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業(yè),陸建新,盧美,3
(1.浙江大學(xué)地球科學(xué)系,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省海洋監(jiān)測預(yù)報中心,浙江杭州310007;3.浙江大學(xué)建筑工程學(xué)院,浙江杭州310058)
近海北上熱帶氣旋特征
朱業(yè)1,2,陸建新2,盧美2,3
(1.浙江大學(xué)地球科學(xué)系,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省海洋監(jiān)測預(yù)報中心,浙江杭州310007;3.浙江大學(xué)建筑工程學(xué)院,浙江杭州310058)
通過研究分析1949—2011年在125°E以西近海北上,到達35°N以北登陸的熱帶氣旋特征,總結(jié)出該類型熱帶氣旋全部生成于125°—150°E,10°—29°N之間;出現(xiàn)此類型熱帶氣旋時一般處于拉尼娜年,西太平洋副高強度較弱,副高西伸脊點偏東,副高脊線位置偏北;該類型熱帶氣旋移動到125°E附近時,西風(fēng)槽位置一般維持在110°—115°E,槽底位于25°—35°N等特征。
近海北上;熱帶氣旋;特征
多年來能影響到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熱帶氣旋比較少,沿125°E以西近海北上,到達35°N以北登陸的熱帶氣旋更少。2011年1105號強熱帶風(fēng)暴“米雷”和1109號超強臺風(fēng)“梅花”都是屬于這種路徑的熱帶氣旋。此類型熱帶氣旋維持的時間及在洋面上的移動的距離都較長,在自南往北的移動過程中,可以從熱帶洋面上吸收大量水汽潛熱,給我國東部沿海和北方地區(qū)造成大范圍洪澇、強風(fēng)和風(fēng)暴潮等災(zāi)害,因此有必要對這些熱帶氣旋進行專門研究。為此本文分析了1949年以來所有在125°E以西近海北上,到達35°N以北登陸的熱帶氣旋,總結(jié)該類熱帶氣旋的特點,對今后此類熱帶氣旋的預(yù)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熱帶氣旋路徑、強度、源地等資料來源于《臺風(fēng)年鑒》[1-2](1989年以后改名為《熱帶氣旋年鑒》);500 hPa天氣圖來源于NCEP再分析資料;編號熱帶氣旋個數(shù)、副高各要素、南方濤動指數(shù)來源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tǒng)診斷預(yù)測室再處理資料;地面氣溫資料來源于國家氣候中心1951年至2011年中國160個測站的月平均溫度資料;海溫資料用NINO3區(qū)的SSTA資料,連續(xù)六個月大于0.5℃(<-0.5℃),就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
統(tǒng)計1949—2011年63年間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發(fā)現(xiàn)有22個熱帶氣旋是屬于在125°E以西近海北上,到達35°N以北登陸,本文將此類路徑的熱帶氣旋統(tǒng)稱為近海北上熱帶氣旋,熱帶氣旋路徑見圖1。
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中,臺風(fēng)以上級別的有18個,占82%,其中有7個達到超強臺風(fēng)的級別,2個達到強臺風(fēng)級別;其余4個都達到強熱帶風(fēng)暴級別。熱帶氣旋的極值強度大都處于950 hPa—980 hPa之間,最強極值強度達886 hPa,最弱為985 hPa,見表1。
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中,最短地生命史只有6天,最長的有19天。超過60%的北上熱帶氣旋生命史超過10天,生命史少于10天的熱帶氣旋大多是因為生成的緯度高或者是離大陸較近。一般熱帶氣旋越強,其生命史越長,7個超強臺風(fēng)生命史都超過10天,其中2個超強臺風(fēng)的生命史長達19天。強熱帶風(fēng)暴級別的熱帶氣旋生命史較短,4個強熱帶風(fēng)暴中有3個生命史都少于10天。
圖1 近海北上熱帶氣旋路徑
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全部生成于125°—150°E,有50%的熱帶氣旋生成于125°—135°E之間;2000年以后的近海北上熱帶氣旋都生成于130°—140°E之間。陳敏等[3]在對1949—1996年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生成源的分析中,指出10°N附近熱帶氣旋發(fā)生最多,而北上熱帶氣旋相比較而言就較為偏北,主要生成于9°—25°N。25°N以北生成的有1個,而且是90年代近海北上的唯一一個熱帶氣旋。
