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編輯部,重慶 400065)
網絡時代高校學報編輯任務的變革
劉 勇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編輯部,重慶 400065)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生活在各個層面上發(fā)生了變革,作為高校學報編輯,要順應時代的變化。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并運用網絡時代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技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達到刊物,編者,作者和讀者的統(tǒng)一,樹立具有個性和共性的編輯風格,辦出特色鮮明的學術期刊,讓高校學報的價值在信息時代,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下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網絡時代;學報編輯;編輯工作;網絡信息技術;編輯風格;編輯任務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伴隨著20世紀末的新技術革命浪潮,迎來了一個基于互聯(lián)網的網絡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已日益社會化,并不斷向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滲透[1]。網絡信息技術無孔不入,影響無處不在,使得變革廣泛地發(fā)生在各個層次。網絡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作為知識積累,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沿陣地,各類高校已成為網絡信息技術的直接受益者,作為生產和傳播信息的學術期刊無疑也受到空前的影響。受此影響,網絡期刊也正在成長發(fā)展。而作為公布新的科技成就,傳播科技信息,交流思想的高校學報[1],與網絡信息技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在這個網絡時代,高校學報正在經歷著大的變革與改進,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時期。面臨著不斷涌進的新挑戰(zhàn),面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作為高校學報的編輯,如果不能融入信息社會,不能提高自己,就很難在這個新的時代把握正確的辦刊方向,提高刊物質量,直接影響的后果就是導致其相連的高校學報在經濟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出局,乃至淘汰。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不能仍以舊知識,舊眼光。舊的工作方式從事編輯工作,而須更新自己,不斷提高,勇敢迎接網絡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挑戰(zhàn),開拓新的思路和市場,使高校學報更加綻放它的光環(huán)。
高校學報是由高等院校主辦,以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的學術研究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2]。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科研的發(fā)展和交流。同時,它是一個高等院校對外展示自身實力的窗口,也是對外交流的一個平臺,受傳統(tǒng)思維計劃經濟的影響,高校學報還存在著封閉辦刊等弊端。在選稿,組稿上仍囿于對本校重點服務,編輯只是被動地接受稿源,只為作者服務而漠視讀者的需求。在編輯的辦事方式,辦刊思路上,還像過去辦傳統(tǒng)紙介期刊一樣。在信息技術時代,市場經濟活躍的今天,高校學報編輯的思維要更新,要跟上時代的變化,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辦刊原則和理念。編輯要起主導作用,使學報由單一地組織學術論文,轉變?yōu)橐宰x者需求為準則的學術傳播[3]。編輯不再單純地為作者服務,而要向社會負責,根據(jù)讀者需求,作好策劃,選擇來稿;二是不能局限本校的服務,而要進行開放式辦刊。在立足于展示本??蒲屑敖虒W成果的基礎上,高校學報應向全社會開放,廣泛地吸納與學報專業(yè)特色相關的優(yōu)質稿件,暢通信息及時捕捉國內外的最新科研動態(tài),介紹最新的科研成果。這樣,要求編輯人員必須主動出擊,要有敏銳的眼光,作好策劃,組稿,選稿等工作;三是編輯人員要樹立明確的市場意識,改變只管編輯,不管賣,吃皇糧的舊觀念;四是發(fā)展網絡出版,改變過去只是紙介的單一模式。網絡出版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相對于傳統(tǒng)出版,打破了時空局限,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廣,內容豐富,運營成本低廉,學術研討互動,個性化的貼身服務等特性,無疑,其發(fā)展前景不可估量。在出版市場上已占據(jù)了主動,因此,高校學報編輯工作也必須順應潮流,主動地迎接網絡出版,并應用之。正如文獻[4]中所指出,紙上,網上并發(fā)展,是21世紀期刊發(fā)展可以預期的,必須付諸努力的期刊發(fā)展前景。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的崛起,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及高校職能的延伸,高校學報的內涵及功能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具備了更多的大眾傳播的特性[5]。