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琴
(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文法系,遼寧大連116021)
開放教育中的《中國古代文論》課程教學改革
張桂琴*
(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文法系,遼寧大連116021)
教育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安排。《中國古代文論》課程的授課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主體,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嘗試選擇型模塊化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踐行提問式、作業(yè)式、實踐式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古代文論;課程改革;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
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而言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開放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取消和突破了對學習者的限制和障礙,學生對課程選擇和媒體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和地點等方面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決定。
探索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開放教育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能否滿足與適應現(xiàn)代社會成員學習變化需求是評價開放教育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吨袊糯恼摗氛n程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選擇型模塊化教學是較為適合開放教育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
1.記憶能力方面的下降與理解能力的增強
開放教育的學習者大多數(shù)為成人,在《古代文論》課程的學習者中,25歲以上的學生占80%。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成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識記能力開始減弱,特別是‘機械識記’能力明顯下降,但成人借助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通過聯(lián)想和符號連接,進行‘理解識記’,”[1]20使得他們的理解能力相對增強。
2.學習者學習態(tài)度的功利性
《古代文論》課程的學生大多為中小學教師及文學愛好者,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形成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相關的課程資料,并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評價的能力。”[1]22由調(diào)查問卷中關于學生學習目的的回答來看,學生的學習目的帶有較為明顯的功利性,約一半的學生選擇了“為了文憑”的選項;另一半學生選了“提高自己”的選項。在選擇 “提高自己”的選項的學生中,不排除有的學生隱藏了自己“為了文憑”的真實想法。因為在授課的過程中,授課教師曾經(jīng)與某些選擇“為了提高自己”選項的學生交流,他(她)們曾流露出自己來學習是“為了文憑”。
3.具有較明顯的經(jīng)驗主義傾向性
實踐教學表明,成人學習是注重個人經(jīng)驗、強調(diào)實用性的學習?!俺扇藢W習者已有的經(jīng)驗對于進一步的學習來說,既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學習來源,也可能成為學習障礙,它直接影響學習者對新知識的解釋和歸納”。[1]22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不擅長自己對知識進行總結(jié)歸納,缺乏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4.學習時間與工作時間的矛盾沖突
成人學習者與普通高校的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一個很大區(qū)別就是成人學習者的主要時間是用來工作,他們的業(yè)余時間才是用來學習的。而且,即使是業(yè)余時間也不是完全用來學習的。他們的業(yè)余時間還有一部分用于家庭、娛樂等項目。學習者很難將全部精力放諸學習上,從而產(chǎn)生工學矛盾。
中國古代文論博大精深、內(nèi)容浩繁,看起來紛繁雜亂、瑣碎無序,好像沒有嚴謹?shù)睦碚擉w系可言。其實,如果深入分析中國古代文論,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散落的篇章中恰恰有一個潛在的體系存在著,這種潛體系體現(xiàn)為批評家的總體傾向,即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以此為根據(jù),《中國古代文論》課程改革以儒、道思想為經(jīng)線,以歷史分期為緯線,作為劃分教學模塊分類的依據(jù),劃分為四塊。同時,在每一模塊下設置兩次精講,一次串講(小結(jié)),一次網(wǎng)絡輔導,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選擇型學習。
教學實踐表明,選擇型模塊化教學的總體運行狀況還是比較好的?!吨袊糯恼摗氛n程選擇型模塊教學在運行體現(xiàn)出三大特點,即三熱捧、三冷落。
1.串講(小結(jié))受熱捧,精講受冷落
教學表明,精講面授課的出勤率在15%~25%之間,串講(小結(jié))課的出勤率在30%~65%之間。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恰好符合學生在調(diào)查報告中普遍選擇的“最大學習障礙是——工作與學習時間的沖突”選項。學生工作壓力大,學習時間緊,因此喜歡吃“快餐”,希望以最小的支出換取最多的實惠。
2.兩頭受熱捧,中間受冷落
在四次串講(小結(jié))面授課中呈現(xiàn)出的又一大特點就是第一次課程導學出勤率比較高,在學生基本了解了課程的特點與主流脈絡之后,中間兩次的出勤率相對較低,而第四次串講,即期末復習課,學生的出勤率又相對高了起來。這種態(tài)勢的出現(xiàn)與成人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時間相吻合,誠如學生自己所言要“精講精練”、要“圍繞考試”進行講解。
3.面授受熱捧,網(wǎng)課受冷落
古代文論課程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面授課程受學生歡迎,網(wǎng)絡課程出勤率較差。通過出勤率的對比,可以看出,盡管精講面授的出勤率普遍不高,有時甚至只有幾名學生,但畢竟有學生出勤。但反觀網(wǎng)絡輔導,盡管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但真正按時參加的往往聊聊無幾。大部分學生是在自己有時間的時候,上網(wǎng)完成網(wǎng)絡教學的相關要求。這與我國教育體制主要注重面授教學,而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1.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思考
中國古代文論文本零散,卷帙浩繁,時間、空間跨度較大。大部分的文學理論概念、觀點多散見于作者的不同篇文章中,缺乏清晰的系統(tǒng)性。因此,在進行古代文論教學時,教師首先要理清中國古代文論的發(fā)展線索。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2],以此推理,一代也應該有一代之文論。所以作為授課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經(jīng)典文本時,首先應該對文論家所處時代背景進行較為全面的介紹。孟子說“知人論世”,只有客觀地站在文論家的時代、立場,才能真正體驗文論家的思想;其次在介紹具體文論家及其文論觀點時,與其他文論家相互比較進行解析,從而確定其在時代背景中所處位置,這樣更易于學生的接受、記憶和理解;最后講解文本,歸納總結(jié)。在經(jīng)過詳細的背景分析之后,學生對于某一文論的產(chǎn)生的大體背景有了綜合了解后,教師結(jié)合某些典型的文學作品進行闡釋,學生便可以較為清晰地建立文學理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從而把零散的觀點搭砌成完整的體系,從中洞察古代文論的發(fā)展規(guī)律。
