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樺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31)
少數(shù)民族儀式教育的發(fā)生
鄧樺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31)
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了人類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通過各種途徑保持和傳承其文化和文化中的理念,并按照其文化中形成的某種價值體系來規(guī)范下一代人的行為、思想、價值觀等.千百年來,少數(shù)民族的各種文化儀式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載體,有效傳遞著各民族的文化,實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溝通和傳承.
教育;教育發(fā)生;少數(shù)民族
發(fā)生是一種生成狀態(tài),既包括了事物的生成也包括了活動的生成.而生成,我們也可將其理解為開端,是一種存在與不存在的起點.“教育發(fā)生”指的是個體的心理與所生活世界的社會歷史的一種統(tǒng)一狀態(tài).自有人類以來,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儀式就一直在為人類傳遞著文明,這種有著教育特征的社會活動是如何進行的,又是從何時開始的?
人類是意識的所有者,同時又是意識的施動者.也正因為如此,當人類無法抵抗自然力量之時,就會本能的將一切生物都視為和自己類似,并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種品格轉移到每種物體之上,把人類身邊的一切自然物,其中包括了無生命的自然物與人造物,都賦予了生命與靈性,如此一來,也就創(chuàng)造了我們熟悉的山神、水神、火神等神靈.此時,對象世界的普遍本質以基本泛化為屬人的力量、智慧、意志和情感.為了獲得平安,求得幸福,人們通過對這個萬物有靈的世界進行頂禮膜拜來滿足最初的精神需求,并用特定的儀式一代一代將這種行為傳遞下去.
在人類萬物有靈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巫術、儀式、圖騰崇拜、器物崇拜或者是禁忌行為,是人類精神需求的邏輯化階段,也是人類教育最初發(fā)生的邏輯前提,這個時期的儀式行為具有更加明確的操作性與指向性,在語言和行為上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比如儀式前、儀式中、儀式后用哪種語言、穿哪種衣服、用哪些語言都有著詳細的規(guī)定.在圖騰崇拜中,圖騰是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中根據(jù)需要而選擇出來的一種虛幻主體,它寄托著人類美好的期望;而禁忌行為則以一系列的規(guī)范告之人們在處人處事中“合法”、“合理”的界限范疇,這是人類最初的行為規(guī)范;由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各式各樣的儀式實際上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多重價值規(guī)范,為了個體的健康成長,它不斷發(fā)揮著保護和規(guī)范的作用,這不是個體選擇的結果,而是由群體在多年來的生產生活經驗中選擇并構建的一種精神環(huán)境.
對這種精神環(huán)境的渴求成為了人類教育發(fā)生的最初前提.雖然,動物也存在著這種類似于人類教育的“教育形式”,這種行為隱含著一定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動機,為動物進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從其對下一代的養(yǎng)育與保護方式來看,這種所謂的教育形式只局限在一種單純的生物性因素,并不具備人類教育中的社會性因素,以人類“自我意識”為代表的社會環(huán)境,才是教育的現(xiàn)實因素,才是教育成為可能的前提.
由于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非常復雜,因而在人類的整個一生中都將扮演著很多不同的角色.或者說當人類一出生時,角色就已經為其設置好了,無論處于哪一種環(huán)境之中,角色都會將特定的行為、義務和特權賦予人類本身.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初的,也是最自然的關系是男女關系,性別角色是人的最基本角色之一.在人類的社會化過程中,還有眾多角色被扮演,比如長幼角色、師生角色等,角色之多我們無法一一將其進行區(qū)分,但無論是哪一種角色,只要是處于人格初形過程中,就不具備任何利益傾向.在人類產生之初,每一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都認為其成員都來源于其所崇拜的圖騰,圖騰是該部落集團的保護者和生命象征,只要有圖騰的存在,部落中的子民的生命就能得到守護,生活衣食就能得到保障.圖騰等一系列崇拜物有著強大的力量與不朽的生命力,人類作為一種簡單的生命存在形式工,只是圖騰生命的某個階段.作為圖騰的子孫,人類是圖騰在現(xiàn)世的精神化身,人類的肉體繼承也傳承著圖滕賦予人類的各種品德、智慧與精神.有些部落甚至把女性繁衍后代的能力歸屬于是來自圖騰的,因此,從女性肉體中誕生出的嬰兒并不能算是該部落的成員,只有得到圖騰賜福和允許,他才具備隸屬于該部落所必備的各種品質與德行,從而他才能成為氏族部落真正的一員,享受一切權利與義務.事實上,在少數(shù)民族部落中,圖騰賜福儀式就是一種在個體成熟前實施的特殊教育,通常由族群中年紀較長且地位較高的人來完成,他們會根據(jù)歷代施禮者所傳授的各種法式,并根據(jù)部族的嚴格規(guī)定向未成熟的一代傳授他必須掌握的各種生活技能、培養(yǎng)必要的道德品質并形成一定的價值觀,最后,再通過與社會群體的接觸經歷各種考驗才能獲得身份和權利的認可.
原初民的生活是由一系列儀式組成的,幾乎所有的重要活動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人們?yōu)榱四軌蚋玫倪m應自然,并能讓自然為其生活提供方便,同時在發(fā)生自然災害時可以有效的進行抵抗,由此,他們的社會生活秩序就直接體現(xiàn)于一系列的儀式之中,可以說原初民的信仰、儀式與部族生活在那個時候已經基本融為了一體.祭祀或其他類似儀式對原初民的社會生活非常重要,它把狩獵部族或原始游牧的一種非理性的野蠻生活方式轉變成為某種形式,并將其視為是規(guī)范原始人的思想并規(guī)范其行為、使之社會化的一種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這樣一來,巫術祭祀儀式的規(guī)則就是部族的社會行為道德規(guī)范,原初民的社會生活在原始巫術、祭祀儀式的規(guī)范化下,逐漸形成了部族和社會.