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當今世界信息化的速度,也使人們的精神需求迅速增長,對信息的內容,價值要求越來越高[1]。作為高校學報的編輯,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將會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因此,高校學報編輯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實用,實效的網絡信息技術并將之運用到實際的編輯工作中。在高校學報工作中,不能僅限于傳統(tǒng)的紙介期刊,而編輯任務也不僅限于計算機的文字處理,還需要懂得如何從浩瀚的網絡世界中獲取信息,篩選信息,同時,還須向網絡世界傳播信息,讓高校學報所承載的新理論,新觀點,科技信息,學術成果發(fā)揮其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編輯人員應該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新技術,掌握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具有開拓與創(chuàng)新精神。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提高編輯工作效率,真正實現(xiàn)包括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編輯加工,出版發(fā)行,讀者反饋,內部管理等整個流程網絡化。從而加強高校學報編輯出版的時效性和社會影響力,改變傳統(tǒng)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學報的編輯工作同其他期刊一樣,是收集作者的稿件,出版,發(fā)行給讀者。一本高質量的學報離不開好的文章,好的編排,好的裝幀設計,編輯人員通過自己的工作,辦出適合時代要求,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高校學報,使學報在社會上展現(xiàn)良好的形象,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信任,以獲取最好的社會效益。編輯人員在肩負重大的責任之外,也起著一種聯(lián)系作者與讀者(反饋)的橋梁。在作者,評審,編輯與讀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對高校學報的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由于計算機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編輯可以利用網絡發(fā)布組稿信息,要求作者按出版要求從網上投稿。同時,編輯可利用計算機對各種形式的投稿進行網上登記,網上送審,網上修改,網上編輯,網上反饋。這樣,不僅擴大了稿源,使編輯的選擇余地加大,為提高學報學術質量創(chuàng)造了好條件;又縮短了與評審專家,編者,作者,讀者的距離,避免了以往投稿方式的聯(lián)系不便,信息反饋速度慢等弊病。作為編輯要有較強的信息采集能力,有針對性地廣泛收集有關的研究信息,對稿件內容的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作出正確的評價,使刊出的稿件具有學術價值,創(chuàng)新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避免刊登重復的低層次的論文[6]。在對稿件的編輯過程中,編輯應時刻通過有效的通信方式同作者聯(lián)系,使自己不是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出現(xiàn),而是以一個“共同作者”的身份投入到稿件的編輯中。針對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同作者或審稿人積極探討,相互切磋,以確保稿件的質量并發(fā)揮其影響力,從而保證學報的高質量和市場的影響力。
如何保證學報的高質量,除編輯要時時掌握國際國內的學術動態(tài),及時了解學科發(fā)展動向和取得的新成果,對某些學術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研究熱點有清晰的了解外,也需同審稿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高校學報的編輯委員會本身就是由校內各專業(yè),學科的專家,并聘請校外專家學者等組成的,他們都具有審稿人的身份和資格。除此之外,校內外的學科,學術帶頭人不僅僅掌握和熟悉學科前沿研究方向,也是理想的審稿人。學報編輯應同他們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渠道,建立一個審稿人的數(shù)據(jù)庫,熟知他們的專業(yè)所長,跟蹤他們的研究進展以吸引高質量的稿件和選擇最佳審稿人,并虛心向他們學習,使編輯自己在所涉及的領域中有所見解和專長。在網絡信息時代做一個知識廣博而又有所精通的學者型編輯。最后,怎樣才能體現(xiàn)學報的影響力呢?在市經濟條件下,一個刊物要想生存,首先必須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讀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閱讀,自身特色鮮明的刊物脫穎而出,發(fā)行量穩(wěn)步上升;反之,那些不研究讀者需求,缺乏自身持色的刊物,發(fā)行量逐年萎縮,繼而慢慢地從市場上消失了[7]。一個刊物要想生存和發(fā)展,必須以自己獨特內涵贏得讀者的青睞。高校學報的讀者群體是由許許多多的個體組成,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些共性。因此,作為高校學報的編輯,需要了解讀者的組成及需求??赏ㄟ^問卷調查,信息反饋,文獻檢索系統(tǒng)等方式,了解學報或某些稿件的認知度和受歡迎程度,建立讀者和作者雙向溝通的交流。并通過讀者和市場的信息反饋給學報予以正確的定位,作好學報編輯的策劃工作,不斷推出適合時代需要的,體現(xiàn)鮮明個性特色的高校學報欄目和稿件,使學報在社會上展現(xiàn)良好的形象,贏得廣大讀者的信任,以獲取最佳的社會效益[2]。上述可見,為辦出具有影響力的高校學報,在作者,審稿和讀者之間,編輯必須建立好一種良好的關系,形成不是編輯個人而是大家一起辦刊的互動關系。
