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
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給歐洲的殖民者帶來了黃金白銀以及大片有待開發(fā)的土地。歐洲人一下子闊了起來,整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準備好了迎接文藝復興和工業(yè)革命。然而,哥倫布的發(fā)現似乎并沒有在東方的中國引發(fā)激蕩,中國甚至在很久之后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一塊美洲大陸。
其實,世界是一個整體,美國大平原上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就可能引起南美洲的一場風暴。美洲大陸的發(fā)現不僅改變了歐洲,同樣也給古代中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來自美洲的一些農作物也改變了中國社會,它們是:玉米、地瓜(番薯)、土豆、花生、向日葵、辣椒、煙草。
這些農作物中,玉米和地瓜、土豆對糧倉的貢獻最大。明末清初的時候,不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能夠種小麥和水稻的土地基本上已經開發(fā)完了,以當時的畝產量,只能支撐1億多人口生活生存,再多生一批人,就得餓死一批人。就在這時,美洲的玉米和地瓜、土豆經過漫長的傳播道路,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中國。
玉米是一種適應能力很強的農作物,北到俄羅斯、加拿大這樣的苦寒之地,南到南美洲腹地的原始叢林,都可以種植。所以玉米進入中國后,許多原來無法種植小麥的干旱、貧瘠之地也可以開墾了。相對于小麥,玉米的產量更高。雖然從營養(yǎng)價值看,玉米也許要略遜于小麥,但對于貧苦的農民來說,填飽肚子比營養(yǎng)價值更重要。明末清初的這段日子里,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涌向無主的丘陵地帶。他們在山坡上種植玉米,在山腳下種植地瓜,糧倉充實了,多要幾個孩子也能養(yǎng)活了。
美洲印第安人貢獻的農作物不僅填飽了中國人的肚子,還改善了中國人的伙食。古代中國長期是農業(yè)社會,畜牧業(yè)不發(fā)達,肉食很少,雖然雞蛋、雞肉和豬肉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但貧苦農民卻難以享受到,底層自耕農的食譜中除了主食之外,很少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填充了古代中國人對于蛋白質的需求,而且相對來說,大豆價格便宜量又足,是自耕農們改善伙食的好選擇。這就是今天許多中國人喝牛奶會拉肚子,喝豆?jié){卻沒事的原因,因為中國的普通大眾經過幾千年的素食食譜熏陶,體內缺乏分解牛奶的乳糖酶。
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花生和向日葵,給底層農民們提供了攝取蛋白質和油脂的其他選擇,而且花生和向日葵同樣可以在貧瘠的山區(qū)種植,這真是古代中國人的福音。它們迅速風靡全國,成為人們重要的零食。令人稍感遺憾的是,這兩種作物提供的蛋白質也還只是植物蛋白。普通中國人(游牧民族除外)開始有能力消費牛奶制品,僅僅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辣椒讓人涕淚橫流還大呼過癮,這種作物也是拜印第安人所賜。從此中國人的飯桌上又多了一種頗能下飯的調味品,而且辣椒巨大的需求量還激發(fā)了規(guī)??捎^的辣椒生意。
從美洲傳來的煙草在中國同樣受到了歡迎。不論是上等人還是普通農民,許多人都喜歡在飯后吞云吐霧一會兒。種植煙草讓許多底層農民獲得了比種莊稼更高的收益。
哥倫布發(fā)現美洲的蝴蝶效應,在古代中國激發(fā)出更多的耕地和更多的人口。如果我們把清朝開始時的中國人口按1億計算,那么僅僅100年后,經過康乾盛世,中國人口輕松地突破了3億。這是否和玉米、地瓜、土豆的推廣有關呢?
清朝的康乾時期其實和漢朝的文景時期很相似,都是政局逐漸穩(wěn)定下來,國民經濟開始恢復。更為相似的是,農作物品種有了重大的變化,文景時期是小麥逐漸取代粟成為糧倉中的主力軍,而康乾時期是玉米、地瓜、土豆與水稻、小麥一起充實了糧倉。如果沒有玉米、地瓜、花生等作物的引入,康熙和乾隆就算是天縱奇才,也沒有辦法讓已經達到極限的中國人口翻一番。
假如玉米和地瓜等農作物早100年進入中國,在明朝中期就能養(yǎng)活更多的貧苦農民,也許吃飽了肚子的李自成就不會帶領流民起兵,后金鐵騎也根本沒有機會逐鹿中原。歷史不能假設,但從邏輯常識上看,康乾盛世是建立在玉米、地瓜、土豆的基礎上的。沒有3億多自耕農上交的皇糧,清朝貴族們哪有架著鳥籠捧優(yōu)伶的瀟灑呢?
不要迷戀所謂的盛世,那都只是一些傳說。
(阿黑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透過錢眼看中國歷史》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