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蘭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談略
□呂秀蘭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百年追求與夢想。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取得的豐功偉績,使其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可替代的領導力量。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堅持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繼續(xù)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就;領導力量
擺脫貧窮落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百年追求與夢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此,中國人民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做了哪些工作?為民族復興大業(yè)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回顧黨90年來的風雨歷程,應該說,中國共產黨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共產黨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力量。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十五世紀以前,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綜合國力曾引領世界千年。從16世紀開始東西方的歷史走向出現(xiàn)巨大反差,中國還處于封建社會晚期興衰更替之時,西方逐漸進入資本主義時代。1840年,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從此發(fā)生重大轉折。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端。資本主義列強先后發(fā)動了五次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救亡圖存成了擺在全民族面前最緊迫的課題。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地主階級上層開展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的變法維新運動等。早期各大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發(fā)生在中國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嘗試遭到嚴重的失敗、中國的先進分子陷入極度彷徨和苦悶之中的時候。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保?]當時,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拋棄原來信奉的“科技救國”、“實業(yè)救國”和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開始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中國問題,把社會主義作為救亡和發(fā)展,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在自己的黨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21年,中國的先進分子經歷了80多年的反抗斗爭和救亡運動,但卻屢遭挫折和失敗,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舊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中,在對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總結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從此有了行動的指南。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先后經歷了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四個歷史階段,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國共產黨在短暫的28年,“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2]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所取得的彪炳史冊的偉業(yè)。
新中國的成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在新中國將要成立時,毛澤東指出:中國將“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3]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毛澤東提出要獨立思考,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對新中國建設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指出:探索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復雜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guī)模速度問題。在前后約達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長時間中,我們黨在這兩大問題上都一再發(fā)生嚴重的失誤。[4]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30年,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盡管出現(xiàn)了曲折,仍然取得舉世觸目的巨大成就。沒有新中國成立后前30年探索的經驗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就不可能找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1.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堅持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1956年基本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20世紀的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鄧小平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5]
2.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三年的時間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基本完成,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fā)展?!耙晃濉逼陂g,全國工業(yè)總產值達到783.9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8%,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6]在“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到一九八○年底,基本上建成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華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成功開辟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實行敵視中國的政策,拒絕承認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蘇兩黨兩國的分歧越來越大,中國外交工作的重心由“一邊倒”轉向“一大片”,即發(fā)展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關系,獲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而美國為了從東南亞敗局中脫身,集中力量對付蘇聯(lián)的挑戰(zhàn),急于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抓住這個機遇,果斷打開了中美關系的大門,推動了與西方國家的建交高潮。在此前后,同中國恢復和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有四十多個,幾乎改善了同所有西方國家的關系。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chuàng)的外交工作新局面,為后來對外開放戰(zhàn)略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在建國后取得重大成就和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xiàn)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新時期,逐漸找到了一條正確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8]。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7]中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基礎差,起點低,要建設社會主義,必須經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歷了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艱辛探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新的探索。第一次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奮力開拓了一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8]。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推向21世紀,并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從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fā),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進一步拓寬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正確選擇和偉大創(chuàng)造。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是以科學理論武裝起來、善于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黨。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同時,她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勇氣,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9]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個理論體系,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對改革開放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升華。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成功實現(xiàn)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8%。200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多美元,兩億人口脫離了貧困線,積累了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2010年在經濟總量上,中國首次超過了世界經濟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驚呼中國創(chuàng)出了經濟發(fā)展的“中國速度”。[10]我們不僅在經濟上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完成兩大歷史任務是19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主題。從19世紀中葉至今,中國人民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奮斗了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里,中國人民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繼續(xù)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仍然是全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政黨政治的先河。這以后的國民政治活動,都被規(guī)范在政黨或政黨性社團的領導下。民國初年曾經出現(xiàn)過三百多個政黨與政黨性組織。但沒有任何其他的政治組織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總結中國歷史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
中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找到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使中國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開辟了正確的道路。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確立了正確的制度體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借鑒人類文明的成果并結合具體國情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lián)系的制度體系。這套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及各項具體制度等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成為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中國人民經過60多年的奮斗,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創(chuàng)造了震驚世界的“中國速度”,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這些歷史功績,就使中國共產黨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可替代的領導力量。
第一,抓住和用好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lián)答應全面援助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黨中央及時抓住這個機遇,改變了先搞十多年新民主主義的設想,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七十年代,果斷打開中美關系大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堅定推進改革開放戰(zhàn)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提出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盡管也存在因為指導思想錯誤和經驗不足而耽誤時機的情況,但從根本上把握了世界的潮流,從總體上抓住了發(fā)展的機遇。
第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代中國既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又處于矛盾凸顯期。在國內,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許多矛盾和問題在相當短的時間里集中表現(xiàn)出來,其復雜性、關聯(lián)性、緊迫性世所罕見。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還沒有實現(xiàn)。國際上,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fā)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敵對勢力仍然對我國實現(xiàn)西化、分化戰(zhàn)略。在復雜的形勢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才能化解各種矛盾,克服各種困難,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第三,堅持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近代中國歷史反復證明,企圖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正確方向。同時,也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第四,凝聚人心、匯集力量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復興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事業(yè),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必須把各方面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因此也就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主心骨和貼心人,贏得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和信賴。盡管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出現(xiàn)過錯誤和曲折,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政黨,它敢于正視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并通過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在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才能凝聚人心,匯集力量,共建美好未來。
[1][3]毛澤東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1467.
[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
[4][6]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413,387-388.
[5]鄧小平文選[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2.
[7]鄧小平文選[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郝彤彤.后鄧小平時代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創(chuàng)新的國際背景[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10]謝春濤主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96).
D25
A
1008-8091(2012)01-0090-05
2011-11-19
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呂秀蘭(1962- ),女,山東成武人,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