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宇 張宏軍
1)河南社旗縣人民醫(yī)院 社旗 473300 2)河南洛陽正骨醫(yī)院 洛陽 471002
2003-01—2010-06,我科手術治療新鮮創(chuàng)傷性脛骨平臺骨折56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20~78歲,平均42.3歲。交通事故傷26例,高處墜落傷21例,其他9例;閉合性骨折43例,開放性骨折13例,根據(jù) Schatzker分型:Ⅰ型13例,Ⅱ型21例,Ⅲ型11例,Ⅳ型9例,Ⅵ型2例。開放性骨折13例,患肢筋膜間室綜合征7例,其他部位骨折25例,脛后神經(jīng)損傷1例,腓總神經(jīng)損傷3例,脛后動脈損傷2例。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32例,半月板損傷46例。35例傷后24~72 h內行切開復位固定治療,21例在7~10 d擇期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1.2 治療方法 根據(jù)內外側脛骨平臺損傷情況,采用內側髁骨折采用內側入路,外側髁采用外側髕骨旁弧形切口,雙髁骨折采用正中縱行切口或內外雙側切口,骨膜外顯露脛骨平臺,探查關節(jié)腔,首先重建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并用克氏針臨時固定,術中X線檢查復位情況及是否有骨塊殘留入關節(jié)腔,然后植骨填充平臺下的骨缺損,螺釘或鋼板固定。
本組單純松質骨螺釘內固定13例,單鋼板固定30例,螺釘加鋼板固定9例,雙鋼板固定4例。骨缺損植骨45例,32例采取自體髂骨移植,13例行部分人工骨植入。半月板損傷46例,I期修復32例,因毀損嚴重予以切除14例。交叉韌帶和側副韌帶損傷術中行I期修復。脛后動脈損傷2例,I期修補;1例脛后神經(jīng)損傷,行脛后神經(jīng)吻合術。腓總神經(jīng)損傷3例,經(jīng)探查均為牽拉性損傷。
患者切口I期愈合47例,2例皮膚缺損Ⅱ期皮瓣修復愈合。1例因血管損傷遠端壞死被迫截肢。3例術后感染:1例經(jīng)長期換藥及抗炎處理后痊愈;1例發(fā)展至骨髓炎5個月后截肢;1例轉院。
骨折復位及愈合情況:術后X線片示,骨折解剖對位45例,近似解剖對位對位11例,正常骨折愈合51例,延遲愈合4例,截肢1例。
本組54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14個月~7 a,平均41個月。骨折均在12周內愈合。采用Rasmussen[1]評分標準評定:優(yōu)35例,良13例,可5例,差3例,優(yōu)良率85.7%。
3.1 手術適應證及時機的選擇 有報道[2],當關節(jié)面塌陷1.5 mm時,關節(jié)面內壓力無明顯改變,但>3 mm以上時,壓力明顯增高。我們的手術指征:(1)塌陷或臺階征>3 mm;(2)平臺骨折移位>5 mm;(3)平臺傾斜>5°。有學者認為手術時機在傷后10~14 d內較合適[3]。作者認為,具體情況應區(qū)別對待,合并有術區(qū)軟組織損傷應視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時機。如出現(xiàn)血管神經(jīng)損傷或懷疑損傷、筋膜間室綜合征應急診手術。而對高齡、高危病人準備充分后擇期手術。
3.2 骨折的復位、植骨與固定 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支撐植骨和堅強的內固定被認為是脛骨平臺骨折復位的三要素:(1)復位方法:對Ⅰ、Ⅱ、Ⅳ型,將骨折塊前側打開以骨折塊后方軟組織為鉸鏈向外翻起進行撬撥,植骨填充缺損,復位骨折塊;Ⅲ型,于平臺下開窗進行撬撥;Ⅴ、Ⅵ型,先參照脛骨棘進行初步復位,當脛骨棘與連接的關節(jié)面一并出現(xiàn)塌陷旋轉時,則以一側較完整的髁皮質臨時復位作為參考進行整復,而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進行調整。值得注意的是當Ⅱ型和Ⅴ型骨折波及到脛骨平臺后側時,由于腓骨頭的阻擋,暴露后側脛骨平臺較困難,不易清除夾在骨折端后側的骨塊,也不易將后側關節(jié)面復位。遇到此種情況,可將原骨折塊的間隙加大,通過骨折間隙將后側平臺復位,如單純用鉗夾強行復位,往往不能奏效。(2)植骨:脛骨平臺骨折多數(shù)都有關節(jié)面的塌陷,在此種情況下關節(jié)面復位后會留有空腔,需要植骨填充,而植骨不實是造成骨折復位后再次塌陷或移位的重要原因。筆者于骨折復位后,根據(jù)缺損空腔立體形態(tài)修整適宜帶皮質自體骨塊支撐植骨,骨塊邊緣用骨屑打壓填充。骨缺損的填充原則上應少用人工骨。本組病例中有2例骨缺損較多,術中應用較多人工骨,術后2 a X線片顯示仍有殘留,關節(jié)面復位部分丟失,且功能恢復不理想。(3)固定:Ⅰ型,多發(fā)生于青壯年,因其軟骨下松質骨較密不易塌陷,螺釘固定,可不使用支撐鋼板;Ⅱ、Ⅲ、Ⅳ型,多用支撐鋼板固定;Ⅴ、Ⅵ型,因關節(jié)面粉碎塌陷,移位嚴重,一般多認為內、外側髁均需鋼板螺釘內固定,或外側鋼板固定、內側外固定支架維持。根據(jù)筆者的臨床經(jīng)驗:部分Ⅴ、Ⅵ型骨折也可單獨采用外側支撐鋼板加螺釘固定,以避免過多的手術損傷。固定時支撐平臺的加壓螺釘不宜過緊,外側平臺骨折支撐加壓螺釘擰入時一定要有3°~5°的俯角擰入,脛骨平臺骨折不適合單獨使用高爾夫鋼板支撐固定,但可與其他支撐鋼板或螺釘聯(lián)合應用治療累及雙髁的脛骨平臺骨折。
術后處理。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常規(guī)放置負壓引流。一般不行石膏固定,這樣有利于引流通暢,同時減輕關節(jié)腔壓力利于患肢遠端血運。無韌帶損傷的拔除引流后早期功能鍛煉。如有韌帶損傷一期修復的,拔除引流后屈曲20°位石膏固定3周,而后在醫(yī)生指導下行功能鍛煉。
[1] Paul JD,Mark RR,Mark RC,et,al.Treatment of tibia plateau fractures by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1997,339:47-53.
[2] Brown TD,Anderson dD,Nepola JV,et,al.Contract stress aberrations following imprecise reduction simple tibia plateau[J].Orthop Res,1998,6:851 -860.
[3]顧龍殿,王永安,瞿衛(wèi).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4,19(12):80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