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亭
納蘭成德早期詞曾結(jié)集為《側(cè)帽詞》(或稱《側(cè)帽集》),今不傳。學界對《側(cè)帽詞》所知甚少,甚至懷疑是否真有過《側(cè)帽》。近時學者李一氓說:
納蘭性德的詞集,初有《側(cè)帽》之名。早期全刻本有《通志堂集》和張見陽《飲水詩詞集》兩種,皆刻于康熙三十年(1691),時納蘭已故世六年。但兩者都沒有提到《側(cè)帽》的名字。假如確實存在過《側(cè)帽詞》的話,那可以猜測刻于康熙十五年(1676)以前,至于和顧貞觀的《彈指詞》的合刻,則在康熙十六年間去了。[1]
但若細加考索,則發(fā)現(xiàn)《側(cè)帽詞》尚不是一個渺茫的“猜測”,它的基本情況仍清晰可知。
一
是否曾有《側(cè)帽詞》?成德的同時師友記載如下:
徐乾學《納蘭君墓志銘》:所著《側(cè)帽集》;后更名《飲水集》者,皆詞也。
嚴繩孫、秦松齡《納蘭君祭文》:《側(cè)帽》《飲水》,兄集我收。
鄒顯吉《納蘭君挽詩》:一編遺《側(cè)帽》,再讀倍沾巾。
上引三文俱見《通志堂集》卷十九、二十附錄。李一氓稱《通志堂集》“沒有提到《側(cè)帽》的名字”,屬失察。
成德文友丁煒《紫云詞》有《風流子》詞,副題“秋盡友人邀獵,用《側(cè)帽詞》韻”。另一文友徐在《詞苑叢談》卷五提到“《側(cè)帽詞》西部馮氏園看海棠《浣溪沙》”詞。丁、徐所謂“側(cè)帽”,顯為詞集名,而且藉知成德《風流子·秋盡友人邀獵》、《浣溪沙·西郊馮氏園看海棠》二闋就在《側(cè)帽詞》內(nèi)。
金明柳,一絲絲。遺鞭處,卷簾時。西園夜雨不禁支。憑側(cè)帽,翻調(diào)笑,琢新詞。 砑箋膩,紅豆記。減字偷聲親綴。傷春客,春思。都無意,卻尋味,個儂知。
記述了《側(cè)帽詞》的內(nèi)容與風格的總體特色。副題中的“側(cè)帽”,當然也是詞集名。
成德確有《側(cè)帽詞》,不須置疑。
二
一般認為,《側(cè)帽詞》取名“側(cè)帽”,命意用《周書·獨狐信傳》:
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cè)。詰旦,而民吏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cè)帽焉。
商務新版修訂本《辭源》即說:“清納蘭性德有《側(cè)帽詞》,義取此。”[2]青年納蘭成德表述過他向慕的一些古人,如王羲之、趙孟等藝事人物,未聞有獨孤信?!皞?cè)帽”語辭出自《獨孤信傳》,也僅此而已?!秱?cè)帽詞》的得名,有更切近的現(xiàn)實原因。
《側(cè)帽詞》是成德詞的第一次結(jié)集,由其新交顧貞觀刪定。考知成、顧交誼過程,即知《側(cè)帽》原委。
顧貞觀(1637-1714),字華峰,號梁汾,無錫人;才名與同邑秦松齡、嚴繩孫相亞??滴跞昕歼x內(nèi)秘書院中書舍人,五年舉順天鄉(xiāng)試,擢內(nèi)國史院典籍。七年丁憂歸。服除,因故未補,退出仕途。門人鄒升恒撰《顧先生傳》記:
丙辰(按為康熙十五年),應納蘭相國聘入都。相國長君成德,字容若,才調(diào)無雙;與先生晨夕唱和,契若膠漆。[3]納蘭相國,即成德父明珠,時在吏部尚書任。明珠家當時沒有需館師教授的蒙童,禮聘顧梁汾的實是明珠長子成德。丙辰春,成德進士高第未得館選,無奈賦閑,頗為苦悶。自四月嚴繩孫南歸后,亟望有增益學識、切磋詞藝的文友相伴;他計劃編選的當代詞學詞集,也須熟諳晚明至清初詞壇的通人為助。經(jīng)徐乾學、嚴繩孫推薦,顧梁汾約于康熙十五年九、十月間抵京至明府。
