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堅
(長興縣婦幼保健院,浙江 湖州 313100)
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起病急、進展快,是妊娠中、晚期陰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若處理不及時會發(fā)生嚴重后果,危及母兒生命。本文對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期間收治的40例胎盤早剝的孕產婦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探討其臨床表現特點和B超表現特點,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期間收治的40例胎盤早剝患者,其中單胎妊娠39例,雙胎妊娠1例;年齡21-35歲25例,35歲以上15例;初產婦32例,經產婦8例;孕32-37周30例,足月妊娠10例;頭位36例,臀位4例。其中連續(xù)2次妊娠均發(fā)生胎盤早剝1例。
2.B超檢查。設備采用GE-730,LOGIQ5超聲診斷儀,為凸陣型探頭,探頭頻率3.5mHZ。檢查時,產婦取平臥位,于其下腹部探查宮內胎兒、胎盤、羊水、子宮壁,觀察其形態(tài)變化,著重觀察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的關系。
3.診斷。經分娩后胎盤壓跡和胎盤母面血凝塊確診,均符合胎盤早剝的診斷標準。
1.胎盤早剝的誘因。其中較常見的誘因包括妊高征、外傷等,詳見附表。
附表 胎盤早剝誘因
2.臨床表現。40例患者中有癥狀和體征者 36例(90%),其中產前陰道流血28例,間歇性腹痛26例,腰酸、腹脹1O例,子宮壓痛28例,胎心音異常13例,胎動消失10例,休克7例。有2種或2種以上癥狀和體征19例。無癥狀和體征4例(10%)。
3.B超檢查情況。所有40例胎盤早剝患者產前均行B超檢查,36例患者經B超檢查后診斷為胎盤早剝,診斷符合率為90.0%,其中首次檢查即提示胎盤早剝14例,經2次或3次B超檢查提示胎盤早剝22例,誤診2例,漏診 2例。獲得診斷的患者一般主要超聲聲像表現包括: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液性暗區(qū)、胎盤增厚變形、絨毛板向羊膜腔凸出、子宮內回聲反射增多等。漏診2例,產后證實均為胎盤邊緣性小面積剝離,無明顯的宮內積血。2例誤診病例分別為先兆早產和胎盤腫瘤各1例。
胎盤早剝是妊娠20周以后或分娩期,正常附著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即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颊叩氖中g產率、產后出血率都很高,因此早期及時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而根據臨床表現,結合B超檢查是提高胎盤早剝確診率的重要手段。多數學者認為早期診斷胎盤早剝、及時終止妊娠關系母兒生命及預后,對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減少母兒并發(fā)癥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醫(yī)師、超聲醫(yī)師對本病應有系統、充分的認識,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1]。
胎盤早剝臨床表現多樣,典型或重型胎盤早剝的診斷不難,但輕型者常因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不容易及時診斷,往往被誤診或漏診等。根據本組資料分析,大多數病人均有一些誘因(80%),因此有可能的誘因存在時,應想到本病。臨床醫(yī)生對妊娠晚期患者出現少量陰道流血、腹痛、腰痛等癥狀時要給于足夠的重視,要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妊高癥、外傷、胎膜早破等胎盤早剝的常見誘因存在。檢查應更細致,及時進行B超檢查,避免將胎盤早剝誤診為先兆早產或臨產,或導致漏診。
B超主要通過顯示胎盤、子宮的形態(tài)學變化和相互關系作為影像學診斷依據。不同的出血量、不同的剝離面積、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的出血速度等,在B超的圖像表現上各不相同。因此對懷疑胎盤早剝的患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做B超檢查,甚至可多次進行B超檢查動態(tài)觀察[2],以確定胎盤早剝是否存在以及嚴重程度,為及時治療和采取適當的分娩方式提供可靠依據。本組患者中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是通過2次或2次以上的B超檢查獲得診斷的。故應重視B超在早期診斷本癥中的重要作用,必要時反復B超檢查觀察胎盤有無增厚、胎盤后方有無液性暗區(qū)及其動態(tài)變化[3]。B超檢查胎盤早剝典型聲像圖表現胎盤與子宮之間的液性暗區(qū),此時出血多數已停止,尚未形成凝血塊,血腫近似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但境界清晰。部分病人B超顯示胎盤不同程度增厚、變形,血腫回聲強度類似胎盤,因而辨認困難。B超動態(tài)觀察還可能發(fā)現胎盤厚度增加、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的低或強回聲區(qū)擴大,子宮腔內出現強回聲光點或光團。如果病人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剝離的胎盤部分面積小,而且已自動止血形成小的血凝塊,檢查時不夠細致或經驗缺乏則不易發(fā)現,臨床就會出現漏診。
[1]袁 紅,蘇放明,張海鷹,等.胎盤早剝超聲表現與臨床病理結果對比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6):795-797.
[2]張愛紅,董鳳群.超聲動態(tài)觀察胎盤早剝[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4,20(10):795-797.
[3]Katherine H,Jerone Y,Wendy HF.Placental abruption[J].Obstet Gynecol,2002,57(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