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祿
(東明縣人民政協(xié),山東 東明 274500)
莊姓起源西周,是我國姓氏發(fā)展的時代產(chǎn)物。據(jù)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我國五帝以前無國號,那時為氏族社會,只有氏名,如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民、神農(nóng)氏、軒轅氏,男的有氏,女的有姓。在母系社會姓多有女字偏旁,如:姒、媯、姜、姚等。隨著社會發(fā)展,到了黃帝軒轅氏時,母系社會解體,男子才開始有姓,據(jù)《國語》和《史記》記載:“黃帝三十而婚,娶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十二姓,有姬,己,酉,任,箴,滕,茍,僖,佶,依,儇等姓,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次以男子命姓,此時才剛剛進(jìn)入父氏社會。到了堯帝時“封姓為國”舜帝時“賜姓命氏”,商代時形象族名普遍使用。周代一般庶民仍然沒有姓。姓被看作高尚、文明、地位的象征?!蹲髠鳌酚涊d:“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陳國胡公無姓,求周天子賜姓為‘媯’。這是賜姓的先河。后周天子封百官為百姓,發(fā)展到以族名、國名、祖上名、字號、謚為姓,甚至以地名、封邑、居住地為姓。莊氏最早則是以祖上名為姓的。
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宋戴公,名武,字莊,其裔孫以王父(祖父)的名字為氏?!庇终f:“出自子姓,以王父字為氏?!焙≡凇顿Y治通鑒 音注》中也說:“宋戴公名武莊,后代以莊為姓。”這兩則史料說明宋戴公的名字是莊姓的起源,宋戴公生于西周,于公元前800年繼位宋國國君,卒于公元前766年,在位34年。他的旁支孫系以莊為姓(按照通例他的下四代孫方可稱莊姓),這是莊氏之根。
莊姓還有以謚為姓之說。據(jù)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公元前號稱周天子的周莊王之外,謚號為“莊”的有十位諸侯國君,他們分別是:公元前743年繼位的鄭莊公、公元前735年繼位的齊莊公、公元前730年繼位的晉國曲沃莊伯、公元前709年繼位的宋莊公、公元前701年繼位的曹莊公、公元前699年繼位的陳莊公、公元前693年繼位的魯莊公、公元前690年繼位的燕莊公、公元前645年繼位的蔡莊公、公元前613年繼位的楚莊王。
莊子是宋國人,他的先祖是宋戴公。后有宋莊公,宋莊公子孫可能有以謚為姓的,自然也與宋戴公一脈相承。至于楚莊王之后,以謚為姓。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莊羋姓,楚莊王之后,以謚為姓。”另據(jù)先秦文獻(xiàn)記載:春秋時,齊國有莊賈為齊景公時大夫,曾任燕伐齊時的齊軍監(jiān)軍,齊國還有莊暴,楚國有莊善,戰(zhàn)國時有莊蹻、莊辛,越國有莊舄,宋有莊周……以上這些見于經(jīng)傳的莊氏人物,很少有文獻(xiàn)記載他們的生身父母和下傳子孫,莊子至今也無可靠文獻(xiàn)言及莊子的曾祖、高祖、祖父和父親等家世傳承。我們只知道在宋國戴公和莊公,是后代以莊為姓的源頭,真正有史記載的莊姓人物在宋國莊子才是第一人。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有名的人物,莊子也是第一人。查閱2005年4月由中華莊氏族譜修編委員會編印的《中華莊氏族譜》,其譜稱莊子是莊姓先祖,并明確記載:“公元前369年,宋國出了個莊周,字子休,周嘗為蒙漆園吏,楚威王聞其賢,欲拜他為相,辭不受隱住南華山,著書號《莊子》,卒于公元前286年,享壽83歲,唐玄宗召號莊子書為‘南華真經(jīng)’,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中國十位名人,莊子排第二,世稱莊子為‘文哲大師’、‘百家之冠’。”
