疑,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容易產(chǎn)生抑郁情緒,而這一階段的男生的社交方式會變得內斂、沉默,女生則更需要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因此女生較男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與關愛,男生就會比女生感受到更多的抑郁情緒。
初中階段,焦慮障礙的陽性率隨年級升高而顯著升高,高中階段則顯示為高一年級顯著高于高二、高三,高中生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初中生,這種焦慮問題隨著隨年級增高而增高變化趨勢與國內一些研究一致[13-14]。初中階段,初二年級的抑郁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初一和初三,高中抑郁障礙陽性率與初中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焦慮、抑郁分別在高一和初二顯示出兩個“陡坡現(xiàn)象”,這可能跟中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有關,也印證了以往相關研究的結果。根據(jù)陽德華等人的研究,初二年級是中學生焦慮、抑郁情緒分化和轉折的分水嶺[14],從學業(yè)上講,初二是為之后學業(yè)進行打基礎的關鍵,成績好的學生會更加肯定自己,成績不好的學生將經(jīng)歷接受自己與別人有差距的現(xiàn)實的過程;初二也是青春期開始的時候,其身心處在劇烈變化時期,其內心沖突會很嚴重,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助;人際交往上,初二的學生迫切的需要朋友圈的歸屬感,性意識開始萌發(fā),會開始和異性接觸,在這個過程中卻難免受挫,產(chǎn)生心灰意冷的退縮心態(tài),因此初二年級學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問題。學生到了高一年級,學習內容難度明顯增加,成績分化開始形成,這會給高一的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更容易產(chǎn)生焦慮,而到了高二、高三,這種分化逐漸趨于穩(wěn)定,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趨于穩(wěn)定,外在環(huán)境對其的期望也趨于穩(wěn)定,因此焦慮的問題會一定程度上緩解。
相關研究表明,軀體健康問題容易引起許多心理行為問題;學習成績良好對教師接納、同伴接納有顯著的正面影響[15],成績差的學生存在更多的退縮和攻擊行為[16]。因此,健康狀況不好、學習成績較差的中學生會感受到更多的否定,社交容易退縮,更容易感到孤獨、無助、喪失等負性情緒,這與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初二和高一是抑郁和焦慮障礙易感的年級,格外需要得到學校、家庭的關注和進行恰當?shù)男睦砀深A;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或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會更加易感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注意給予這類學生合理的期望、更多的關注和理解,以減輕他們焦慮、抑郁問題。
[1]王凱,蘇林雁.兒童焦慮障礙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2002,29 (3):164-167
[2]Hankin B L,Abela J R Z.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A vulnerability- stress perspective[M ].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2005:104-110
[3]蘇林雁.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手冊[R].中南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2003:1-7
[4]蘇林雁.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手冊[R].中南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2003:1-7
[5]李亞飛,唐義珍.2364名高中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調查[J].貴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52(8):386-88
[6]王建平,楊智輝.1506名初中生焦慮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7):604-607
[7]張洪波,陶芳標.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1,22(12):497-498
[8]蘇林雁,王長虹.青春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504-507
[9]蘇林雁.兒童青少年焦慮障礙[J].新醫(yī)學,2007,39(4):214-216
[10]蘇虹,王葆金,陳卉鳴,等.中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流行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2,10(2):196-198
[11]AnglopoulosN,Econmou M.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 s in a high- school students population[J].European Psychiatry,1994(1):19-26
[12]羅英姿,王湘.高中生抑郁水平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3):274-277
[13]沈濤,徐斐.南京市白下區(qū)中學生人群中抑郁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廠礦醫(yī)學,2005(12):570-571
[14]陽德華,王耘,董奇.初中生的抑郁與焦慮:結構與發(fā)展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16(3):12-17
[15]鄒泓.中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與同伴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34(1):34-42
[16]王曉辰.小學生同伴接納、教師接納、學業(yè)成績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4
Stud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Beijing
.L ai Yuan,Zhang Q iaoling,L iu S huguang,et al. Cap italM ed ical U niversity,B eijing100069,P.R.China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 iological featu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among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Beijing,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nterventions.M ethods A nxiety,depress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2060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Beijing using questionnaire,A 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SCARED andDSRSC.Results ①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were 33.1%and 19.3%amongm iddle school students.②Female had higher scores than male students i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xiety(χ2=14.940,P=0.000),while male had higher scores than female in depression(χ2=14.046,P=0.000).③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xiety between grades of junior and senior m iddle school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χ2=6.637,P=0.041)(χ2=8.253,P=0.016),and the senior had higher rate than the junior(χ2=10.843,P=0.001).④The data indicated that sex,nationality,school grade,health condition and academ ic record were irrelevant to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or depression state.Conclusion The mood problem s of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which deserves great attention and intervenes of school and fam ilies.
M ental health;A nxiety D isorder;Depressive D isorder;M iddle school students;Rural areas
2012-02-21)
① 中國.首都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心理學教研室(北京) 100069 ②北京順義區(qū)楊鎮(zhèn)中學 △通訊作者 E-mail: zhangmanhua99@163.com E-mail:yangfc316@163.com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09BA I77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