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貞福 國淑梅
(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園林技術系,濟南 250100)
豬肚菇 (Clitocybe maxima)又名大杯蕈、大柄傘、筍菇、大漏斗菇等,子實體群生或單生,淡黃色,肉質肥厚,菇柄粗,口感如竹筍般清脆、如豬肚般滑膩,故而得名。豬肚菇營養(yǎng)豐富,其菌蓋中含粗蛋白26.4%,純蛋白含量高達18.5%,子實體蛋白質含量與香菇、金針菇相當,高于木耳、松口蘑等木腐菌;已檢測出有16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組成比一般菌類更接近于模式蛋白;菌蓋中的蛋氨酸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菌類,與雞蛋相近。豬肚菇是國內近年新開發(fā)的重要珍稀食用菌類之一。
豬肚菇是一種在夏秋炎熱季節(jié)自然界分布較廣的土生性木腐菌,屬偏高溫型,宜在自然氣溫23~32℃的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栽培。豬肚菇栽培原料來源廣泛,品種抗逆性強,實施人工培育,對豐富食用菌周年生產的品種結構組配,拓寬食用菌栽培資源的利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F將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可選擇土質肥沃、保水性能好的夏季閑置蔬菜大棚、雙孢蘑菇菇棚等作為出菇場地,也可在林地搭建蔭棚出菇。
1.1 室內出菇場地
(1)閑置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外層要加稻草或其他遮陽物,使棚內達到 “三陽七陰”的遮擋效果。使用前先將菇棚內外打掃干凈,杜絕雜菌、蟲源。菇床整理成寬100厘米、高15厘米、長度不限的小畦,每畦用竹條、農用薄膜搭建成小拱棚。
(2)閑置雙孢蘑菇菇棚??芍苯永瞄e置的雙孢蘑菇床架出菇,也可另搭建床架。搭建的床架寬120厘米,層距60厘米,下層距地面30厘米,頂層距棚頂130厘米,床架間距80厘米。
出菇前,室內應用氣霧消毒劑消毒,并噴灑25%的菊樂合酯1 000倍液殺蟲。
1.2 室外栽培場地 在林地可用遮陽網搭建高2米、遮陽度70%的蔭棚。每667平方米撒生石灰25千克進行表土消毒,然后翻曬、耙平,作寬1.2米、深20厘米、長度因林地而定的畦。場地四周開排水溝,溝深30厘米。沿每畦兩側插弓形竹片,竹片之間間隔90厘米,弓的最高處距畦面180厘米,竹片上蓋塑料薄膜。畦面撒石灰粉消毒備用。
根據豬肚菇的生長特點,一般采用菌袋發(fā)菌,菌絲長滿后脫袋覆土出菇。利用蔬菜大棚與蔬菜輪作是很好的栽培方式,也可以在菇房內搭架床栽,無論采用哪種栽培方式,都需要覆土。
2.1 栽培季節(jié) 豬肚菇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15~35℃,最適為26~28℃,屬偏中溫型;子實體發(fā)育溫度23~32℃,屬高溫型。因此一般安排在3~5月制袋,6~10月出菇。
2.2 培養(yǎng)料配方 豬肚菇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的能力較強,人工栽培對生長營養(yǎng)源無專性要求,可選擇雜木屑、棉籽殼為主要培養(yǎng)料,另配加米糠、麩皮、大豆餅、棉籽餅和玉米粉等輔料。
配方 ①:棉籽殼 40%,雜木屑 40%,麩皮18%,蔗糖1%,石膏1%。配方②:棉籽殼40%,雜木屑40%,麩皮14%,玉米粉4%,蔗糖1%,石膏1%。配方③:雜木屑39%,棉籽殼39%,麩皮20%,糖1%,輕質碳酸鈣1%。配方④:雜木屑50%,稻草28%,麩皮20%,蔗糖1%,輕質碳酸鈣1%。配方⑤:雜木屑39%,棉籽殼34%,麩皮22%,玉米粉 3%,蔗糖 1%,輕質碳酸鈣1%。
2.3 裝料、滅菌、接種 先用清水將棉籽殼、雜木屑調濕,然后將麩皮、玉米粉、輕質碳酸鈣、石膏等輔料與預濕的主料混合拌勻,再溶入蔗糖,含水量控制在65%,pH值調至7.5~8.0,裝入17×33×0.005(厘米)聚丙烯栽培袋,及時滅菌。
采用常壓滅菌,待鍋內溫度升至100℃時,保持8~12小時。將冷卻的料袋置于接種箱內,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進行接種。
