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李二峰茆振川楊宇紅謝丙炎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農(nóng)業(yè)部蔬菜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
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發(fā)生普遍,尤其在設施栽培中發(fā)病更為嚴重。每年對各種農(nóng)作物造成的損失達到幾十億美元(Barker & Koenning,1998)。根結線蟲侵染后,在黃瓜(Cucumis sativusL.)根部形成根結,根部吸收功能被破壞,造成地上部矮小、黃化甚至葉片脫落。鐮刀菌(FusariuMspp.)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分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的菌株是非致病的,在土壤中起著未知作用。鐮刀菌和根結線蟲都是植物的重要病原物,這兩種病原物之間在寄主植物中存在著非常復雜的互作關系。植物寄生性線蟲通常能夠促進植物病原菌的侵染及擴展,從而引起嚴重的病害(Mai & Abawi,1987)。在田間已經(jīng)報道根結線蟲的侵染可以加重番茄、甘藍、棉花、煙草枯萎病的發(fā)生(Mai & Abawi,1987)。然而,一些非致病性的菌株被認為是內寄生性的共生菌,它們能在許多植物的根組織中定殖,但是并不引起病害,而且能夠增加植物對真菌病害及植物寄生線蟲的抗性(Olivain &Alabouvette,1997;Diedhiou et al.,2003;Vu et al.,2006)。
由于栽培黃瓜中未發(fā)現(xiàn)抗南方根結線蟲的種質資源,在生產(chǎn)中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治根結線蟲的重要措施,如滅線磷、溴化鉀和百畝威等(梁建根和鄭經(jīng)武,2010)。這些藥劑雖然殺蟲快,但是會嚴重降低蔬菜質量,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平衡,因此生物防治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外已經(jīng)利用節(jié)叢孢菌(Arthrobotrysspp.)開發(fā)成商品菌劑 Royale350,利用巴斯德桿菌(Pasteuria)防治南方根結線蟲的研究也有報道(Siddiqui et al.,2001)。這些捕食性真菌和寄生性細菌在土壤中可以有效地防治線蟲,但是捕食性真菌對于線蟲的捕食是非選擇性的,而巴斯德桿菌為專性寄生等特性都限制其高效發(fā)展(范圣長 等,2004)。所以人們開始尋求能夠定殖于植物內的真菌來防治線蟲。
尖孢鐮刀菌Cu02能夠定殖于植物體內,是一種非致病的尖孢鐮刀菌,張小艷等(2007)報道了鐮刀菌是根結線蟲拮抗真菌的優(yōu)勢種群。目前還沒出現(xiàn)抗線蟲的黃瓜品種。尖孢鐮刀菌能定殖于黃瓜體內,所以在其與其他土壤真菌競爭的過程中,就有了很大的優(yōu)勢,在防治線蟲的作用上,就有了“守株待兔”的效果??傊?,用這樣一種對線蟲有拮抗作用、對黃瓜非致病的、定殖于植株體內的的真菌來防治根結線蟲,會穩(wěn)定的發(fā)揮防效,而且對植物沒有影響。所以本試驗對尖孢鐮刀菌Cu02對黃瓜的致病性以及防治南方根結線蟲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供試黃瓜品種 9330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黃瓜課題組提供。尖孢鐮刀菌 Cu02菌株為黃瓜內分離到的內生菌,由本所病害實驗室提供;南方根結線蟲采自市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季青農(nóng)場,并在溫室中進行單卵塊繁殖,收集卵塊孵化的2齡幼蟲,于2011年5月6日用于接種試驗。
1.2.1 尖孢鐮刀菌接種方法 將黃瓜(9330)種子用5%的NaClO消毒10 min,用無菌水清洗干凈后29 ℃催芽1 d,播種于苗盤中,以滅菌土為介質在25~28 ℃溫室中萌發(fā)、培養(yǎng)。當黃瓜兩片子葉完全展開時將幼苗根部土壤輕輕洗掉,用于接種試驗。鐮刀菌接種采用浸根法,將幼苗根部在濃度為2.8×106個·mL-1的孢子懸浮液中浸泡15 min,然后定植于苗缽(規(guī)格:10 cm×10 cm×15 cm)中,以滅菌土為基質在25~28 ℃溫室中培養(yǎng),接種7 d時檢測尖孢鐮刀菌Cu02的侵染情況,在21 d時檢測尖孢鐮刀菌Cu02對黃瓜9330的致病性。每處理接種20株幼苗,3次重復,并以清水模擬接種為對照。
