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軍
(大連市甘井子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學前研訓部,遼寧 大連116033)
研訓一體是指把教育教學研究與培訓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及手段,以訓促研,以研帶訓,將研究與培訓有機結合,以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一種培訓模式。近年來,園所數量不斷增加,勢必催生對幼兒教師的需求,由此也產生了幼兒教師專業(yè)素質不高、不精、不專的問題。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幼兒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高,是幼教研訓部門的重要任務。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厚重的理論支撐,實踐就難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不論是新入職的年輕教師,還是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幼兒教育理論的學習永遠不能停止,僅靠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難以駕馭和適應當前幼教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新《綱要》的頒布標志著幼兒教育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轉變教育觀念,適應幼教改革的步伐是一種必然。這種轉變,不僅是一種行為轉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現代教育理論理念的內化,為了使理論的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教師進行理論培訓需求的調查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可以在教師中開展 “菜單服務”調查,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發(fā)展的現狀選擇所需的理論知識培訓;同時,在日常調研工作中,及時發(fā)現和提煉教師實際工作中呈現的集中性問題,將問題轉化為研訓專題,在研訓活動中幫助教師解決問題。如《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如何進行活動反思》等等,這些專題都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而又急需得到充實和進一步學習的內容。
理論的學習只有轉化為對實踐的指導,才能夠真正體現理論的價值。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內化理論的內涵,可采用案例剖析、經驗介紹、問題反思、頭腦風暴等多種形式,改變一言堂的培訓模式,促使教師主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有機聯(lián)系,思考問題,不斷豐富教育思想,促進教育理念的轉變,從而提高培訓的實效。
有了理論的支撐,如果不付諸實踐,理論就是空中樓閣,理論必須經過實踐驗證,才可能真正被理解和內化。結合理論專題的培訓內容,應結合教師的發(fā)展層面和實際狀況,探索有效研訓活動形式,引領教師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并轉化為教育行為。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離不開專家的引領、同伴的互助和自我反思。引領者未必一定是理論高深的專業(yè)人士,幼兒園的園長、骨干教師都可以成為引領者。因此,充分發(fā)揮身邊教師的輻射作用,讓教師“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上”,真正成為其工作的借鑒,才是開展研訓活動的目的所在。例如在《師幼互動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專題研訓活動中,可組織教師觀摩骨干教師的現場活動,并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針對所觀摩的活動同伴間進行互動研討、思想交流和經驗分享。同伴間的互助學習,能夠拓寬教師對問題認識的角度、挖掘對問題理解的深度,打開思路、拓展視野,使其認識更加豐富。教師運用理論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也是對理論學習的內化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過程。
一成不變的研訓活動形式、沒有任何約束的自愿學習會使教師的學習熱情逐漸消退。因此,在研訓活動中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研訓活動的實效性,提高教師學習的效率。例如《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專題理論培訓后,筆者就組織教師觀摩活動。在觀摩之前,為教師設立題目,讓教師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摩,并隨時將問題的思考記錄在“教師研訓活動記錄手冊”中,活動后及時上交。一定任務的約束能促使教師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同時,研訓教師也能夠根據教師對問題反饋的情況了解和掌握教師參加研訓活動的質量和效果以及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在研訓活動中,因為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時間、參加活動人數的限制,不能夠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參與到與同伴的交流中來,這樣一部分參加活動的教師就得不到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參加活動只看不評、只聽不說的局面。為了給教師提供一個平等的表達空間,可針對不同層面的教師建立QQ交流群,如新任教師群、骨干教師群、中青年教師群,每個幼兒園在群中至少有一個教師代表。幼兒園可根據教師情況申請公共群,教師可以共享使用。每次研訓活動后,不同層面的教師可以在自己的群中繼續(xù)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教師參與研討面,而且擴大了教師交流學習的空間。
聽到的、看到的知識、理論還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只有親身去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內化。研訓活動是教師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建立信心的平臺。很多優(yōu)秀教師都是在一次次的研訓活動中錘煉成長起來的。在以往研訓活動中,現場案例的提供都會給觀摩者提供優(yōu)質活動、特色活動,教師也大多是省、市示范幼兒園的老師,而處于教育資源比較薄弱的幼兒園老師可能工作多年也得不到一次展示的機會。每一位教師都有獲得發(fā)展的權利,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指導者來說,也應該以“樹典型、看全面、帶弱勢”的宗旨面對教師成長的需求。優(yōu)質的教育活動可以給教師做實踐的引領,常規(guī)的教育活動同樣可以作為研究的案例。研訓活動的價值就在于“研中有訓、訓中有研、以研帶訓”,教師可以在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活動中獲得發(fā)展和提高。研訓活動不同于評優(yōu)活動,研訓活動的目的就是帶領教師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幫助教師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實踐能力。因此,根據教師的發(fā)展層次、幼兒園所的性質,我們采取分層、分類的方式開展研訓活動,擴大教師參與面,為更多的幼兒園提供開放的機會,為不同層面教師搭建展示的平臺,使更多的教師能夠得到鍛煉和專家指導。這種分層、分類式的研訓活動,使不愿主動參加研訓活動的幼兒園在任務驅動下不得不參加活動;沒有機會參加研訓活動的幼兒園有了展示的機會,由此教師獲得鍛煉的機會就增多;以往經常承擔觀摩任務的幼兒園不僅要從一直被觀摩轉向觀摩者的角色,參與到活動的研究和討論之中,而且還要承擔一定的幫助、指導、引領的任務。
研訓活動的組織方式有很多,只要能從教師發(fā)展需求出發(fā),貼近教師工作實際,切實為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服務,那就實現了研訓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就是最適宜的研訓方式。教師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外在的推動力不可或缺,但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更為重要。只有教師個體在主觀意識上有發(fā)展與提高的渴望,那么,能力的提高將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