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赤峰學院 體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殘弱群體醫(yī)療體育課程改革探析
李 洋
(赤峰學院 體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殘弱群體的體質是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醫(yī)療體育課的開設效果對其影響意義深遠.現行高校醫(yī)療體育漸行發(fā)展的過程中,尚存諸多問題.筆者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與對比研究法相結合,針對當下醫(yī)療體育課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的一些思路,以供學者與教學工作者參考.
高校;殘弱群體;體育課程;改革
學生享受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不但是智力方面的,而且是來自身心各個方面.對于高校來說,殘弱學生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對健康的理解要比正常學生更加深刻,更加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從每年的高校招收殘弱學生的大體情況來看,傷殘學生占入??側藬档?%,體弱學生占14%,二者相累加起來,占到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高等教育對這近于五分之一群體的身體健康的的關注是責無旁貸的.雖然,隨著高考的改革、社會助殘意識的增強和殘疾人保護法的實施,殘弱學生的高等教育被政府機關、高校以及社會所關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對殘弱群體的重視程度還遠需要加強與提升.
高校殘弱群體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已不再是新的話題.對于高校殘弱群體,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社會層次給予其不同的界定,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總體上來說,無非是從身心兩個方面入手,分為身體上的弱勢與心理上的弱勢.當然,無論是身體上的弱勢,還是心理上的弱勢,都存在顯性與隱性的劃分.顯性是指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或者可測量的,諸如四肢殘障、軀干姿勢錯位、心肺機能相對較差等等.而隱性則難以給予定量的檢測與評價,只能給予主觀定性評價,諸如心理性弱勢、害怕、恐懼等.也有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整合其殘弱群體的劃分,分為身理弱勢、心理弱勢和經濟弱勢三部分.
病殘給學生帶來的身體傷害.由于身體傷殘或者功能性的障礙,導致運動減少或者完全停止運動,運動系統(tǒng)的功能出現退化或者萎縮,與運動系統(tǒng)相關的系統(tǒng)也逐漸的退化,從而使得運動能力大幅度的下降,較長時間的不能充分刺激或者一段時間不能有效的刺激運動以及相關系統(tǒng),內臟系統(tǒng)也隨著衰竭,進而限制了病殘學生的活動能力,這種情況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得殘弱學生的體質越來越差.病殘學生所帶來的不但是身體上的傷害,而且是心理上的.由于病殘學生身體的原因,在社會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常感到消沉和自卑,甚至對生活失去勇氣,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抑郁和恐慌等癥狀.
體育課其增強體質、增進學生健康,促進文化生活與學習的存在的重要意義,對于大多數早已熟知或耳熟能詳之.而對于醫(yī)療體育課的重要價值是在體育課原有的價值體系上的重新構建.由于殘弱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正常群體有著較大的差異.從心理上來講,殘弱群體由于自身健康的問題,對健康的渴望更強于正常人,而其長期的較少的參與體育運動或不參與體育運動,使其對運動產生恐懼狀態(tài).加之,其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于參與部分運動,從而影響其到戶外運動,也對其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醫(yī)療體育課的開設,其功用是調動其運動的興趣,促進和康復其殘弱機體的功能;不但是使其身體上得到鍛煉,而且也是使心理獲得參與運動的“源動力”,能使學生在參加完體育課,能夠進行自我的鍛煉,那么體育課達到了其根本的目的.
從總體上來說,醫(yī)療體育課從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三個方面對殘弱學生進行影響,通過學生的運動參與,使學生生理、生化機制得到改善,從而使器官機能趨于健康.通過醫(yī)療體育課的心理輔導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良好互動,促進學生的心理康復,克服自卑,樹立信心,走出封閉,融入社會并適應社會.只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才是健康的完整定位,對殘弱學生來說,醫(yī)療體育課在某種程度上,是最優(yōu)化的組合.
提到醫(yī)療體育課的歷史,人們似乎不愿意去提起它.因為它源于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殘酷的,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傷員.20世紀初,一戰(zhàn)爆發(fā),傷殘士兵極劇增加,有人提出用體育手段參與治療,從此誕生了一門新的醫(yī)學,但當時未引起各國的重視.直到二戰(zhàn)期間,歐洲有人提出將運動性療法與傳統(tǒng)療法相結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此被各國所重視,戰(zhàn)爭結束后,體育療法從軍事轉向民間,服務于社會.后來引入學校中進行體育課的教學.其教學對象是殘弱群體,大體上包括弱和殘疾兩個群體.眾所周知,醫(yī)療體育課在我國是沒有的,屬于“泊來品”.當然,從本質上來講,與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課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著較大的差別.其課程內容以防病健身為主,防病醫(yī)護優(yōu)先的原則.注重對參與運動群體的機能維護和調節(jié)其心理為前提,恢復其機體與心理的正常水平后,進而實現其身心機能的進一步提高.