2.4 發(fā)菌管理 將接好種的菌袋置于溫度為25~28℃,空氣相對濕度60%~65%的環(huán)境下發(fā)菌。菌絲培養(yǎng)階段,前期關閉門窗,避免室內溫度波動幅度過大;后期應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培養(yǎng)過程中,分別于菌絲長至袋長的 1/3、4/5時進行2次檢查,剔除污染或生長不正常的菌袋。一般40~50天菌絲可長滿袋。
2.5 覆土方式 菌絲長滿袋10天左右,氣溫穩(wěn)定在20℃以上時便可開袋覆土出菇。覆土材料要求用清潔、疏松的菜園土或田土,土粒直徑為1.5~2.0厘米,先曝曬數日至發(fā)白,然后用水調節(jié)土粒濕度,再噴5%甲醛,蓋上塑料薄膜熏蒸48小時后,掀膜待藥味散盡,備用??刹捎妹摯餐?、袋內覆土和分段出菇3種方式。
(1)脫袋覆土。菌絲長滿袋時,將無污染的菌棒脫去塑料袋后排放在整好的畦或床架上,菌棒間隔2~3厘米;然后覆3厘米厚的土,填土時先填周邊,后填中間,先填細土后填粗土;噴水保濕,并對菌棒露出的地方補覆土。若菌棒排放過密,會發(fā)生 “串菌”現象,以致養(yǎng)分過度集中,形成單重500克以上的大型菇朵,不適應市場需求。脫袋覆土的產量雖較高,但菇體大小不均,大菇較多,不利于包裝、銷售。
(2)袋內覆土。將長滿菌絲的菌袋整齊地豎立在地面或床架上,在打開的袋口處覆厚度約3厘米的土,卷下高于覆土的塑料袋,然后噴水保濕,但要防止袋內積水。袋內覆土產量較脫袋覆土略低,但菇體大小均勻,且管理方便,省工省時,適于規(guī)模化生產。
(3)分段出菇。袋內覆土在出第一潮菇時菌棒養(yǎng)分充足,出菇整齊,朵形好,商品價值高;隨后袋內養(yǎng)分不足,出菇不齊、朵形變劣,商品價值低。采用分段式出菇則有利于對菌棒剩余養(yǎng)分的充分利用,其方法是:在袋內覆土的第一潮菇采收后,再采用脫袋覆土及菌棒無間隙排放的方式,使菌棒間 “串菌”集中養(yǎng)分,以提高出菇后期的產量和質量。
2.6 出菇期管理
(1)溫度管理。出菇期要求菇棚 (房)內氣溫保持在23~32℃。溫度過低,可通過早晚關閉菇房門窗,蓋嚴薄膜等保溫,中午需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并結合噴水管理;氣溫過高,則要早晚開門窗通風降溫,中午關閉門窗以防止外界熱空氣進入,還可采用空間噴水等措施降溫。
(2)水分管理。通過覆土層噴水調節(jié)土層濕度。覆土后10~15天,土面上就會冒出棒形原基,隨著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逐漸增加噴水次數。噴水量根據菇的大小、覆土的濕度和氣候情況而定,菇多多噴、菇少少噴;晴天多噴,陰天少噴。菇棚內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90%。
(3)光照管理??赏ㄟ^增減棚頂覆蓋的遮陽物厚度及門窗是否加掛黑紗等措施來調節(jié)光照。盛夏時節(jié)光照強,應加厚覆蓋物;初夏深秋時則應攤薄覆蓋物,增加光照,提高溫度。
(4)通風管理。用閑置蔬菜大棚作出菇場地時要加強通風管理,當原基形成露出土壤表面時,應掀開薄膜加大通風換氣和光照強度,確保子實體正常生長。
2.7 采收 子實體八九分熟,呈漏斗狀,邊緣內卷,孢子未彈射時及時采收。采收前一天應停止噴水,采收時緊握菇柄基部,輕輕旋起,將入土的部分一起拔出,以避免菇柄在土中腐爛而招致病蟲為害。及時清理菇體的帶土部分,防止泥沙沾臟菇體其他部分而影響銷售和食用。
2.8 轉潮管理 子實體采收后,要將采菇穴用土填平,停止噴水,降低土層含水量,改善通氣狀況,促使菌絲盡快恢復生長。3~5天后重新噴水,保持土層濕潤,直至下潮菇發(fā)生。噴水時注意通風,不能噴悶水,水不能灌入菌絲內。整個生育期可采收3~4潮菇,每潮間隔20~30天,總生物學效率可達80%~120%。
3.1 病害預防 豬肚菇的栽培季節(jié)正值高溫,該菇雖有較高的抗逆能力,但在菌絲生長階段,要重點防治各種霉菌侵入培養(yǎng)基造成污染。出菇階段由于死亡的菌絲、殘存菇腳和菇蕾很容易遭受綠色木霉侵害,因此每次采收后應及時清潔菇床。
3.2 蟲害防治
(1)出菇前。菇棚周圍在栽培前要徹底清潔,并用800倍敵百蟲溶液均勻噴灑一遍。在室內密閉條件下,每立方米空間用2~3片磷化鋁熏蒸,以消滅室內蟲源,門窗、通風孔等處要布設60目的細紗網,防止菇蠅、菇蚊等成蟲入室為害。于室外種菇,要清除栽培場地周圍的雜草,并用250倍敵百蟲溶液噴灑土壤和場地周圍。
(2)出菇期。子實體生長階段,重點防治各種蟲害,如各類菇蠅、菇蚊等??捎脽艄庹T殺,或在采收后噴灑50%二嗪農乳油1 2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殺蟲,必要時可噴灑25%菊樂合酯1 000~2 000倍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