1.2.2 Cu02定殖檢測 接種7 d時,將黃瓜幼苗根部土壤輕輕沖洗掉,除去須根和葉片只保留莖稈,用70%乙醇處理30 s,然后用0.5%的NaClO 處理3 min,用無菌水沖洗3次,將莖稈切成0.5 cm的小段,在含有鏈霉素(150 mg·L-1)的PDA培養(yǎng)基上分離接種的尖孢鐮刀菌Cu02,于28 ℃避光培養(yǎng),3 d后觀察內生真菌的分離情況。調查尖孢鐮刀菌Cu02在接種黃瓜幼苗上的侵染、定殖情況。并在接種尖孢鐮刀菌Cu02菌株7、21 d時,分別觀察植株的癥狀,調查黃瓜生長情況。
若有菌落長出,挑取菌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及孢子特征。挑取單胞,在新的PDA平板上28 ℃培養(yǎng)5 d,用刀片刮取菌絲,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組DNA(曹宜 等,2004),以引物 EF-F:5’-ATGGGTAAGGAGGACAAGAC-3’和 EF-R:5’-GGAAGTACCAGTGATCATGTT-3’對分離菌進行分子鑒定(Mbofung et al.,2007)。PCR擴增程序:95 ℃ 4 min,1個循環(huán);95 ℃ 30 s;55 ℃ 30 s;72 ℃ 50 s,35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用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將DNA片段進行切膠回收(Transgene),連接到pGEM-T載體,轉化到Trans5α感受態(tài)細胞,在含有 IPTG(40 mg·L-1)、X-GAL(20 mg·L-1)及 AMP(100 mg·L-1)的 LB 培養(yǎng)基上進行藍白斑篩選。37 ℃ 16 h后挑取白色菌落經(jīng)PCR檢測呈陽性的克隆進行測序(三博遠志公司)。將獲得的核苷酸序列在 NCBI(http://blast.ncbi.nlm.nih.gov)中進行對比,在分子水平上鑒定菌株的種類。
1.3.1 接種南方根結線蟲 挑取成熟的南方根結線蟲卵塊,用0.1%的NaClO消毒5 min,無菌水清洗3次,置于28 ℃下孵化,24 h后收集2齡幼蟲(J2)用于接種試驗。在接種尖孢鐮刀菌Cu02 7 d后,接種南方根結線蟲。接種時在距離黃瓜根2 cm處的基質中均勻打3個1 cm深的小孔,注入南方根結線蟲懸浮液,每株接種南方根結線蟲400條,每個處理接種20株,3次重復,并且以清水模擬接種為對照。接種后的幼苗在溫室中進行正常管理。
1.3.2 防效檢測 在黃瓜接種南方根結線蟲21 d后,將黃瓜幼苗根部土壤輕輕洗凈沖洗掉,觀察根部癥狀,檢測根結,統(tǒng)計大根結和小根結數(shù)量,并用 SAS軟件(9.1)anova程序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同時通過根結減退率計算Cu02對南方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
1.3.3 根結內鐮刀菌分離檢測 在接種和未接種尖孢鐮刀菌 Cu02的黃瓜植株中,隨機挑取 10株,每株分別隨機切下20個根結,用1%的NaClO消毒10 min后,在含有鏈霉素(150 mg·L-1)的PDA培養(yǎng)基上分離尖孢鐮刀菌Cu02,每個培養(yǎng)皿放置來自同一植株的20個根結,于28 ℃避光培養(yǎng),3 d后觀察根結內鐮刀菌的分離情況。菌落的顯微觀察及分子鑒定方法同1.2。
2.1.1 Cu02在黃瓜植株內的定殖檢測 經(jīng)過表面消毒的莖段在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3 d后,被檢測的30株植株每株根部和莖基部莖段都有白色的菌絲長出,形成菌落。培養(yǎng)7 d時植株的絕大部分莖段都有白色的菌絲長出,莖段中出現(xiàn)菌落的概率達到 91.0%,只有少數(shù)頂部莖段沒有分離到菌絲(圖 1-B),而對照中的所有莖段都沒有分離到白色的菌絲(圖 1-A)。說明尖孢鐮刀菌Cu02可以成功的在黃瓜植株內定殖,而且在根部和莖基部的定殖率最高,達到100%。
2.1.2 Cu02在根結內的定殖檢測 在PDA培養(yǎng)基上,每株接種Cu02的黃瓜植株上都有一些根結能分離到尖孢鐮刀菌Cu20,并生長形成菌落(圖2-B)。但并不是每個根結都能分離出菌落。對分離到鐮刀菌的根結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Cu02在根結內的定殖率只有11.9%。而未接種Cu02的對照黃瓜植株上的根結中未分離到任何真菌(圖2-A)。