同時,在進行古代文論的授課時,教師應該結(jié)合時代進行分析,作到以今論古,以古論今。在大部分學生的印象中,古代文論僅僅是用來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很少有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文論其實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作為授課教師,在古代文論教學中,應該不斷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時代性、前沿性,將西方文論、現(xiàn)代文學理論與古代文論進行比較,尋找他們之間的異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注入現(xiàn)代性的色彩。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放眼于時代的制高點,從現(xiàn)代的思想角度去發(fā)掘古代文論所具有的生命意義,理性地評析某一古代文論命題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尋找古代文論對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和文化建構的價值與作用,理清學生對于古代文論的片面認識。例如講授《毛詩序》中的“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就可以結(jié)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過程中所倡導的主旋律作品進行解析。講授董仲舒的“詩無達詁”說時,可以聯(lián)系西方文學理論中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文學理論結(jié)合分析,同時可以結(jié)合當前影視界關于新、舊版人物形象的爭議問題,讓學生在理解中加深印象。
2.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考
傳統(tǒng)的古代文論教學往往偏重教學內(nèi)容的講解而忽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沒有多少積極有效的交流,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古代文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注重吸收傳統(tǒng)教學的經(jīng)驗,同時輔以較為靈活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新型教學方法,強調(diào)啟發(fā)式教學,注重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鉆研的意識。
以提問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提問式教學主要是針對精講教學而言。在兩次大精講中,教師以講解為主,輔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且鼓勵學生針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分析、討論,訓練學生思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第一模塊教學中,學生對這樣的授課方式比較排斥,這也許是基于成人不愿或不習慣在公共場合闡明自己觀點的原因。但在授課老師的鼓勵下,大部分同學能結(jié)合相關理論知識,對某一文論現(xiàn)象進行較為客觀的評析。學生們在比較中,體會到了學習古代文論的趣味性,也認識到了古代文論的繼承性與延展性。
以作業(yè)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作業(yè)式教學主要是針對串講而言。在兩次大精講之后,教師安排了一次串講。串講的目的其一是針對前兩次精講沒有聽全的學生;其二是對前兩次課程做一個總結(jié)。在兩次精講之后,授課教師會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yè),引導學生在課外主動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串講課時,授課教師根據(jù)布置的作業(yè)進行復習,同時延展教學內(nèi)容。比如在講完劉協(xié)的《文心雕龍》后,給學生布置閱讀陸機的《文賦》,分析二者間的同與不同,留給學生課后探究。這樣就將相關知識進行了縱向、橫向比較,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出古文論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將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以實踐式教學鍛煉學生的動筆能力。實踐式教學主要是針對網(wǎng)絡教學而言的。在每一模塊的兩次精講和一次串講的基礎上,通過網(wǎng)絡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作為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是最為重要的訓練內(nèi)容。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造機會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古代文論》教學改革的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注重學以致用,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例如,在第三模塊講授程子昂“風骨說”“興寄說”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要求學生自選題目運用“風骨說”“興寄說”,系統(tǒng)分析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使學生的動筆能力得到逐步增強,提高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成人學習者的學習任務是繁重的,而學習時間又是極為有限的,所以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成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事實表明,很多成人學習者就是因為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或者選錯了方法,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因此,作為教師,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想方設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盡可能地安排得科學合理,以適合成人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切實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以翔實豐富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作為根基,同時輔以行之有效的面授、串講(階段小結(jié)輔導)的選擇型模塊化教學,是比較適合開放教育成人學習者的教學模式。
[1]紀河,麥繡文.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及基本特性[J].中國遠程教育,2006(1).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3]袁濟喜.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60.
[責任編輯:閱文]
Thoughts on Teaching Reform of“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in Open Education
ZHANG Gui-qin
(Dept.of Chinese and Law,Dal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Education emphasizes centering on students and arrange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needs.Teachers who teach“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should research teaching objects and try modular reform as far as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re concerned.They shoul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question-answer,homework,and pract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autonomous study awarenes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cient literary theory;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book=2012,ebook=40
G728.8
A
1008-388X(2012)02-0059-03
2012-04-09
長春師范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20110521)。
張桂琴(1971-),女,河北黃驊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