高校學報的定位主要是與其依托高校主要的專業(yè),學科相關的。在定位找準以后,鮮明的特色就成為學報是否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是否成功的關鍵。一本刊物的特色可以說是該刊編輯群體風格的體現(xiàn),而編輯群體風格又是編輯個體風格的綜合表現(xiàn)[7]。編輯風格在辦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輯風格的形成主要靠編輯主體的實踐活動,編輯主體的理論修養(yǎng),心理品質,知識結構,思維習慣,業(yè)務水平和能力等都應是富有個性色彩的。因此,他在觀察社會,收集信息,捕捉選題,判斷稿件質量等方面也會有著獨特的觀念和方式,這便是風格[7]。對期刊編輯來說,編輯的風格具體表現(xiàn)在選稿方面。因此,作為一個高校學報編輯,必須對本高校的主要專業(yè),學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需要編輯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水平,善于學習,加強同作者,評審專家的溝通及互動。同時,也要將自己作為一個讀者去體驗讀者的需求,例如,對某些理論性,高專業(yè)性極強的稿,在選稿出版時,應與作者溝通,能否深入淺出地闡述其理論,除了讓本領域的學者能充分地理解外,也能讓其相關的,有興趣的其他讀者了解。要形成編輯風格,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編輯必須要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實踐中摸索,從而形成獨特而鮮明的風格,達到刊物,編者,作者和讀者真正的統(tǒng)一。在風格形成的過程中,處理好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一旦編輯個體風格形成,就集中地體現(xiàn)在刊物的風格上。其辦刊宗旨將得以充分貫徹,學報的特色就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從而,使高校學報的價值在市場經濟中得以體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絡時代,互聯(lián)網的特殊優(yōu)勢就在于把學術期刊各項活動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并且,使得在某項活動中產生的實時信息能夠在編輯內部與外部的渠道和讀者得到廣泛的共享。通過采用公共的,開放的通信協(xié)議互聯(lián)網技術提供了標準的結構,提供了獲取發(fā)布信息以及多向溝通的瀏覽界面和渠道[8],相互間聯(lián)系更加方便,快捷,網絡傳播的實時性,實效性,互動性,信息量最大化和易于檢索等特點,將使得具有鮮明特色的學報價值得到更充分地展現(xiàn)。
人類已經進入電子,信息和網絡時代,編輯出版流程和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革新了學報工作流程,增加了學報信息占有量,為高校學報超前于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它也使學報的出版方式多元化,由單一的紙介印刷發(fā)行發(fā)展為電子出版,網絡傳播等多種形式。作為高校學報編輯,也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轉變工作職能,工作作風,勇敢接受挑戰(zhàn),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努力學習并運用現(xiàn)代高技術,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形成獨特的辦刊風格,實現(xiàn)校與校,校與社會之間的資源共享,真正體現(xiàn)高校學報的學術價值,增加學術交流機會,盡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高校學報這塊傳播科學前沿最新信息,反映科研最新動態(tài),體現(xiàn)學術領域最高水平的園地成為學術期刊中最亮的一朵奇葩,使網絡時代下高校學報的發(fā)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1]張雪梅.網絡信息技術對高校學報發(fā)展的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20-123.
[2]課題組.高校學報編輯策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06-109.
[3]齊棟.談高校學報發(fā)展中的三個轉變[J].編輯學刊,1999(6):29-31.
[4]張伯海.斯刊如何迎接數(shù)字出版時代[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5(8):69-71.
[5]王學青.高校學報的信息傳播路徑與改革發(fā)展[J].編輯之友,2007(3):64 -66.
[6]李弘.編輯工作和網絡信息的采集[J].科技與出版,2000(5):38-39.
[7]李京明.期刊定位與編輯風格的辯證關系[J].邵陽師范大學高等??茖W校學報,1999(4):85-86.
[8]宋冬英.網絡時代學術期刊的價值鏈重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216-218.
(責任編輯 張佑法)
C23
A
1007-7111(2012)06-0076-03
2012-05-02
劉勇(1966—),女,碩士,副編審,重慶市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編輯學和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