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超,劉巧玲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國際經濟法定義與范圍各方觀點綜述
郭靖超,劉巧玲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關于國際經濟法定義與范圍的主要觀點有三種。第一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經濟的國際法”,簡稱狹義說;第二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經濟的法”,簡稱廣義說;第三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經濟規(guī)制法”簡稱“規(guī)制說”。國際經濟法應是“國際經濟規(guī)制法”,應把廣義國際經濟法分解為國際經濟法和國際商法兩門各自獨立學科。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從教學、研究現(xiàn)實需要的角度,廣義說的時代應當成為過去,將國際商法從廣義國際經濟法中分離出來設置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時代已經到來。
國際經濟法;國際公法;國際商法
盡管國際經濟法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學學科早已成為學界共識,但對于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與范圍究竟應如何界定,則一直以來爭議頗多,各國學者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國法學界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法學作為一個全新的法學學科迅速發(fā)展起來,并且被教育部確定為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盡管如此,學者們對國際經濟法的定義、范圍與學科體系結構等問題的爭論則一直延續(xù)至今,仍無定論。因此。本文擬對關于國際經濟法定義與范圍的各方觀點進行一番分析、評述,以期對該領域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有所裨益。
界定國際經濟法內涵與外延的觀點很多,有些觀點明顯不合理,其中有的觀點提出后并未受到關注,有的觀點雖引起過廣泛關注,但早已被理論界厘清并拋棄,這些觀點因研究價值不高本文均未述及。去粗取精之后,歸納起來,目前關于國際經濟法定義與范圍的觀點主要有下述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經濟的國際法”,也稱國際經濟法的狹義說。這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分支。傳統(tǒng)的國際公法主要用于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極少涉及它們之間的經濟關系。隨著世界范圍內經濟交往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專門用來調整國際法主體間經濟關系的新的法律分支,這就是國際經濟法。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施瓦曾伯格是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他在1948年即撰文認為,國際經濟法可視為國際法的特殊部門,是國際法眾多的分支學科之一[1]。歐洲、日本的許多學者均持這一觀點,如英國的詹姆斯,法國的卡羅、朱亞爾、弗洛里,日本的金澤良雄等[2]。他們在主張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新分支的同時,將調整跨國私人商事交易的法律則稱為“國際商法”或“國際交易法”[3]。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法學界曾就國際經濟法的定義、范圍、獨立性等問題進行過深入討論,持狹義說觀點的包括北京大學教授王鐵崖、外交部史久鏞等學者。王鐵崖認為,作為國際法的一個分支,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與一般國際法的主體是一致的,主要是各主權國家,另外還有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以及政府間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4]。史久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特殊部門,屬于調整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公法體系,國際貿易領域的貨物買賣、運輸、保險、支付等方面的規(guī)則不應屬于國際經濟法的范圍[5]。
筆者認為,狹義說堅持按照傳統(tǒng)的法學分科標準,嚴格地劃清公法與私法、國內法與國際法的界限,避免學科之間的混淆,從體系結構的清晰性、嚴整性來說是比較合理的。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就不那么理想了。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協(xié)調是以各國的對本國涉外經濟活動的管制為基礎和原因(這里的原因是直接原因而非間接原因)的,兩者密不可分,不應該也不可能割裂開來單獨進行研究。狹義說認為國際經濟法僅調整國家間的經濟關系,而不包括國家對本國涉外經濟活動的管制,則難以構成一個全面、完整的學科體系,因此其在學科構建上是有欠缺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經濟的法”。這也是目前國內學界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一切跨國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這種跨國經濟關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之間的經濟協(xié)調關系,二是各國對本國涉外經濟活動的管制關系,三是跨國商事主體之間的跨國商事交易關系。這樣一來,國際經濟法涵蓋的范圍就極其廣泛,既包括國際法也包括國內法,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涉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以及各國的經濟法、民商法等多種法學部門,形成了一種多門類、跨學科的邊緣性綜合體[6]。因此這一觀點也被稱為國際經濟法的廣義說。