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01部隊長春干休所 (吉林 長春 130021) 王 琦
65316 部 隊 醫(yī) 院 (吉林 長春130012) 張 東
吉 林 省 人 民 醫(yī) 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嚴 春
針刺與手法按摩方法治療胸椎側彎40例臨床觀察
65301部隊長春干休所 (吉林 長春 130021) 王 琦
65316 部 隊 醫(yī) 院 (吉林 長春130012) 張 東
吉 林 省 人 民 醫(yī) 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嚴 春
1.1 研究對象 選擇在2007年6月—2012年3月期間來65301部隊長春干休所治療的胸椎側彎患者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觀察組: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齡7~17歲,平均年齡12歲;先天性胸椎側彎1例,發(fā)育性胸椎側彎19例;病程0.5~3.0年。對照組:男性5例,女生15例,年齡8~15歲,平均年齡11.5歲;先天性胸椎側變1例,發(fā)育性胸椎側彎19例;病程0.5~4.0年。全部患者均為臟器相關性疾病。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針刺與手法按摩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所選針型為1.5~2.0寸針長。臨床采用補或瀉手法針刺治療。對于先天性側彎患者,以胸椎兩側夾脊穴及膀胱經(jīng)俞穴為主,輔以肝、腎經(jīng)穴以加強療效。針刺穴位得氣后留針30min;發(fā)育性側彎患者則在胸椎兩側夾脊穴及膀胱經(jīng)俞穴行針,行針時患者應俯臥,醫(yī)生在患者側彎的胸椎兩側區(qū)域行針。行針結束后給予患者實施手法按摩治療,具體手法:患者俯臥,從大椎穴起,醫(yī)生采用分推法,用拇指沿督脈走行推至腰骶部,過程中用拇指矯正偏歪的胸椎棘凸,重復5~6次,做到剛勁柔和,滲透持久;然后用掌根沿脊柱兩側上下推按至微熱,摩揉督脈,點按痛點,按摩僵硬部位,手法輕重交替,做到手法適當。每天治療1次,20d為1個療程,各療程之間休息7d。對照組患者只進行手法按摩,方法與觀察組手法相同,每天治療1次,20d為1個療程,各療程之間休息7d。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患者在站立或平臥體位時的X線片檢查結果進行療效判定。治愈:側彎消失;顯效:側彎明顯減輕;有效:側彎略有減輕;無效:側彎無明顯變化。
2組患者治療均見效果,未出現(xiàn)經(jīng)治療無效個體。觀察組中治愈12例 (60%),顯效6例 (30%),有效2例 (10%);對照組中治愈2例 (10%),顯效4例 (20%),有效14例 (70%)。觀察組治愈及顯效所占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胸椎側彎是脊柱的一個或多個脊椎節(jié)段向側方彎曲并伴有椎體旋轉的脊柱畸形。胸椎側彎在現(xiàn)代人群中發(fā)病呈逐年上升且年輕化趨勢,這與現(xiàn)代人群的職業(yè)特點、學習和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胸椎側彎不僅可使機體骨骼肌肉扭曲變形,更可以造成多個系統(tǒng)復雜的病變,如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心血管系統(tǒng)等。癥狀輕者可出現(xiàn)上肢無力、肩背及手臂酸痛、手指發(fā)麻等癥狀;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背部劇痛、上肢活動受限、呼吸困難及其他胸腹腔癥狀;此病久病不治或久治不愈,可極大地傷害患者精神及心理,出現(xiàn)失眠、煩躁、易怒、焦慮、抑郁等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本文作者主要針對針刺與手法按摩相結合的方法和單純手法按摩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擬尋找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治療胸椎側彎。針刺配合手法按摩治療胸椎側彎,針刺可解除脊柱兩側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得受扭曲的椎骨壓迫的血管及神經(jīng)得以松弛緩解,恢復血液供應及神經(jīng)支配功能,脊柱兩側肌肉組織及韌帶得到調節(jié),舒緩由于長時間脊柱彎曲造成的疲勞狀態(tài),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加之以手法按摩,使得脊柱易于整復,兩側作用力達到平衡,胸椎側彎情況逐漸得到矯正和恢復。從本文結果可知:2組患者治療均見效果,說明用單純手法按摩治療胸椎側彎有一定的效果,但針刺與手法按摩相結合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手法按摩,表明針刺對治療胸椎側彎有著明顯的正面作用,針刺與手法按摩相結合的方法可應用于胸椎側彎實際治療之中,以提高治療效。
胸椎側彎的發(fā)生多由不良姿勢和習慣造成,也有疾病或外傷造成,胸椎側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醫(yī)生,樹立正確的心態(tài),平時的活動盡量保持脊柱的正直,避免過度疲勞,工作之余,多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增強肌肉的強度及韌性,配合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使胸椎側彎可得到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