梁汾曾在一首詩中憶及初識成德的緣由:
蕭統(tǒng)樓開昔見招,陳蕃榻在今重借。展圖忽憶蕊香幢(梁汾原注:容若齋名),夢里紅香吹暗麝。[4]
以昭明太子蕭統(tǒng)延客編 《文選》來類比成德昔日見招,表明因應邀編書而與成德相識;邀請者為成德本人。
納蘭成德每以和師友共同編書來提高學問。如和徐乾學編《通志堂經(jīng)解》以通經(jīng)籍,和韓編《明文選》以通明人古文,和梁佩蘭編宋詞以知兩宋詞派流變,[5]等等。請梁汾來京,則為了選編《今詞初集》,以了解當世詞家。該書年內(nèi)輯成初稿,后經(jīng)增補,于康熙十七年刊刻,今仍存世。
成德和梁汾一經(jīng)挹接,即發(fā)現(xiàn)雙方志趣極為投合,不止詞學觀念一致,于世事人情的看法也多有共同語言?;ナ緝A慕之馀,都以得逢知己為幸。在梁汾攜來的一幀畫像上,成德題《金縷曲》詞一闋,表達對新相知的感情: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jié)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梁汾亦以同調(diào)和作酬容若見贈:
且住為佳耳。任相猜、馳箋紫閣,曳裾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殺,爭顯憐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慚愧王孫圖報薄,只千金、當灑平生淚。曾不值,一杯水。
歌殘擊筑心逾醉。憶當年、侯生垂老,始逢無忌。親在許身猶未得,俠烈今生已已。但結(jié)托、來生休悔。俄頃重投膠在漆,似舊曾、相識屠沽里。名預籍,石函記。
梁汾晚年編定其《彈指詞》時,給“且住為佳耳”闋加“附記”云:
歲丙辰,容若年二十二,乃一見即恨識余之晚。閱數(shù)日,填此闋為余題照,極感其意。作詞時相交才“閱數(shù)日”,便或驚喜:“不信道竟成知己”,或感嘆:“容易得一人知己”,雙方傾蓋如故,結(jié)為終身不渝的摯友。梁汾把成德贈詞抄傳給在京的朋友徐等人,成德《金縷曲》遂迅速傳播開來。眾多的漢族文士都為之驚異:這樣一闋情致真切、聲韻鏗鏘的佳作,卻出自一向認為樸無文、草昧初開的滿族人之手,幾乎難以相信;而這位滿洲貴公子能與身份低微的漢人傾訴襟抱、真情相交,尤令人深感意外。這首詞為成德贏得了極大的社會聲望。徐在《詞苑叢談》卷五記:
金粟顧梁汾舍人風神俊朗,大似過江人物……畫“側(cè)帽投壺圖”,長白成容若題《賀新涼》一闋于其上云:“德也狂生耳……”詞旨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軒。都下競相傳寫,于是教坊歌曲間,無不知有“側(cè)帽詞”者。
《賀新涼》是《金縷曲》詞牌異名?!皞?cè)帽投壺圖”即顧梁汾畫像。所謂“側(cè)帽詞”,即指成德所作《金縷曲》“德也狂生耳”。在京城的傳抄者中,用“側(cè)帽詞”代指成德《金縷曲》。
成德詞中并無“側(cè)帽”二字,為何要用“側(cè)帽”來指代?原因就在梁汾的畫像。像上原題有梁汾一闋自度曲《梅影》詞,詞為三疊長調(diào),茲摘引其片段:
……要全刪粉墨,別譜清妍。憑肩。端詳?shù)揭?,看?cè)帽輕衫,風韻依然。入洛愁馀,游梁倦極,可惜逢卿憔悴,不似當年?!跞丈黹e?,嵈坝膶?,畫眉郎還向畫中圓。且緩卻標題,留些位置,待虎頭癡絕,與伊貌出嬋娟……[6]
“緩卻標題,留些位置”——梁汾畫像原來未寫標題,標題位置尚是空白?!皞?cè)帽輕衫,風韻依然,”說畫中的顧貞觀作“側(cè)帽”形貌。“投壺”是一種古代博戲;圖上顧貞觀的動作,徐等人認為是在投壺。成德《金縷曲》既題于“側(cè)帽投壺圖”,所以便以“側(cè)帽詞”來指稱。
成德“側(cè)帽詞”《金縷曲》傳開之后,引發(fā)眾多詞人步韻和作。由于顧像無確切標題,諸人對畫像的稱呼不能一致。徐稱“側(cè)帽投壺圖”,毛際可稱“佩劍投壺小影”?!督裨~初集》錄成德詞,副題則作“贈顧梁汾題杵香小影”。但不管畫像叫什么名稱,按《詞苑叢談》所記,成德已以“側(cè)帽詞”得享盛譽,傳名天下了。
此時,“側(cè)帽詞”還僅指一闋《金縷曲》,不是詞集名。
成德康熙十五年作《金縷曲》,足見已有很高的創(chuàng)作素養(yǎng)。由現(xiàn)存文獻看,他至晚在康熙十一年前后已有詞作。康熙十二年,成德曾以詞投贈客居潞河的朱彝尊,期得交流指導。朱氏在《祭納蘭侍衛(wèi)文》中記:
往歲癸丑,我客潞河。君年最少,登進士科。伐木求友,心期切磋。投我素書,懿好實多。改歲月正,積雪初霽。履布衣,訪君于第。君情歡劇,款以酒劑。命我題扇,炙硯而睇。是時多暇,暇輒填詞。[7]
同時,成德還常與高士奇切磋詞藝,他康熙十三年前后贈給高士奇的手書詞扇至今仍可看到(詳見下文)??滴跏迥昵暗娜哪觊g,成德和嚴繩孫相處最久,交誼頗深,早期創(chuàng)作多由嚴氏指授;他欣賞王次回的《疑雨集》,也應與繩孫的影響有關。[8]至丙辰顧梁汾入京時,成德當已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詞作,具有了結(jié)集的作品基礎。
自一曲“側(cè)帽詞”成名之后,成德開始被文壇關注,人們希望能見到他的更多作品,因而也具有了編訂詞集的社會需求背景。
清初人編選當代詞集,例以在世詞家作品入選,編者自己的詞,也常選收在內(nèi)。如康熙十七年張淵懿、田茂遇編《清平初選》,佟世南編《東白堂詞選》,康熙二十五年蔣景祁編《瑤華集》,康熙四十八年顧彩編《草堂嗣響》等,都曾將編者作品收錄。成德、梁汾合編《今詞初集》,亦同此例。這就須成德搜聚舊作,以供梁汾選擇,梁汾也藉此得以盡觀成德之詞?!督裨~初集》選當代詞近二百家,受體例及容量所限,收成德詞僅十幾闋,其馀可觀之作都須割舍。在此情況下,梁汾建議將成德詞結(jié)集單行,以應社會之需,便屬順理成章。
成德時方成年,作詞一向只與朋友傳看,希企指教,未必肯貿(mào)然公諸于世。以“側(cè)帽詞”得盛名后,稍增自信,再加梁汾的一力襄贊,才萌生結(jié)集詞集的愿望。
請顧貞觀編定詞集,成德在 《虞美人》“為梁汾賦”詞中有過表述:
憑君料理花間課,莫負當初我。眼看雞犬上天梯,黃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瘦狂那似癡肥好,判任癡肥笑。笑他多病與長貧,不及諸公袞袞向風塵。