任何一種自然體系必須能過階段性、周期性的更新其有效性與持久性才能得以保持,而這一更新過程必須由部落中地位最高,且具有一般人沒有的“神秘力量”的長者來完成,其主要形式就是儀式,這種儀式通常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施禮者(地位較高的“長者)、受禮者(未成熟者)、儀式影響(參與儀式的其他人和一切儀式所需的物品,包括精神和物質層面).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矛盾運行的過程自然而然的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教育過程.
比如,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中,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意味著要舉行一次生命儀式活動,剛出生的兒童沒有任何的身份地位,是一種沒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存在,所以必須通過某種儀式活動,使兒童了解和認識整個族群的文化與歷史,掌握各種生存、生活的技巧,養(yǎng)成必要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征,并學會如何履行他們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他所要遵守的規(guī)則.在儀式過程中,施禮者會敘述大量的關于本民族的神話傳說并配有各種咒語,而這些也是兒童需要牢記的,因為,每一個經受過生命儀式的兒童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施禮者,因此,這些神話史詩和驅趕惡魔、召神賜福的咒語必須掌握.在這段時間內,兒童必須在長者的指導下學習部落族史、宗教、道德、勞動技術等知識,并在實際中得以運用,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所要做的是,盡力去學習“哪些事情能做和哪些事情不能做”,對這些事情的了解將會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打下生理與心理的基礎.當儀式結束之后,這個未成熟的個體將被賦予這個部落的基本社會屬性,真正能夠做到想其所想,做其所做,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成為了一個具有某種特定歷史身份的人.如果說這就一種教育的開始,那么,這一結果就是“育”的體現(xiàn).人類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育”的性質不同,只有人類能夠通過某種“育”的行為之后,才能成為人,成為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和身份的人.當然,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了有了“育”,未成熟的個體才會走向成熟,才能真正從一個自然個體轉化為社會個體,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并順利完成個體社會化.
成年禮的精神定向是居于神靈信念的一種“長者中心主義”,因此,生命儀式中的施禮者,通常是一些擁有了地位和經驗的“長者”,盡管他們的實際年齡可能并不大,但是他代表著群體的所有利益和追求.作為承載著部落群體精神的“長者”,是一個矛盾的精神主體,一方面,他的精神生活來自于對各種神靈的崇拜,受信仰控制;另一方面,“長者”們的物質生活卻源于他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他和普通人一樣有著人類生存必須的一切條件,因而這種生活并不需要依靠信仰,或者說,信仰在他的物質生活中并不唯一的,作為一個矛盾體,他生活的一切不能超越信仰,其所思與所做都要被規(guī)限,對于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痛苦的過程.然后信仰的力量讓他得到了社會群體的認可,受到他人的尊敬與敬仰,這些,讓他的心靈在無形中又獲得了一些補償.如此一來,在這個矛盾無限循環(huán)的過程中,“長者”們別無選擇的必須按照既有的“文化現(xiàn)象”所內聚的標準和規(guī)范來管理和約束新成員.
在受禮者還未接受儀式之時,就已經可以通過自身的觀察本能的知道自己將成為一種未被考驗的生命個體,并在生命儀式過程中,通過其周圍的生命保護者、生活組織者對其進行檢視,所以對于這些人,他必須無條件的屈從、依賴和敬畏.其內心深處充滿了好奇、渴望和沖動,包含著生理成熟的自發(fā)性和精神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性.他與施禮者一樣,周旋于個體與社會的渴求之中,也是矛盾的精神主體.在受禮者的內心深處,不自覺的想去追求,渴望成為信仰中的一員.但是在其生活的空間中,并未有過類似神靈的接觸或者類似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體驗,所以,對于受禮者而言,他不可能對這些他從未感覺到的事物有任何的感覺,更不可能對它們產生強烈的依附感,自然也不可能對其產生共鳴.由此可見,在儀式中的受禮者,只是一個異己的對象,一個待塑的客體;整個儀式過程是新生命的成長過程;是他走向自己的合法性角色的開始;是群體精神沖突及其加劇的歷史.經歷過儀式之后,受禮者完成了自己的初級社會化,雖然有很多方面,他一開始還無法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越來越多的社會體驗,他會懂得,他的生命歷程將會是一段充滿掙扎和磨難卻又有著無限自由與尊嚴的時光.
這種發(fā)生在施禮者與受禮者之間的精神矛盾與沖突,所體現(xiàn)的正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矛盾,事實上人類的生活就是在無限的矛盾中進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自身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使下一代的發(fā)展符合上一代人所需要的精神方向,之后,在人類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未成年者通過特殊活動而達到合法化的程式——儀式,這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和持久性的儀式活動.雖然帶有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神幻色彩,卻有著系統(tǒng)的指導思想、完善的實施過程和一定的工具手段,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就是一種專屬于人的教育活動,是人的教育意向的程序化實施,只不過這種教育活動是通過儀式的形式展現(xiàn).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少數(shù)民族的各種文化儀式是一種有生命的教育活動,它運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培養(yǎng)過程,有效的實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個體身份的認同,盡管它無法在現(xiàn)代學校中得以運用,但是其“養(yǎng)”人,“育”人的理念值得我們借鑒.
〔1〕董標.教育發(fā)生過程的基本特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2〕A.H.別爾什茨.原始社會[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58.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73,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76.
〔5〕南京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2.
G 41
A
1673-260X(2012)05-0183-02
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GY11018)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