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哲,半資深媒體人及宅人。做客《當代青年·我贏》的第二年,有一籮筐不值錢的宅人閑話,叨給你聽。我的自留地:http://1605493834.qzone.qq.com。
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的日子里,我們是怎么度過夏天的?怎么覺得那時的夏天充滿了荷香和清涼,沒有這么多的憋悶和酷烈呢?
我的童年,在東南沿海的小鎮(zhèn)上,那是一座有著三層院落的老宅子,大門由幾片長長厚厚的木板拼成,只有中間兩扇可開關,白天敞著,只掩外頭一層小鐵門。放學走到門口,就有穿堂風吹來,心下一陣喜悅,趕忙躲進這避暑圣地。
幾年前看電視記錄片才聽說,沿海地區(qū)用這種木門,最初是為了防臺風,拼卡在一起的木板,相互間產生作用力,十級以內的臺風都吹不散。當然,那是很久遠的起源了,雖然傳統(tǒng)木門依然存在,卻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些。我只記得每天夜里,睡得朦朦朧朧時,會聽見厚重的木門開關的聲音。那是最后一個家人回來,長輩給他開門,然后再吱呀一聲關上,閂好,鎖住。接著聽見他們上樓的腳步聲,知道家里人都到齊了,翻個身安心睡去。
穿過陰涼的前廊,到了前院,把書包往小桌上一扔,便操起一把大蒲扇,坐到松散的竹椅上扇著去。或者直接把衣服一撩,偷偷躺到前廳的門檻上,冰涼的青石板每日都被我們的汗水擦得晶亮。不一會兒功夫,貪涼的小孩就會被長輩拎起來,責罵一番,然后給我們搬出來竹批床,讓我們躺在上面。其實竹批床已經足夠涼,有時把一頭架在稍高一點的地方,還可以當滑梯玩,但小孩子都愛對著干,大人一會兒不見,就又偷偷貼到門檻上去。
比家里的石門檻還好的,是鄰居家門口的石凳。那個青石凳子是個元寶的形狀,兩頭高高翹起,中間只能坐得下一個大人,而小孩身量短,剛好可以嵌在里面,隨著它的形狀躺成一個元寶,從頭到腳的涼爽。
消暑的法子很多,最日常最方便的就是喝涼茶。那時候沒有王老吉,都是在菜市里買一些新鮮的板藍根、小藕節(jié)、金銀花、魚腥草之類,做出來的口味遠比王老吉豐富爽口。細細的小藕節(jié)放在大鋁鍋里熬,只放一點鹽,晾涼了喝,帶著澀味但十分解渴;金銀花、魚腥草之類,治病的功效更強些,有咳嗽上火的癥狀,大人就一定會買來燉,為了營養(yǎng)和好吃,有時候會加些腱子肉之類的一起燉。
最懷念的是荷花茶。那在菜市里是可遇不可求的。幾朵含苞的白荷花,姥姥買回來洗凈,放兩瓣在大茶缸里,泡上一會兒,放兩顆冰糖,溫著的時候喝,最美。香氣極淡,但悠長,回味無窮……
另外還有甜品小吃、豆花、石花和四果湯之類。前兩者都是街上挑擔賣的,放了學或假期在家,總是豎著耳朵聽著,吆喝聲一傳來,趕緊跑去向大人要錢。
豆花就是北方的豆腐腦,但我們是加了蜂蜜或白糖來吃。石花是貴州人說的冰粉,據(jù)說是用石花草熬成的,呈碗型的果凍狀,幾乎透明。整塊買回家,用勺切成小塊,倒進涼白開,還是加蜂蜜或糖水。因為它的透明,在水里若有似無,于是吃到后面,分辨碗里到底還有沒有剩下的石花,便成了無聊又有趣的游戲。四果湯是在固定的攤點賣,冰過的糖水,加料任選。有菠蘿、銀耳、綠豆、薏米、蓮子,對小孩子來說,最好吃的是阿斗仔(音譯),小小的立方體,灰色,口感有點像現(xiàn)在珍珠奶茶里的“珍珠”,但比“珍珠”還要好。最近幾年,冰水改成了碎冰,反而沒有之前解渴。
正餐就幾乎沒什么吸引力了。為了讓小鬼們老老實實喝晚粥,大人們會買來極鮮美的小白蝦,用醬油水煮了吃,十分開胃。另外還有在井水里冰過的荔枝,媽媽一顆顆剝好,拿個小碗盛著。粥沒有喝幾口,碗里的荔枝一眨眼就被消滅光了,免不了再受一通罵。
井水除了冰荔枝,還可以冰西瓜、冰枇杷、冰“活力寶”,最爽最爽的,是用來冰自己。最熱的八月里,只要大人們不盯著,我就跑到后院提一桶井水,放到洗衣臺上,然后自己爬上去,脫了涼鞋,把細細的胳膊和小腿泡到桶里,啊,天堂!
故事說到這里,已經該收筆了??墒俏疑岵坏茫蚁肓粼谀切┫奶炖?。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仿佛還可以聞得到前廊陰涼的風……
責編/夏漪(11505353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