另外超強臺風(fēng)的生成源地都比較靠南,7個近海北上的超強臺風(fēng)生成源地全部處于17°N以南,而且這些超強臺風(fēng)都是在14°—22°N區(qū)域加強為超強臺風(fēng),在22°—31°N區(qū)域減弱成強臺風(fēng)。以后做超強臺風(fēng)強度預(yù)報時要特別關(guān)注這些強度變化關(guān)鍵區(qū)域。
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全部生成于6—8月,見表1,其中8月份生成的最多,有12個,占655%;7月生成8個,占36%;6月生成2個,占9%。6月份生成的兩個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都出現(xiàn)在2000年以后,可見此類型熱帶氣旋的生成時間有提前的趨勢。
表1 近海北上熱帶氣旋
上世紀50年代有2個此類型路徑的熱帶氣旋;60年代有6個;70年代有5個;80年代有3個;90年代1個;21世紀初2個;2010年至今有3個(見圖2)。圖中的紅線為每個年代西北太平洋上編號的熱帶氣旋個數(shù),圖上顯示近海北上熱帶氣旋個數(shù)的變化趨勢與西北太平洋上編號的熱帶氣旋的個數(shù)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編號熱帶氣旋多的年代,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相對也會多。
圖2 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年代際分布
近海北上的22個熱帶氣旋分別發(fā)生于18年中,其中1960年、1962年、1973年、2011年4年分別有兩個熱帶氣旋屬于此路徑。18年中,5年處于厄爾尼諾狀態(tài),7年處于拉尼娜狀態(tài),2年處于厄爾尼諾結(jié)束拉尼娜開始年份;另外4年為正常年份,見表2??梢娊1鄙系臒釒庑霈F(xiàn)在拉尼娜年的概率更大,推測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由于連續(xù)發(fā)生了多次厄爾尼諾事件,所以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出現(xiàn)的較少,20年中只出現(xiàn)了3個;而2010年以后太平洋地區(qū)的海溫一直處于拉尼娜狀態(tài),所以這兩年出現(xiàn)此類型熱帶氣旋較多,兩年內(nèi)就出現(xiàn)了3個。
另外,1951—2011年中國年平均地面氣溫的變化情況(見圖3),任國玉[4]和唐國利等[5]也得出較一致的結(jié)論。1949—1984年,中國地表溫度呈現(xiàn)較小范圍內(nèi)上下波動;1984年以后氣溫迅速升高,2007年達到最大值13.8℃,之后氣溫呈下降趨勢。1949—1984年36年間出現(xiàn)近海北上熱帶氣旋14個,年均出現(xiàn)0.4個;1985—2007年的23年中出現(xiàn)5個,年均出現(xiàn)0.2個;2008年至今4年中出現(xiàn)3個,年均0.8個。由此可見地面氣溫快速增長的年代,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很少出現(xiàn)。
圖3 中國年平均地面氣溫
分析出現(xiàn)近海北上熱帶氣旋的18年中西太平洋副高各項指數(shù)、南方濤動指數(shù)等情況,發(fā)現(xiàn)這18年中有14年副高強度指數(shù)(以下副高有關(guān)指數(shù)全是6—9月平均)偏弱;有12年副高西伸脊點偏東;有11年副高脊線位置偏北;南方濤動指數(shù)1974年(包括74年)之前除51年其余全是正值,1979—1994年全為負值,2000年之后4年只有一年為負值(見表2)。表2很好的證實了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指數(shù)之間的密切相關(guān),氣壓差減小時(反映于南方濤動指數(shù)),便出現(xiàn)厄爾尼諾現(xiàn)象。
表2 環(huán)流指數(shù)及海溫狀態(tài)
分析北上熱帶氣旋500 hPa天氣圖(部分天氣圖見圖4—7)發(fā)現(xiàn),這種類型的熱帶氣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帶氣旋在移動到125°E附近時,都處于陸上西風(fēng)槽與海上副高之間,陸上的西風(fēng)槽槽底大都位于25°—35°N,槽線位于110°—115°E,海上副熱帶高壓588線西脊點位置基本都位于韓國附近,副高中心較偏北偏東。
圖4 6207號熱帶氣旋500 hPa天氣圖
圖5 8508號熱帶氣旋500 hPa天氣圖
圖6 0012號熱帶氣旋500 hPa天氣圖
圖7 1109號熱帶氣旋500 hPa天氣圖
(1)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一般強度越強,生命史越長。7個超強臺風(fēng)生命史都超過10天,其中2個超強臺風(fēng)的生命史長達19天,為所有熱帶氣旋中生命史最長;
