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需新
(江西省萬年縣中醫(yī)院 萬年335500)
突發(fā)性耳聾為感音神經性耳聾,近年來發(fā)病逐漸增多。筆者自1998年以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突發(fā)性耳聾36例,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6例患者均符合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齡22~72歲;發(fā)病時間<10 d 21例,10~20 d 9例,20~30 d 4例,>30 d 2例;聽力40~59 dB 15例,60~90 dB 14例,>90 dB 7例;伴隨癥狀:耳鳴30例,眩暈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西藥治療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三磷酸腺苷60 mg、輔酶A 100U,靜脈滴注;5%GS 500 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30 mL,靜脈滴注;VitB10.1 g肌注,1次/d,VitB12500 μg肌注,1次/d;地塞米松片0.75 mg口服,3次/d。
1.2.2 中藥治療 熟地、黃精、茯苓、澤瀉、石菖蒲、丹皮、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各10 g,骨碎補、山萸肉各12 g,葛根60 g,磁石30 g,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服,分2次。以上治療7 d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4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1]痊愈:250~4 000 Hz各頻率聽域恢復至正?;蜻_到此次患病前水平;顯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 dB;有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無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 dB。耳鳴療效標準:顯效:耳鳴消失;有效:耳鳴減輕,不影響情緒和睡眠;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1.4 治療結果 痊愈12例(33.3%),顯效14例(38.9%),有效6例(16.7%),無效4例(11.1%):總有效率達88.9%。
突發(fā)性耳聾是指病因不明的突發(fā)性感音神經性聾。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報道就其病因的研究多傾向于內耳血管學說和病毒感染學,病毒引起耳聾的病理主要是使耳蝸和第Ⅷ腦神經受損;血管病變學說則認為微循環(huán)障礙是其發(fā)病原因,其病理變化為血管痙攣水腫、血栓形成及血球黏集。運用營養(yǎng)神經、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的藥物是治療早期突發(fā)性耳聾的較好辦法。
本病中醫(yī)學稱“暴聾”,多因體虛腎虧,風熱、風寒毒邪侵襲,致肝火上犯,痰濁阻耳,瘀阻宗脈而致失聰[2]。中醫(yī)注重補腎和活血化瘀相結合,即從腎論治,不論臨床哪種類型,都要輔以活血化瘀。本方中熟地、黃精、骨碎補、山萸肉補益肝腎,養(yǎng)心安神;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皮活血化瘀,清熱涼血;茯苓、澤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石菖蒲祛痰開竅;葛根有改善內耳循環(huán)、促進細胞代謝的作用。中西醫(yī)合用,能標本兼治,取長補短,增加內耳血流量,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促進內耳神經細胞的恢復和生長,使耳聾、耳鳴、眩暈癥狀消失或改善。
[1]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突發(fā)性耳聾診斷依據和療效分級[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32 (2):70
[2]彭帆,宋建新.東菱迪芙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7,7(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