詞作于康熙十七年再編《飲水詞》時。詞中“雞犬”、“諸公”都指該年入京奔走“博學鴻儒”的士們?!皯{君料理花間課”,指委托梁汾編刊《飲水》事務?!澳摦敵跷摇眲t謂從前已有成約,凡己詞編訂均請梁汾承擔。再編《飲水》時所謂“當初”,只能指初次結(jié)集《側(cè)帽》之時。實際上,梁汾既坐館明府,若不參與其事,也不合情理。成德生前身后,納蘭詞三次刊行,皆由梁汾編成?!秱?cè)帽》、《飲水》而外,康熙三十年徐刻《通志堂集》、張刻《飲水詩詞集》,其中詞亦由梁汾“閱定”。[9]其時成德亡故已久,梁汾仍執(zhí)誼一如“當初”。
成德因一闋 《金縷曲·題顧梁汾側(cè)帽投壺圖》而文譽大著,“都下競相傳寫,教坊歌曲間無不知有‘側(cè)帽詞’者”。在未有詞集之先,都人已稱其詞為“側(cè)帽詞”,稱其人為“側(cè)帽詞人”,所以既編集,遂借代表作為集名,這才是《側(cè)帽詞》命意主因。執(zhí)“獨孤側(cè)帽”為解,以為與成德奕聲華的貴勢地位相符,卻忘了“側(cè)帽詞”首句即“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成德何嘗屑以聲華自詡。
近世學者張任政另有一解:
“側(cè)帽風前花滿路”,晏小山《清平樂》句也。容若平生服膺晏詞,其弱冠時所作曰《側(cè)帽詞》,有承平烏衣少年,樽前馬上之概。[10]
按,成德《踏莎行·寄見陽》詞有“倚柳題箋,當花側(cè)帽”句,張任政說據(jù)此。但張見陽康熙十八年秋任湖南江華縣令,成德《踏莎行》作于見陽赴湘之后,不能用以解釋數(shù)年前早已成書的《側(cè)帽》。況且,《踏莎行》云:“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小樓明月鎮(zhèn)長閑,人生何事緇塵老!”抒寫充任侍衛(wèi)之后的苦惱抑郁心情,也不見有什么“樽前馬上之概”。
三
現(xiàn)存的納蘭成德詞,以康熙十六年后所作為多。康熙十五年之前,屬創(chuàng)作早期;作詞較少。顧梁汾坐館明府,可與成德隨時商榷。所以,編刪《側(cè)帽》應能在較短時日完成。
康熙十六年夏初,顧梁汾自無錫里中寄遠戍寧古塔的吳兆騫一簡,簡中先敘顧、吳兩家家中瑣事,后繼云:
……年來有詞二百馀闋,竟失其稿,即以涂抹本附覽,自謂出少游、美成之上,乞傳示遠方,俾知有顧梁汾,即兄不朽之惠矣。頃得一新知已,同選今人詞,俟尊稿覓得,一總相寄?!∷人脑峦?,弟顧貞觀頓首。……有新知己詞一冊,附去,亦望傳寄。[11]簡中所謂“新知己”,即指成德。“同選今人詞”,指共編《今詞初集》。“俟尊稿覓得,一總相寄”,指希望以吳兆騫詞入選。而附去的“新知己詞一冊”,則指成德《側(cè)帽詞》。
梁汾簡作于丁巳四月望日,《側(cè)帽》成書早于此時,當在梁汾離京之前。
《今詞初集》卷末載河南祥符縣令毛際可撰《跋語》記:
丁巳春,梁汾過余浚儀(祥符舊名),剪燭深宵,所談皆不及塵俗事。酒酣,出斯集見示,吟賞累日,漫附數(shù)語歸之。
梁汾歸途先至祥符逗留,后還無錫,并往吳江探望吳兆騫家人,以當時交通條件計,離京應在丁巳新歲前后。如此,判《側(cè)帽詞》編定于康熙十五年內(nèi),庶無誤。
康熙十五年秋冬,成德與梁汾結(jié)識數(shù)月間,先有成名作《金縷曲》,繼有《側(cè)帽詞》及《今詞初集》,再有營救吳當騫的謀畫,成德一生幾件大事,太半發(fā)生于這段時間,且件件都與梁汾密切相關。成德師友雖多,但于成就成德的作用,無人能出梁汾之右。成德云:“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jié)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梁汾更以為此語“豈偶然之言而他人所得預者耶?”[12]曠世風誼,足令兩人并傳千古。
