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艷
(蘇州大學 教育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比較研究評述
石 艷
(蘇州大學 教育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始于1985年,發(fā)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起步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評估工作開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不足。本研究通過對美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研究,分析中國與其存在差異的原因、存在的不足,從而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高等教育;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各種評估活動蓬勃發(fā)展。高等教育評估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已成為政府對高等教育進行宏觀管理、社會對高等教育進行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評估是根據(jù)一定的目標和標準,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高等學校的教育活動、管理工作、人員和教學設施等按照制定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和測量,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價值判斷[1]。
由于中美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等不同,高等教育制度也不盡相同。下面主要從評估制度的主體、指標體系和法制建設等方面對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進行比較分析。
中美兩國由于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等存在差異,高等教育評估主體也必然存在差異。
1.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主體
第一,政府和教育部。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是以政府和教育部門作為主要的評估主體,帶有明顯行政色彩的評估。我國主要是政府辦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是教育部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質的評估,評估工作由教育部下屬單位評估中心統(tǒng)一部署,各學校按照國家計劃安排的時間做好準備和接受評估。
第二,高等學校。我國高等院校在評估工作中處于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作為被評者,在被評時學校隱藏了一些真實的、對本校評估結果不利的信息,這種行為導致評估結果的失真,失去了評估的意義。另一方面,高校又需要進行自我評估,作為評估主體時,又需要充分檢討和認識自身的不足,以便于改進學校工作。所以,學校具有的雙重身份和扮演了矛盾的角色,使得有些評估失去了有效性。
2.美國高等教育評估主體
第一,民間評估組織。美國依靠社會力量來行使評估職能,許多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受到政府支持與資助而又是相對獨立的法人組織,由高等院校和專業(yè)協(xié)會自發(fā)形成,評估活動由評估機構接受委托或根據(jù)社會需求獨立的實施,嚴格依據(jù)評估標準和評估程序進行評估,以激勵和幫助高等學校提高質量,成為協(xié)調大學與國家、受教育者和投資者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
第二,高等學校。在美國,學校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高校作為評估的主體,通過自我評估可為學校的管理者診斷學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進行校際比較提供參考信息,有益于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
中美兩國的高等教育評估都是本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需要,其評估指標體系都伴隨著本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和評估實踐發(fā)展的要求而不斷改進和完善。
1.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
從2003年至2007年,教育部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規(guī)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對全國592所高校進行了評估。到2008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針對高職高專的評估指標體系[3]。但是,就我國整個評估實踐來看,評估指標體系相比發(fā)達國家成熟的評估指標體系還是比較單一,分類評估、分類指導并沒有深入下去。
2.美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
美國高等教育評估,主要是鑒定性的,分為院校鑒定和專業(yè)鑒定。美國高等教育鑒定委員會作為全美高教評估的元評估機構,它只規(guī)定了鑒定機構制定評估指標的原則,具體的評估指標體系是由鑒定機構與專家組根據(jù)國家的教育政策法規(guī)和相關學校的具體情況相互討論協(xié)商、達成一致而制定的。評估方式的靈活使得評估指標具有多樣化等特點。各院校也自覺地要求進行鑒定,以此為本校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建議[4-5]。
畢業(yè)生質量評估是美國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評估模式主要有全國學生學習參與程度調查(NSSE)和畢業(yè)生調查(Alumni Survey)。二者的評估有些基本的共同點:從評估的內容看,考核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及高校為學生提供的教育服務的程度;從評估的對象看,受高等教育學生對高校教育服務的期望與實際體驗到的教育服務的比較,考核高等教育的質量;從評估的作用看,都是通過調查結果剖析高等教育活動,提煉高校的課程、教育和服務需要完善的方面,并就此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畢業(yè)生就業(yè)能力。
法制化是世界高等教育評估的共同特點,健全的法制是有效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保證,也是高等教育評估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法制建設
我國于1985年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教育體制發(fā)展總體方向的確立,并引入了高等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思想。2002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評估工作的開展有了進一步的法律保障[6]。2004年教育部下發(fā)了《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并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進行修訂和調整,至此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的機制和內容。
2.美國的高等教育評估的法制建設
美國高教評估法制化與聯(lián)邦政府加強對高等教育控制的改革趨勢是一致的。1992年美國《高等教育法》修正案提出了有關教育評估的兩項改革:一是實施“中學后教育審查方案”。該法案提出了15項檢查標準,由聯(lián)邦政府提供給各州一定數(shù)量的資金,由各州對那些被教育主管官員認為在聯(lián)邦助學金方案上有問題的學校進行檢查。二是實施鑒定制度。以鑒定結果作為衡量高校能否取得聯(lián)邦助學金的條件[7]。
通過對中美兩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比較可以看出,美國發(fā)達的高等教育體系,有著比較完善的評估制度。而我國高等教育評估起步較晚,評估制度發(fā)展很不成熟,評估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1.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行政干預偏重
美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是一種非政府性活動,依靠社會力量來行使評估職能,評估主體以民間評估機構和各高校為主。聯(lián)邦政府在評估活動中主要是發(fā)揮對評估機構的評估和認可的作用。而我國的各級政府在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占主體地位,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門是評估主體,學校是被評估和監(jiān)督的對象;教育界和用人部門是高等學校辦學水平進行評估時依靠的社會力量,處于從屬地位;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參加教育評估只是一種補充[8]。評估中明顯的政府行為特征和模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
2.評估指標體系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