莊氏在秦漢時期也是散居于全國各地,對于莊子的后裔分支也無正史記載,遍查全國現(xiàn)存的古今《莊氏族譜》也查不出莊子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的名字。但我們可以根據(jù)早期自認(rèn)為莊子是本族始祖的派系析理出一個遷徙繁衍分布的情況。
第一曹州(菏澤)支:曹州南有湯都北亳,又稱北蒙,在今曹縣境,周代今菏澤中部有曹國,都定陶,春秋時為宋國所滅,自此為宋地,直至戰(zhàn)國宋滅亡。這里是一個古蒙名區(qū),漢代域有離狐、宛朐二縣,內(nèi)有莊子釣魚的濮水、隱居的南華山,作吏的漆園,是莊子工作和長期生活的地方,莊子在這里繁衍后代,終其一生,莊子的子孫當(dāng)時也是在此定居的。但宋國滅亡后,齊、魏、楚三分其地,齊得有濟(jì)陰,曹州屬濟(jì)陰,莊子子孫理應(yīng)歸齊,或逃至齊國各地。曹州(今菏澤)有莊氏一族,分居于東明的莊寨村、曹縣的莊寨村、牡丹區(qū)的莊莊村,該支族譜稱本族之始,“出自春秋宋國《左傳》所謂戴公武莊之族者是也”,同時稱莊子為始祖(見《莊氏族譜· 序》1950年版),該支已繁衍七十九世,是全國莊氏傳承最早的一支。但可惜族譜于清嘉慶十二年借與他人丟失了。自始祖莊周至五十三世祖已無譜可考,今譜記載從五十四世先祖百萬字廣財開始至于七十九世莊氏族人的情況,該宗支子孫繁衍近一萬人,主要分布于除山東菏澤市的東明、牡丹、曹縣三地外,還有河南的蘭考縣、杞縣、原陽縣、開封市、黑龍江等地,這支莊氏是比較久遠(yuǎn)的宗支,它不僅承認(rèn)宋戴公是莊姓來源,而且將莊子尊為始祖,這種傳承關(guān)系彌為可貴,是莊子后裔歷史依據(jù)最為充分的一支。
第二支天水望族,始祖是莊不識,《后漢書》稱莊不職,在秦末,追隨漢高祖反秦于沛地和濟(jì)陰(今菏澤),任職舍人,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后長期轉(zhuǎn)戰(zhàn)于濟(jì)陰,娶單父的呂雉,后為呂后,還娶戚姬又稱戚夫人于濟(jì)陰戚家寨,今定陶縣戚家莊,漢高祖滅秦并平定項羽后在定陶稱帝,莊不識家居當(dāng)在濟(jì)陰一帶。他在楚漢戰(zhàn)爭中,參與攻擊項羽,后以將軍擊黥布,屢建奇功,在漢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封為武強(qiáng)侯。他的兒子莊嬰隨父征戰(zhàn),亦因戰(zhàn)功封侯,莊嬰子莊青翟,于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封侯,歷任御史大夫、太子太傅、丞相,因據(jù)馮翊,屬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世稱天水望族,這一家族的堂號為天水堂,這支莊氏以莊不識為始祖,上溯到莊子。后裔亦稱莊子為始祖。莊不識的后裔在漢末因避戰(zhàn)亂,其中一支遷至河南中州固始縣,今為信陽市固始縣。唐末有莊森以文學(xué)起家,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中甲榜進(jìn)士,初任黃門都監(jiān),后任廣州都督刺史,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黃巢軍占領(lǐng)長安稱帝,唐政府茍延殘喘,二年后莊森辭官,于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與本族人莊銳追隨王溯、王審知入閩(福建)。朱溫于公元907年建國后梁,封王審知為閩王,莊森為屬僚,分鎮(zhèn)桐城(泉州),擇居永春縣姚源里善正鄉(xiāng),娶林氏,生四男,子孫繁衍,名人輩出,遂為大族。今人口已超百萬,遷居廣東、浙江等省散居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諸多國家。這一支莊氏有子孫遷至湖南常德姚源縣,在元代又徙居河南歸德府睢州,今商丘,自認(rèn)莊子為始祖,祖廟宗祠為南華堂。今湖北監(jiān)利縣莊氏于明代又有一支遷入山東青州府沂水縣,以莊子為始祖,堂號“漆園第”?,F(xiàn)在無論莊森、莊銳的后裔還是海外莊氏皆以莊子為始祖,2011年這支莊氏族人派代表來菏澤市東明縣參加莊子觀重修落成奠禮,是莊子后裔其依據(jù)也是較為充分的。