《側(cè)帽詞》有無刻本?康熙時人提及《側(cè)帽》,大多未說清是刻本抑或抄本。明確記有刻本的,僅見一例,即徐乾學《納蘭君神道碑文》:
……精工樂府,時謂遠軼秦、柳。所刻《飲水》、《側(cè)帽》詞傳寫遍于村校郵壁。
此外,吳綺撰《飲水詞序》在《林蕙堂文集續(xù)刻》卷四題作《飲水詞二刻序》,近人張任政由“二刻”二字揣測:“是知《飲水》之前《側(cè)帽詞》已有刊本。”[10]786
之后約一百五十年,道光十二年(1832)汪元治刊結(jié)鐵網(wǎng)齋本《納蘭詞》,卷首有周僖、趙函二序,都稱曾見《側(cè)帽》刻本。其中趙函序記較詳:
向所見者,惟《側(cè)帽》刊本并與顧梁汾合刻本。既在京師,見抄本《飲水》、《側(cè)帽》兩種,共三百馀闋,惜冗次不及借抄。
趙序多有舛錯,未可盡信。但徐乾學以當世人記當時事,不宜輕疑。姑以《側(cè)帽》曾有刊本,則可推知:(一)刊印數(shù)量不多,以致后世仍主要靠傳抄流播。徐文所謂“傳寫”、趙序所謂“抄本”,都反映這一點。(二)刊印時間不晚于康熙十六年初;或康熙十五年末刻于京師,或康熙十六年春由梁汾刻于江南,二者必居其一??滴跏昵锪悍谠俣热刖?,時正值成德妻盧氏熱喪,諸事叢雜,難以操持其事??滴跏吣甏海延兄剌嫛讹嬎分h,若擬刻書,只應刻《飲水》,不會再刻《側(cè)帽》。
趙函序還說他曾見到成德《側(cè)帽詞》和梁汾《彈指詞》合刻本。近世學人自張任政以下如李一氓、馮統(tǒng)等俱相信有《側(cè)帽》、《彈指》合刻本,惟一根據(jù),即為趙序。但趙說實不可從。按,自康熙以降,無人提到所謂“合刻本”。梁汾“丁巳四月望日”寄吳兆騫簡中,將《彈指》、《側(cè)帽》二種分別記述,不為合刻,區(qū)別得很清楚。梁汾又云其《彈指詞》“竟失其稿,即以涂抹本附覽”,“稿”應指譽清寫本,“涂抹本”則指用于修改的初稿,皆非刻本。退一步論,若“涂抹本”即為刻本,那必是《彈指》的早年刻本(假如《彈指》有早年刻本的話),因新近才與《側(cè)帽》的合刻本不需要“涂抹”。但“年來有詞”一句,又表明是以新近之作寄吳,不是早年刻本。無論怎樣解釋,都不能得出《側(cè)帽》、《彈指》康熙十六年合刻的結(jié)論??滴跏吣旰?,成德詞重編為《飲水》,假使要合刻,《彈指》就應與《飲水》合之,更無與《側(cè)帽》合刻的可能。
嘉慶間,無錫秦瀛收藏有“合抄《側(cè)帽》、《彈指》二本”(出處見下文),秦瀛是秦松齡玄孫,所藏合抄本應是其高祖篋中之物。秦松齡與成德、梁汾交誼甚密,也僅有抄本,沒有所謂“合刻本”。
道光間,汪元治匯刻《納蘭詞》,曾用過《側(cè)帽詞》。不論汪氏用的是刻本抑或抄本,總之當時《側(cè)帽》仍存世。
《側(cè)帽》蹤跡最后一次見于記載,是光緒四年(1878)秦賡彤的《重刻彈指詞序》:
憶予弱冠時見先大父司寇小峴公(按指秦瀛。秦松齡號蒼峴山人,秦瀛號小峴)有合抄《側(cè)帽》、《彈指》二本,《側(cè)帽》者即納蘭容若著。先司寇題語有云:“有才如此而不永年,惜哉!”自咸豐庚申遭兵燹,文獻亡缺殆盡。[13]
《側(cè)帽詞》大約就在咸豐間亡佚了。
民國二十四年(1935),曾出版一種《納蘭飲水詞側(cè)帽詞全稿》,署“中國圖書館刊行”。檢視其內(nèi)容,實即汪元治本《納蘭詞》,與《側(cè)帽詞》原本毫無關系。