2.1.3 菌體形態(tài)及分子檢測 在莖段和根結上分離到的尖孢鐮刀菌,培養(yǎng)3 d時菌絲均勻的覆蓋莖段或根結表面,菌落菌呈現(xiàn)為白色的絨毛狀;培養(yǎng) 7 d時菌絲進一步生長,密度加大,在根結上的菌落呈現(xiàn)為以根為中心圓形,菌絲成茸氈狀,菌落的顏色也變?yōu)榈奂t色。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有隔菌絲,孢子有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圖3)。小型分生孢子多數(shù)為單細胞,偶有一個隔膜,長橢圓形或短桿狀,無色;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形,少許彎曲,以 3個隔膜為主,具有尖孢鐮刀菌的典型形態(tài)特征。兩種分離菌的形態(tài)特征與Cu02菌株完全一致。
圖1 黃瓜接種Cu02 7 d時組織分離菌株生長情況
圖2 尖孢鐮刀菌Cu02在根結內的定殖檢測結果
圖3 菌體的顯微檢測結果
將在莖段及根結上分離到的菌株進行單胞培養(yǎng),以提取的基因組DNA為模板,用EF引物擴增,在兩種分離菌落中都得到了大小相等的片段(圖4),采用DNAMAN(5.0)軟件比較測序結果,顯示兩片段均為710 bp,且序列相同。在 NCBI數(shù)據(jù)庫進行 BLAST,與FusariuMoxysporum的轉錄延長因子片段一致性達到 100%,排除期望值為 0,與 Cu02菌株的轉錄延長因子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
結合形態(tài)學與分子鑒定結果分析證實,從莖段及根結中分離到的菌株均為接種的尖孢鐮刀菌Cu02,也進一步證明Cu02菌株可以在黃瓜9930植株內定殖。
圖4 EF引物擴增條帶
接種Cu02菌株7、21 d時,對照與處理均未發(fā)現(xiàn)發(fā)病植株,植株生長健壯,長勢良好無病癥(圖5)。在接種南方根結線蟲28 d后,調查根結情況,發(fā)現(xiàn)Cu02處理與對照的黃瓜幼苗在根結大?。▓D6)、數(shù)量(圖7)上存在差異。在Cu02處理的植株上,小根結數(shù)量平均為68.8個·株-1,大根結(Ф>2 mm)數(shù)量平均為3.5個·株-1;而在對照中,小根結平均為101.9個·株-1,大根結為14.8個·株-1(圖8)。通過SAS軟件anova程序對處理與對照中的小根結數(sh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F=15.18,P=0.000 3,證實處理與對照中的小根結數(shù)量存在顯著差異;而對其中的大根結的數(shù)量進行方差分析,得到F=56.92,P<0.000 1,說明處理與對照植株上的大根結數(shù)量存在著極顯著差異。按根結減退率公式計算得到,Cu02對黃瓜的根結減退率達到38.0%。這些結果表明非致病尖孢鐮刀菌Cu02在黃瓜上對于南方根結線蟲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圖5 黃瓜接種尖孢鐮刀菌Cu02后的癥狀
圖6 Cu02處理后根結大小情況
圖7 Cu02處理后南方根結線蟲侵染癥狀
圖8 Cu02處理與對照黃瓜的根結數(shù)量
通過本試驗證明非致病尖孢鐮刀菌Cu02可以成功的在黃瓜植株內定殖,在根部的定殖率可以達到100%,而且對黃瓜的生長沒有任何影響,這就形成了Cu02防治根結線蟲的獨特優(yōu)勢。根結線蟲侵染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結,為害作物。而非致病性尖孢鐮刀菌可以較早的在植物的根部定殖,對根結線蟲的侵染、寄生及根結發(fā)育產(chǎn)生一定影響,從而對植物形成保護作用。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關于非致病鐮刀菌防治根結線蟲的報道(Diedhiou et al.,2003)。在國內,已經(jīng)證明了鐮刀菌對根結線蟲的毒殺特性,尖孢鐮刀菌是根結線蟲的拮抗菌,作為根結線蟲生防菌具有巨大潛力(段玉璽 等,2010)。有關研究表明,鐮刀菌可以產(chǎn)生某些代謝產(chǎn)物毒殺卵粒,再定殖于卵,影響其發(fā)育(劉國坤 等,2006)。相對于土壤中的尖孢鐮刀菌,非致病性植物內寄生尖孢鐮刀菌在防治根結線蟲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由于內定殖特性使得菌株受到外界其他微生物競爭作用較小,有利于穩(wěn)定的發(fā)揮防效;其次,非致病性鐮刀菌為絲狀真菌,為采用生物技術改造提供了高效的技術平臺試驗載體,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將殺線蟲的特異基因如蛋白酶基因等轉入菌絲,在植物根部特異表達殺線蟲基因,從而大大提高了防治植物寄生性線蟲的效果。特別是在當前黃瓜還沒有可利用的抗根結線蟲品種條件下,更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在黃瓜上,尖孢鐮刀菌Cu02顯示出對南方根結防治效果為38.0%,雖為顯著,但還不理想。