廣義說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國際法教授杰塞普提出的“跨國法”理論,該理論舍棄了傳統(tǒng)法學分科論的嚴格界限,堅持綜合的研究方法,主張把調整各種跨越國界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全都囊括在統(tǒng)一命名的“跨國法”之中,認為跨國法不僅包括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而且包括國內法中的民法和刑法以及其他公法和私法,乃至不屬于上述標準范圍的其他法律規(guī)范[7]。美國學者深受跨國法理論影響,對于國際經濟法名稱的運用并不統(tǒng)一,但大多持廣義說。中國學者批判吸收了跨國法理論的部分內容,在前述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經濟法大討論中,以姚梅鎮(zhèn)教授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對國際經濟法作廣義理解,認為國際經濟法是一個調整一切跨國經濟關系的包括國際法規(guī)范和國內法規(guī)范在內的新興的獨立的法學部門[8]。那次大討論的結果是,國內大多數(shù)學者逐漸傾向于支持廣義說。目前,國內的絕大多數(shù)國際經濟法教材都采納了國際經濟法的廣義說。但隨著調整跨國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日趨復雜,對廣義說的反對之聲也日漸增多。
筆者認為,廣義說的優(yōu)點是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學科束縛,打破學科界限,以理論與實踐的現(xiàn)實需要作為法學分科的導向,避免了狹義說視野褊狹的缺點,其思想方法是難能可貴的。這種觀點立足于世界范圍內經濟交往實踐的需要,試圖從最廣泛的視角看問題,從而將一切跨國經濟關系全部囊括到國際經濟法這一單一學科的調整范圍之內。這在二戰(zhàn)結束之初的一段時期之內還是相對合理的,當時跨國經濟關系所包含的三個部分的發(fā)展均較為有限,用于調整它們的法律規(guī)范的體系與數(shù)量比較適宜于支撐起一個獨立學科。但廣義說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私法性質的商事交易法與公法性質的經濟管制法本質上大不相同,導致依廣義說構建的國際經濟法學科體系中有些內部分支是互不相容的,無法歸納出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基本理論。嚴格地說,廣義國際經濟法其實只是一些私法性質分支學科與一些公法性質分支學科的簡單相加,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結構統(tǒng)一、邏輯清晰的學科體系。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調整跨國經濟活動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均急速膨脹,使得國際經濟法的規(guī)則體系變得頗為龐大。從近幾年我國出版的各種國際經濟法教材來看,涵蓋范圍通常極其廣泛,往往內容龐雜、分散,章節(jié)眾多,邏輯混亂,體系不清。從教學角度看,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將這些法律性質、側重點各不相同的繁雜內容邏輯清晰、效果良好地講授給學生;對于學生來說,要在一門課程中掌握如此之多且又性質不同的內容同樣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可見,廣義說不僅理論體系不夠完善,而且已經不適應全球化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到了對其進行反思與重構的時候了。
第三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經濟規(guī)制法”,簡稱“規(guī)制說”。所謂國際經濟規(guī)制,既包括各國對本國涉外經濟活動的管制,也包括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協(xié)調,調整這兩方面關系的國內法規(guī)范與國際法規(guī)范之和就構成了國際經濟法。美國著名國際經濟法教授杰克遜1998年在《國際經濟法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對如何界定國際經濟法作了討論。杰克遜認為,也許基于實用和務實的理由,國際經濟法傳統(tǒng)上主要研究跨國交易,但是有理由認為,在當今世界,理解國際經濟法及其對政府和私人生活的影響時所面臨的真正挑戰(zhàn),表明有必要將國際經濟法主要視為“管制性法律”[9]。在我國,南開大學教授左海聰1996年就提出,廣義國際經濟法可以再進一步分為國際經濟法和國際商法,即調整國家間經濟管制關系的法律(含各國涉外經濟法)為國際經濟法,調整跨國私人商事交易的法律為國際商法[10]。近年來,我國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日漸增多,學者們從法律性質、調整對象、救濟方法、產生發(fā)展、法律實踐、教學研究等多種角度闡釋了把廣義國際經濟法分解為調整跨國商事交易關系的國際商法和調整國際經濟管制與協(xié)調關系的國際經濟法的必要性。
筆者贊同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經濟規(guī)制法”以及把廣義國際經濟法分解為國際經濟法和國際商法兩門各自獨立學科的觀點。在大陸法系國家,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被歸為“民商事關系”,由私法調整,而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關系則被歸為“經濟關系”,由公法調整,兩者涇渭分明,不容混淆。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體系一直深受大陸法系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在國內法上也區(qū)分了經濟關系和商事關系,因而在國際層面區(qū)分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商事關系也成為必然[11]。其實不止是大陸法系國家如此劃分,杰克遜教授同樣認為廣義國際經濟法可以分為交易性法和管制性法,目前美國的法學教育中,就是把跨國交易性法律和跨國管制性法律分開進行教學的[12]。這樣區(qū)分之后,國際經濟法只包括公法規(guī)范,法律性質統(tǒng)一,學科體系也就清晰了。而與狹義說不同的是,“規(guī)制說”認為,國際經濟法不屬于國際公法的范圍,而是包括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協(xié)調法和各國涉外經濟法,是國內法規(guī)范與國際法規(guī)范的綜合。這就避免了把國家間經濟協(xié)調跟作為其基礎和原因、與其密不可分的各國對本國涉外經濟活動的管制割裂開來進行教學、研究,學科建構更為科學合理。