四
《側(cè)帽詞》雖已失傳,但其所收詞目仍可略作考索。
成德以《側(cè)帽》得盛名,數(shù)年之間,遍傳南北,并被選家采入多種詞選。成德詞第二次結(jié)集《飲水詞》,輯刻于康熙十九年后(張任政等據(jù)顧貞觀序署時定《飲水詞》刊于康熙十七年,有誤。本文作者另撰《納蘭成德<飲水詞>考》予辨,待發(fā)),所以,凡康熙十八年之前行世諸詞選所錄成德詞,應皆選自《側(cè)帽》。此類詞選今存三種,茲并其詞目抄錄如下。
(一)佟世南編《東白堂詞選》十五卷,康熙十七年刊。選成德詞5首:
卷一 《望江南·詠弦月》(初八月)
卷五 《鷓鴣天·離恨》(背立盈盈故作羞)
卷七 《臨江仙·無題》(昨夜個人曾有約)
卷十二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人生南北真如夢)
卷十四 《金縷曲·贈顧梁汾》(德也狂生耳)
(二)張淵懿、田茂遇編《清平初選后集》十卷,康熙十七年刊。選成德詞10首:
卷一 《玉連環(huán)影·雨》(何處)
《天仙子·閨思》(夢里蘼蕪青一剪)
卷二 《生查子·閨意》(東風不解愁)
《菩薩蠻·初夏》(淡花瘦玉輕裝束)
《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
《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卷六 《蘇幕遮·春閨》(枕函香)
卷七 《金人捧露盤·凈業(yè)寺觀蓮有懷蓀友》(藕風輕)
卷八 《水調(diào)歌頭·題岳陽樓圖》(落日與湖水)
卷九 《風流子·秋盡友人邀獵》(平原草枯矣)
(三)卓回編《古今詞匯三編》六卷,康熙十八年刊。選成德詞12首:
卷一 《如夢令》(纖月黃昏庭院)
《如夢令》(木葉紛紛歸路)
《天仙子》(夢里蘼蕪青一剪)
《生查子》(東風不解愁)
卷二 《浣溪沙·寄嚴蓀友》(藕蕩橋邊理釣筒)
《浣溪沙》(一半殘陽下小樓)
《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卷三 《荷葉杯·第三體》(簾卷落花如雪)
卷四 《浪淘沙》(紅影濕幽窗)
《河傳·第十一體》(春暮如霧)
卷五 《臨江仙》(長記曲欄干外語)
《蘇幕遮》(枕函香)
按,《古今詞匯三編》又有八卷本、九卷本,為六卷本之遞修本,刊期晚于六卷本,可能收入《側(cè)帽》以后之作,故不予計。
三種詞選合計(減其重復),共23首。細審這23首詞,可發(fā)現(xiàn)這些詞有清晰的創(chuàng)作時限??滴跏晡逶?,成德愛妻盧氏病故,成德將喪妻之痛一訴于詞,短時間內(nèi)作悼亡詞多首,其中不乏情辭兼美之作。但這23首詞中絕無一首悼亡詞,尋不出絲毫喪妻跡象。這說明,23首詞都是成德喪妻之前的作品,三種詞選都選自康熙十六年初已行世的成德詞集。這一詞集,只能是《側(cè)帽詞》。
還須注意:這23首詞沒有一首反映侍衛(wèi)生活(如隨扈出巡)。本文作者曾撰《納蘭成德康熙十七年始任侍衛(wèi)考》一文[14],駁康熙十五年即充侍衛(wèi)之說,而今再得《側(cè)帽》諸詞,更可為拙文增一佐證。
又,近年發(fā)現(xiàn)成德手書真跡折扇一枚[15],扇面錄詞三首;詞后題“伏惟淡人存以教我 成德”。三詞為:
《生查子》(東風不解愁)
《鬢云松》(枕函香)
《疏影·芭蕉》(湘簾卷處)