試驗發(fā)現(xiàn),Cu02在黃瓜植株根部的定殖率達到100.0%,然而在根結中的定殖率只有11.9%,這可能與Cu02對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較低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提高Cu02的防治效果的關鍵就在于提高Cu02在黃瓜植株內的存在數(shù)量及存活能力。在接種條件、接種時間及接種的最佳孢子濃度上需要深入探索,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此外,可以嘗試尖孢鐮刀菌Cu02與化學藥劑的聯(lián)合使用,有利于制備出更高效的生防菌劑。
曹宜,劉波,林營志,朱育菁,周涵韜.2004.枯萎病尖孢鐮刀菌的RAPD-PCR多態(tài)性分析.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3(s):74-79.
段玉璽,曲澤嵐,王媛媛.2010.南方根結線蟲生防鐮刀菌菌株篩選.農(nóng)藥,49(8):607-609.
范圣長,段玉璽,陳立杰.2004.大豆胞囊線蟲胞囊內寄生真菌研究.大豆科學,23(1):71-73.
梁建根,鄭經(jīng)武.2010.設施栽培中蔬菜根結線蟲生物防治研究進展.中國農(nóng)學通報,26(19):290-293.
劉國坤,肖顧,洪彩鳳,張紹升.2006.鐮刀菌對南方根結線蟲卵的寄生特性.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35(5):459-462.
張小艷,張榮,毛琦,李乖綿.2007.陜西省蔬菜根結線蟲拮抗真菌的分離與初步鑒定.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5(4):62-64.
Barker K R,Koenning S R.1998.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systems for nematode management.Annu Rev Phytopathol,36:165-205.
Diedhiou P M,Hallmann J,Oerke E C,Dehne H W.2003.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a non-pathogenicFusariumoxysporumonMeloidogyne incognitai nfestation of tomato.Mycorrhiza,13(4):199-204.
Mai W F,Abawi G S.1987.Interactions among root-knot nematodes and FusariuMwilt fungi on host plants.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5:317-338.
Mbofung G Y,Hong S G,Pryor B M.2007.Phylogeny ofFusariuMoxysporuMf. sp. lactucae inferred froMMitochondrial small subunit,elongation factor 1-alpha,and nuclear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r sequence data.Phytopathology,97(1):87-98.
Olivain C,Alabouvette C.1997.Colonization of tomato root by a non-pathogenic strain ofFusariuMoxysporum.New Phytologist,137:481-494.
Siddiqui I A,Zareen A,Javed Z M,shahid S S.2001.Use of Trichoderma species in the control ofMeloidogyne javanica,root knot nematode in okra and mungbean.Pakist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4(7):846-848.
Vu T,Hauschild R,Sikora R A.2006.FusariuMoxysporumendophytes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againstRadopholus similison banana.Nematology,8(6):84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