(2)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全部生成于東經(jīng)125°—150°E,有50%的熱帶氣旋生成于東經(jīng)125°—135°E之間;緯度上主要生成于9°—25°N,與其他類型編號熱帶氣旋相比源地較為偏北。超強臺風(fēng)的生成源地較其他北上熱帶氣旋偏南,7個近海北上的超強臺風(fēng)生成源地全部處于17°N以南;
(3)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都生成于6—8月,其中12個生成于8月,占55%。6月份生成的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都出現(xiàn)在2000年以后,此類型熱帶氣旋的生成時間有提前的趨勢。近海北上熱帶氣旋出現(xiàn)在拉尼娜年的概率更大。地面氣溫快速增長的年代,近海北上的熱帶氣旋很少出現(xiàn);
(4)近海北上熱帶氣旋出現(xiàn)的18年中,副高強度指數(shù)大都偏弱;副高西伸脊點偏東;副高脊線位置偏北。500 hPa天氣圖有相似的特點:熱帶氣旋移動到125°E附近時,熱帶氣旋大都處于陸上西風(fēng)槽與海上副高之間。西風(fēng)槽的位置很相似,槽底大都位于25°—35°N,槽線位于110°—115°E。副熱帶高壓588線西脊點位置位于韓國附近。
[1]國家氣象局.臺風(fēng)年鑒[G].北京:氣象出版社,1949-1988.
[2]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年鑒[G].北京:氣象出版社,1989-2009.
[3]陳敏,鄭永光,陶祖鈺.近50年(1949—1996)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候特征的再分析[J].熱帶氣象學(xué)報,1999,15(1):10-16.
[4]任國玉,初子瑩,周雅清,等.中國氣溫變化研究最新進展[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10(4):701-16.
[5]唐國利,任國玉.近百年中國地表氣溫變化趨勢的再分析[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10(4):791-79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ward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ZHE Ye1,2,LU Jian-xin2,LU Mei2,3
(1.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2.Marin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310007 China;3.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s(TCs)which move northward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1949.These kinds of TCs are chosen according to two criteria:(1)moving northward along the offshore region to the west of 120°E;(2)reaching at the north of 35°N before landfall.All the TCs form over the region of 125°—150°E and 10°—29°N.The TCs usually occur in the La Nina years while the Westerly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is weak,the westerly extens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point is eastward and subtropical high ridge line is northward.When these TCs move to near 125°E,the westerly trough usually maintains around 110°—115°E,with the trough bottom locating around 25°—35°N.
northward moving over the East China Sea;tropical cyclones;characteristics
book=308,ebook=308
P444
:A
:1003-0239(2012)05-0023-06
2012-04-26
朱業(yè)(1979-),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洋環(huán)境預(yù)報工作。E-mail:zhuye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