按,“淡人”,為高淡人,即高士奇。成德以己詞請高士奇指教,三首詞必為創(chuàng)作日期相近的新作?!渡樽印?、《鬢云松》已知在《側(cè)帽》,約略同時的《疏影》也當在《側(cè)帽》內(nèi)。高士奇有《成容若索予近詩,書以答之》詩云:“深巷蓬蒿日閉門,時勞書札問寒暄。”高詩作于康熙十三年甲寅九月[16],頗見當時高、成的頻繁交往,《疏影》或亦作于甲寅前后。另,《今詞初集》收有《疏影·芭蕉》詞,也可證該詞為早期之作。增加《疏影》,已得《側(cè)帽詞》24 首。
顧、成合選《今詞初集》,屢經(jīng)增補,最終于康熙十七年末編成,比《側(cè)帽詞》晚兩年。所選成德詞17首,僅4首不在以上25首中。其中悼亡詞《金縷曲》(生怕芳樽滿)作于康熙十七年,肯定不屬《側(cè)帽》?!稇浱以绰贰ⅰ洞蟆范咨胁荒艽_定作期,從內(nèi)容看,應晚于《側(cè)帽》。惟《采桑子》(冷香索遍紅橋夢)一首或為《側(cè)帽》遺篇,惜無確證。
編訂《側(cè)帽》時,成德從事撰著未久,上文所列25首(或26首),諒已近集內(nèi)半數(shù)?!秱?cè)帽》刻本,即使印作袖珍巾箱本,也僅戔戔小冊而已。
五
納蘭成德《通志堂集》中,卷四《幸舉禮闈以病未與廷試》詩作于康熙十二年春,是目前可確認的最早作品;作者時年十九歲。更早的作品或許還有少量存留,但難以確指。依常情估計,《側(cè)帽》諸詞當以康熙十二至十四年之作為多。作于康熙十五年的詞僅可指認二首,一為作于初夏的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一為作于初冬的《金縷曲·贈梁汾》(按即徐所稱“側(cè)帽詞”,《通志堂集》改副題為“贈梁汾”)。在《側(cè)帽》25詞中,這二首顯然特別另類。其他23詞格調(diào)諧一、韻致清綺,一派《花間》、《小山》風情,反映早先作者確曾有華 逸樂的適意生活,從中看不到納蘭詞常見的悲涼。而這二首,尤其是《金縷曲》卻驟呈變之音,怨抑情緒涌溢紙上;裙屐少年的膩思麗藻全然消失,只剩一腔激憤噴薄而出,“其率真無飾,至令人驚絕”[17]。巨大的情感變化不會憑空發(fā)生?!吧硎烙朴坪巫銌?,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必因現(xiàn)實生活遭遇重大打擊,才使成德的心境與詞境一齊改變。聯(lián)系他是年四月《送蓀友》詩“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無成今如此”,和《又贈馬云翎》詩“世事紛紛等飛絮,我今潦倒隨所寓”的沮嘆,可以說,康熙十五年春夏之交,乃是他自覺“落拓”、“潦倒”的開始,也是無盡悲情的起點。自此之后,揮之不去的嗟傷才成為他詞的基調(diào)。到與梁汾結(jié)識,知己乍逢,久郁的悲苦便盡情地傾瀉出來,凝聚為哀感頑艷的《金縷曲》?!秱?cè)帽詞》以《金縷曲》為壓卷終篇,其意義就在于,成德由“倚柳題箋、簪花側(cè)帽”到“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轉(zhuǎn)變,在《側(cè)帽》中形成了完整的記錄。