對殘弱學生高等教育的重視,在國外較早,發(fā)展也較快,尤其是美國、前蘇聯、德國、加拿大、英等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日內瓦曾召開專門的教育會議,針對高校殘弱學生的教育問題進行討論.1975年,美國發(fā)表了殘疾人宣言,進一步保證了殘疾人的權利,漸進90年代后期,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殘弱學生高等教育已日漸成熟.而在我國90年代才剛剛起步,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高等院校中殘弱學生較少,從87年到97年間,招收殘弱學生的總數僅為460人,對這小部分群體幾乎處于邊緣的地位,通常采用體育免修的方式來處理.而歐美和日本先后開設醫(yī)療體育課針對殘弱群體,其受眾群體有不同層次,由中小學到高校基本都進行醫(yī)療體育課的開設.通過對比發(fā)現,我國無論是認識程度和重視方面,與發(fā)達國家甚至發(fā)展中國家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高校中醫(yī)療體育課開展,大多數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進行與展開.無論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手段等等.在授課的實踐中發(fā)現,能夠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然而,其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不高,被動性較大,課下難以進行自我的學習.現行的大多數高校醫(yī)療體育授課內容主要以主動性與被動性練習為主,結合部分理論知識的講解.然而,反思教學內容,我們發(fā)現其弊端存在較多,重肌肉而忽視學生的感覺,重視學生整體的狀況,而不能重視個性化的需求,重視局部的效果的疊加,而忽視整體的鍛煉,重視強度而忽視心理需求的滿足,尤其是部分西方化的體育手段是否適合于學生心理的需要,也是需要進行考慮.
多樣與多元結合.醫(yī)療體育課其授課的對象個體差異性較大,區(qū)別對待是必然的選擇.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不能搞整齊劃一,應加強個體體能與心理的適度影響.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要采用多樣化,三五為一組,采取一種方式.諸如:對于下肢有殘障的學生,可以采取站與坐式相結合.而對于上肢有與殘障的學生,則可以多以站姿授課為主,但盡量減少上肢為主的運動,以上肢為輔,在增強身體整體的機能的同時,而增加殘弱局部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授課內容,太極拳、游泳、氣功、健身體操、器械體操、呼吸運動等等作為授課內容,重點在于使學生對授課內容有所接觸.而后,使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一兩種進行學習,強化技能學習的重點.
娛樂與健康共存.殘弱學生心理相對正常群體來說,常處于弱勢.體育課的主要目的是促其注意力轉移,排解其不良情緒.通過運動的樂趣,獲得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對社會活動的參與,通過在體育課程的參與,增加了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增加了社會活動的參與,從而,調動其運動的積極性.因此,娛樂與健康是醫(yī)療體育課的兩個主題元素,相對于技能的獲得相比,娛樂與健康所占比例更大.通過體育保健課的正確指導,運動的參與,在運動中克服身體上,心理上的困難,使他們感受到個人在社會的價值和地位,娛樂身心的同時,獲得滿足感和自豪感.
相對于原有教學體系來說,在課上抽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介紹一下人體形態(tài)學結構方面的知識,諸如構成人體的骨骼、肌肉、關節(jié)位置、起止點、以及生理功能和作用,使學生對自己有進一步的了解,為運動處方的編制奠定解剖學方面的知識.同時,介紹一下醫(yī)務保健和監(jiān)督的常用知識和方法.在授課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的實例講述心理學方面知識,引導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在學生參與課程的過程中,重點之一是讓學生了解醫(yī)務監(jiān)督的重要性,學會自我監(jiān)測,只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監(jiān)測,才能使體育鍛煉實現有效、合理、適量.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不是過量或者不足不能有較好的完成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師應適當的介紹幾種簡單的監(jiān)測身體狀況、運動強度的方法.如通過心率測定,呼吸頻率的測定,強調方法簡單易學、很強的可操作性.
課內外鍛煉相結合,對于大多數殘弱群體來說,體育課對其身體的影響是遠達不到其身心健康的要求的.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注意自然因素鍛煉的結合,包括日光浴、空氣浴、和水浴等.學會輔助綜合性訓練手段:如體操訓練、截肢殘端訓練、輪椅訓練.加強肺部呼吸訓練、胸部呼吸、腹部呼吸、混合呼吸等等.使學生在平時現實生活中,可以采用基本活動功能訓練:包括各個關節(jié)活動、變換體位、平衡移動等.注重日常生活訓練、包括吃飯、脫衣、穿衣、清潔整理、上廁所等動作訓練.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提倡進行作業(yè)訓練,又叫作業(yè)療法,包括手工業(yè)的繪畫、編制、制陶、鑲嵌、園藝等,以輔助學生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復.
對于殘弱學生來說,通過醫(yī)療體育課的學習,能夠掌握一定的運動知識與醫(yī)療保健知識是最為關鍵的.其中,會編制運動處方,是實現教學任務的一個基本保證.在運動處方是類似于醫(yī)生給病人開出的處方單一樣的一個周期性的運動計劃.根據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如性別、年齡、體形、體力、健康程度、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病史、以及喜好的運動和參與目的.來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運動時間,調整營養(yǎng)、水份、睡眼、選擇指導者、伙伴、以及設施、控制運動的頻度、和準備整理活動.同時,對于授課教師來說,在授課過程中一些問題應給予重視,由于授課的對象是特殊的群體,在講課過程中的,力求使學生學會幾項自我鍛煉的方法,在生活中進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時,注意語言、以及授課態(tài)度以免傷害殘弱學生的心理.
〔1〕李洋,盛洪濤,孫國輝.思辯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基于和諧視角[J].2011(12).
〔2〕李健兵.針對“弱病殘”高職學生的體育教學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1).
〔3〕周二三,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的理論構建[J].體育學刊,2008(7).
G807
A
1673-260X(2012)06-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