法律學科的劃分是相對的,會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和法律本身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法律學科劃分的科學性在于善于區(qū)別必要的交錯和不應有的重復乃至混亂,善于使邏輯和實用相互兼顧[13]。如果說廣義國際經濟法在多年以前尚顯合理的話,那么今天,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從教學、研究現(xiàn)實需要的角度,廣義說的時代應當成為過去,將國際經濟法界定為調整國家間經濟協(xié)調關系和各國涉外經濟管制關系的“國際經濟規(guī)制法”,而將國際商法從廣義國際經濟法中分離出來設置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正如“大國際私法”當初被認為當然地包括了“統(tǒng)一實體法”,而這畢竟已成為過去的一頁[14]。
[1]G.Schwarzen berger,the Province and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J].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1948,(3):404-405.
[2]姚梅鎮(zhèn).適應深化改革的需要加強國際經濟法的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1991,(1).
[3]左海聰.國際經濟法基本問題論綱[J].法學評論,2009,(1).
[4]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421.
[5]史久鏞.論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G]//中國國際法年刊.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3.
[6]陳安.評對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種誤解[J].東南學術,1999,(3).
[7]P.Jessup.Transnational Law[M].1956:106-107.
[8]姚梅鎮(zhèn).國際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G]//中國國際法年刊.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3.
[9]John H.Jackson.Glob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amiCLaw,1998,(1):8-9.
[10]左海聰.國際經濟法基本問題論綱[J].法學評論,2009,(1).
[11]左海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J].法商研究,2005,(2).
[12]John H.Jackson,William J.Davey&Alan O.Sykes.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lations:Cases,Materials and Text O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 of Transnational EconomiCRelations[M].MN:West Group.2002.
[13]沈宗靈.再論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J].中國法學,1994,(1).
[14]王軍,高建學.關于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的學科設置的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Overview of the Opinions of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
GUO Jing-chao,LIU Qiao-ling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controversial academiCviewpoint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ie IEL.The first view is that IEL is the“international law of economy”,the“narrow sense theory”for short.The second view is that IEL is the“l(fā)aw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y”,the“broad sense theory”for short.The third view is that IEL is the“regulation law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y”,the“regulation theory”for short.The author agrees that IEL is the“regulation law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y”and international law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independent disciplines,i.e.IE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From the theories and realistiCangle,the times that people uses the broad IEL have become history.The tim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IEL and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has arrive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the international law;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DF96
A
1008-7966(2012)06-0123-03
2012-09-10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國際經濟法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階段性成果(HGJXHC111323)
郭靖超(197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劉巧玲(196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
[責任編輯:王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