百馀年來,納蘭研究者不辨成德在不同時期處境與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往往把他的詞視為一個混沌的整體,以致不能正確解釋納蘭詞悲涼情緒的成因?;蛞詾槭莵碜浴氨樾愿瘛保蛞詾槭莵碜浴皢势拗础?;然而《側(cè)帽詞》的23詞證明,康熙十五年春夏之前,成德詞中沒有悲涼,成德也沒有什么與生俱來的“傷心懷抱”。寫《金縷曲》(以及作于同年底的《瑞鶴仙·丙辰生日自壽》詞——該詞未入《側(cè)帽》)時,盧氏仍健在,詞中的齊云塊壘更與喪妻無關。個體生命的情感是對現(xiàn)實生活境遇的反應,成德心態(tài)的變化必與他的遭際相關。顧貞觀說:“歌與哭總不能自言,而旁觀者更莫解其何故?!盵12]成德“不能自言”,是因為不便于言;至于“旁觀者更莫解其何故”,則并非實話:顧貞觀不會不知原因,只是同樣不便于言而已。納蘭成德究竟遭遇了什么,是什么事情使他深陷苦海?三百多年過去了。當年不便于言而被隱埋的秘密不應再是一個“謎”。《側(cè)帽詞》的種種事實顯示,探究的目光應聚焦于康熙十五年春夏這段時間,而 “納蘭詞之謎”的謎底也該揭開了。
[1]李一氓.納蘭性德的《側(cè)帽詞》[M].學林漫錄(第八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154
[2]辭源(第一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43
[3]周有壬編.梁溪文鈔卷二十九[M].清咸豐刻本
[4]顧貞觀.張?zhí)匾婈枮椴芩究兆忧鍖戦ひ乖拡D即次見陽韻贈子清.徽緯堂詩卷下.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鈔本
[5]納蘭成德.通志堂經(jīng)解總序、與韓元少書、與梁藥亭書.通志堂集卷十、卷十三、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清康熙刻本,1979
[6]顧貞觀.彈指詞.清名家詞(第四冊)[M].上海:上海書店復印民國排印本,1982:71
[7]通志堂集卷十九附錄.又見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八十[M].四部叢刊本
[8]嚴繩孫.王次回疑雨集序.錫山先哲叢書本《秋水文集》卷一[M].上海:中華書局,1922
[9]張純修刻《飲水詩詞集》卷首標注:“錫山顧貞觀閱定”
[10]張任政.納蘭性德年譜.國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0.772
[11]張廷濟.秋笳馀韻.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12925號
[12]顧貞觀.納蘭君祭文.通志堂集卷十九附錄
[13]夏孫桐.顧梁汾先生詩詞集卷五.1934
[14]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4)
[15]該扇圖影見羅春政,趙東昱編《關東書畫名家詞典》第92頁.萬卷出版公司,2006.另,此扇信息已先由江蘇學者張一民發(fā)現(xiàn)并披露于網(wǎng)絡
[16]高士奇《城北集》卷六(甲寅正月起至乙卯三月止).高江村集.康熙刻本
[17]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M].北京:中國書店,1986:143
2012.7 京南鐵轆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