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寶林
插秧、拔秧是一種傳統(tǒng)的農村夏收夏種時的勞動情景。借助于農村勞動實踐,把生活中插秧、拔秧運用形象化的手段,逼真地再現(xiàn)于體育游戲中,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插秧、拔秧情景動作,教育學生熱愛勞動,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這種游戲方法簡單,趣味性強,不受場地,器材及形式的限制,又具有一定的鍛煉價值,可以提高學生加速跑的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同時在蹲距式起跑教學中,可以運用此游戲作為鞏固蹲距式起跑動作,因為每一次“插秧、拔秧”都是一次蹲距式起跑。
筷子20支,空酒瓶20個 (空酒瓶的高度以筷子放到里面,能露出一些為宜)。
把學生分成相等的4組,每組一分為二,在距離20米地方相對站立,離兩邊的端線2米處放空酒瓶,每個空酒瓶的間隔為4米,在一側的四個排頭手持5支筷子。教師發(fā)出口令后,手持筷子的同學向前跑,把筷子依次插入前方的空酒瓶中,并與前方同學擊掌,完成一次 “插秧”,站到對面隊伍的排尾,擊掌的同學也迅速向前跑到 “插秧”的酒瓶前,把筷子從酒瓶中依次拿出,并交到前排同學。以此類推,每個同學都完成一次 “插秧”和 “拔秧”動作,最先完成的一個隊獲勝。
1.“插秧”的同學必須把筷子插入空酒瓶中,并且酒瓶不能倒,如碰倒酒瓶必須把它扶好,才能進行下一步動作。
2.“插秧”的同學插完后要與對面同學擊掌,對面同學方可去 “拔秧”。
3.“拔秧”的同學把筷子從瓶中拔出,必須放好空酒瓶,交給對面的同學,游戲繼續(xù)進行。
1、本游戲適宜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其方法簡單,趣味實用。
2、做此游戲時,可以在空酒瓶中裝一些沙子,既增加穩(wěn)定性,又可以方便 “拔秧”。
3根據游戲者的年齡等特點,可以適當增加空酒瓶,也可以增加一排空酒瓶, “插秧、拔秧”可以左右進行,增加游戲的難度,提高趣味性。
“剪刀、石頭、布”是一種歷史悠久,而且簡單實用的老游戲。在生活實踐中,為了決定你先、我先,或急于決定勝負的便捷游戲。因為簡單、實用,而長久不衰,生活中到處可見。筆者結合這種游戲實踐,變換為有趣的新游戲,使他們更為活潑、精彩。
玩法一:
同樣是 “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游戲者數(shù) “一二三”出手,當沒有決定勝負時,手不抽回來,就停留在空中,然后喊口令繼續(xù)變換手型,直到分出勝負為止。該游戲的好處是,看到對方的手型,通過思考,想一想對方可能出的手型,來調整自己該出哪種手型應付,增加游戲測趣味性。
玩法二:
“剪刀、石頭、布”的游戲,通常是出一只手,通過一只手的手型來決定勝負。在實踐中,我們要求對方出兩只手。先出一只手,即使能分出勝負,也不能判哪一方勝:再出一只手,同樣再出一只手也不能判斷哪一方勝,最后要求對方收回一只手,留在空中的一只手的手型決定勝負。口令是 “先出這個,再出這個,收回這個”。該游戲的好處是增加游戲的難度,提高雙方隊員的機智性,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游戲中不能兩只手出同樣一個動作,那樣負的機率較大。當然因為出兩只手,收回一只手求和的可能性多。這種游戲方法多樣,難度適中,趣味性強。
玩法三:
“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是以手上動作決定勝負的,在實踐中以腳上動作也可以玩此游戲。兩腳并攏為 “石頭”, 兩腳前后分開為 “剪刀”,兩腳左右分開為 “布”。游戲開始時雙方隊員立正站立,一起喊口令 “一、二、三”跳起,看落地動作,判定勝負。每一組也可以進行此游戲,如圖所示,學生站一縱隊,前面兩個學生面對面站立進行比賽,如①勝者,①站到②位置,②回到隊伍的排尾 (圖一)。如②獲勝,②站原地不動,①回到排尾 (圖二)。
圖一
圖二
如此進行下去,該游戲方法簡單,不受場地、器材、氣候的影響,學生也樂于進行游戲。該游戲的好處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跳躍和協(xié)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