第三支,東漢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莊光,字子陵,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xué),劉秀于公元前6年生于濟(jì)陽,今東明縣,后在河南南陽起兵,于公元25年稱帝,欲聘用莊光,而莊光隱于齊地,垂釣于大澤,后有齊國人發(fā)現(xiàn)了莊光,上書劉秀,劉秀屈尊禮聘于齊,授諫議大夫,莊光不就,退隱于富春,八十而終,世稱高士。嚴(yán)光娶妻梅氏,有子繁衍亦成望族。因漢明帝名劉莊,莊姓士人多改莊為嚴(yán),嚴(yán)子陵在明帝永平初年即將本姓莊改為嚴(yán)。明帝后嚴(yán)姓大多復(fù)姓為莊,但也有的沒有復(fù)姓,所以嚴(yán)子陵成了莊、嚴(yán)兩姓的始祖。嚴(yán)子陵學(xué)識淵博,輕視名利,尊崇道德,向往莊子,從思想到言行皆以莊子為師表,他的后裔所建祠廟楹聯(lián)為:“秋水名篇竟把雄文吐潮海,春山垂釣聊將竿竹蘊(yùn)經(jīng)綸。”另有“爵高東漢、學(xué)著南華”一聯(lián),從祠廟楹聯(lián)“秋水名篇”、“學(xué)著南華”來看,此支當(dāng)為莊子宗支。
從嚴(yán)子陵家居浙江會稽余姚,后隱居于齊,垂釣于大澤,其祖上宗支當(dāng)與漢莊助有一定的聯(lián)系,莊助于漢武帝建元中,即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為中大夫,拜會稽太守,家居于會稽。史書記載他善論辯,明義理,與淮南王劉安交私論議,劉安曾著《淮南子》,是闡發(fā)莊子的道家經(jīng)典,劉安的封國在梁宋地,都睢陽,是莊子的故國地,莊助與劉安常有私交,且經(jīng)常議論黃老道術(shù),漢梁國當(dāng)離家不遠(yuǎn),很可能是莊子后裔。他在會稽為官,也有可能莊光(嚴(yán)子陵)是他的后代,但這一推論還需要有關(guān)莊助家世傳承的文獻(xiàn)來考證。莊助后因淮南王反事牽連被殺,子孫傳承不顯于世,所以文獻(xiàn)也很難查找。
還有一些宗支自稱莊子為始祖,如江蘇省武進(jìn)縣《莊氏族譜》就明載:莊子為始祖,還有的自號“漆園第”、“南華堂”、“秋水堂”等宗支自稱莊周后裔,但缺失傳承依據(jù)。
考莊氏得姓之始,有宋戴公、齊莊王、衛(wèi)莊公、魯莊公、楚莊王等,或稱太初始祖,或稱太始祖,或稱鼻祖,不一而足??磥砬f姓得姓并非一源,且先秦宗支繁衍大多無史料可查,僅能從唐后特別是明、清有關(guān)譜系中查知,姑且作為源流淺說。
[1]史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中國姓氏來源[M].???海南人民出版社,2000.
[5]中華莊氏族譜[M].2005.
[6]南華真經(jīng)注疏[M].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7]莊氏族譜[M].東明縣莊寨1950年本.
[8]劉藻.曹州府志[M].濟(jì)南:齊魯書社,1988.
[9]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出版社,1997.
[10]通志:氏族略[M].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