美國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統(tǒng)一的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它的評估指標因評估機構不同而不同,針對各高校具體情況具體制定評估指標。而我國現(xiàn)行評估指標體系的制定與實施都是由政府行政部門組織進行,評估的標準統(tǒng)一,忽視了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特點[9]。從我國2003年到2007年第一輪評估的結果來看,評估指標執(zhí)行的結果優(yōu)秀率過高,這與實際差距太大。另外,評估結果與高校所獲得財政撥款、招生就業(yè)、社會聲譽等掛鉤,導致部分高校更多的是將評估形式化,評估指標執(zhí)行后的結果效益較差。且我國缺乏明確的測量畢業(yè)生就業(yè)的評估指標,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應該作為評估內容的一部分。
3.評估法制建設不健全
美國高等教育法令法規(guī)中很多都涉及教育評估的內容,且建立了評估制度的法規(guī),要求聯(lián)邦政府編制了測量學生成績的工具,明確了綜合的學生畢業(yè)和完成學業(yè)的指標體系。而我國在高等教育評估領域,評估是一種政府行為,評估制度缺乏法制化。在評估的實施過程中,沒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各評估主體的職責、評估檢查的內容、標準和程序,致使實施中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使評估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嚴重影響了評估結果的有效性。評估機構沒有實現(xiàn)專業(yè)化,沒有專門的財政預算,沒有賦予評估機構明確的職責和義務,對評估的程序沒有跟蹤制度,缺乏必要的定期或隨機回訪制度[10]。
美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發(fā)展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汲取美國評估制度中的成功經驗,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整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
1.加強政府的服務與引導功能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復雜的社會大轉型時期,民間組織和新聞媒介已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的監(jiān)督與評估。應借鑒美國的方法,鼓勵發(fā)展獨立民間評估機構,依靠社會力量行使評估權利,政府的職責是支持、資助和引導這些機構的健康發(fā)展。我國要改變政府過去干預過多的現(xiàn)狀,改變其在評估中的主體地位,政府的角色應由劃槳者變?yōu)檎贫嬲撸e極引導、規(guī)范和扶持中介評估機構的發(fā)展,加強對評估中介機構評估機制的監(jiān)督和宏觀管理,放權給中介機構和高校,鼓勵多樣化發(fā)展,減少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模式的痕跡,充分發(fā)揮政府立法、撥款、科學指導、信息服務等宏觀管理的作用[11]。
2.建立多元的評估指標體系
首先,建立完善的高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論基礎研究要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成熟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完善高等教育評估的理論體系。其次,應考慮到高等教育是一個多層次、多種學科、多種類型的體系,評估機構應針對高等學校層次、性質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指標體系[6]。建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的評估指標體系,對教學評估進行分類指導,分類評估,分類指導,注重辦學特色,引導不同地域的大學辦出特色。再次,不能忽視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能否就業(yè)、就業(yè)單位的好壞等方面應該納入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評估,這是社會對高校評價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3.建立和健全評估法律法規(guī)
在研究和借鑒國外高等教育評估經驗的同時,必須注意本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特征。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的重大變革時期,要建立健全各種教育法規(guī)、法令,才能對高校教育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教育評估制度必須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上健康的發(fā)展道路[10]。
目前我國有關高等教育評估只有《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guī)定》這部行政法規(guī),政府應加緊建立健全評估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首先,爭取盡快制定出《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法》等新的高等教育評估法律法規(guī),對高等教育評估進行立法保障,使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體系和制度進一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2]。其次,組織立法機關對《高等教育法》進行修訂,增加“高等教育評估”等有關內容。政府不但要考慮修訂和制定有關高等教育評估的法令法規(guī),還要加強執(zhí)法力度,使高等教育評估有充足的保障和堅實的基礎[12]。
本評述主要以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評估主體、指標體系、法制建設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美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在政府的宏觀管理下,民間機構對高校進行有效的、靈活的評估方式,評估結果為高校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決策信息,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政府和社會為通過評估的學校提供的經費或資助;獲得認可的學校或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可優(yōu)先取得州政府的任職許可證。而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還很不健全,理論研究和實踐都有待加強。我們應正視自己本國的不足,立足于國情,有選擇地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建立與完善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使之更有力地促進高等學校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使中國的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1]劉智運.高校教育評估理論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5(1):22.
[2]董阜平.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1):19.
[3]楊連生,張玲玲.美、英、法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及其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43.
[4]李漢邦,張曉京.國外高等教育評估的實踐及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67.
[5]劉軍.中外股東教育評價比較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1):25.
[6]趙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比較[D].上海:復旦大學,2009(1):49.
[7]王偉.美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大學,2004(9):32.
[8]康宏.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回顧與展望[J].高教探索,2006(4):20.
[9]陳淼焱.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7):10.
[10]王戰(zhàn)軍,廖湘陽,周學軍.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問題及對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2):60.
[11]胡曉燕.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11):21.
[12]劉莉.重構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8):34.
(責任編輯 張佑法)
G649.1
A
1007-7111(2012)06-0037-03
2012-04-20
石艷(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