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曲折
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模塊式教學法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陸曲折
目的針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將模塊式教學方法引入局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局部解剖學的教學質量。方法在實施模塊式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在臨床應用的基礎上,對模塊問題進行設計,并將其提前發(fā)放給學生。將學生進行分組,各組學生除了需要預習實驗操作以外,還需針對某一模塊問題準備好相關資料,學生之間各自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各組安排組員做各自答案,并整理出發(fā)言提綱,最后制作成幻燈片。在匯報工作后開展組間討論,最后由教師全面總結。結果局部解剖學模塊式教學方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結論局部解剖學模塊式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幫助其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其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局部解剖學;模塊式教學
1 初國良,雷萬龍,汪華僑,等.人體解剖學模塊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12):66-68.
2 高音,楊書龍,紀亮.“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方式在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5,26(9):1071-1072.
3 孟慶玲,龐剛.局部解剖學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初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8,16(4):43-44.
4 覃能武,譚剛,王振富,等.不同實驗內容多組同步交互式教學法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24(10):116.
5 馬勇,韓紅坤,沈雷,等.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法在局部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19(3):340-341.
6 沈忠飛,陸國明,曾憲智,等.五年制醫(yī)學本科開展局部解剖與外科手術學綜合性實驗的實踐[J].解剖學雜志,2011,34(4):563-565.
422000 邵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邵陽
局部解剖學是根據人體的各部位(包括頭部、頸部、胸部、腹部、背部、骨盆部以及四肢部分等),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對人體各部位的形態(tài)結構、所在位置及其相互關系等做出詳細描述的解剖學[1]。局部解剖學作為解剖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它已經成為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兩者之間的一道橋梁,隨著我國醫(yī)學教育模式的快速轉變以及醫(yī)學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本著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備高素質的學生為最終目的,筆者針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將模塊式教學法應用于局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旨在在現有的條件下提高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局部解剖學的教學質量。
1.開展模塊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往的傳統(tǒng)局部解剖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在講課時僅僅是在單純地講述不同層次組織器官的結構以及各個不同器官的位置與相互毗鄰,所應用的教學模式可將其稱之為“填鴨式教學”或“機械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并未將人體的各個組織結構與臨床上的各種病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這種教學模式極為枯燥無味,枯燥的學習內容以及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導致學生對學習過程喪失興趣,學習難度也增大[2];而且隨著醫(yī)學院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導致教學標本相對缺乏,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的次數明顯減少,加之教師的啟發(fā)不到位、學生操作過程機械、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為完成任務而機械解剖以及課后不進行總結等問題,最終造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3]。而模塊式教學方法是在注重臨床應用的前提下,將臨床應用作為核心內容,圍繞基本模塊與擴展模塊,將解剖學理論與臨床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在使學生扎實地掌握解剖結構的前提下,還需讓其學會靈活運用所掌握的解剖學知識來分析并評價各種臨床癥狀,弄懂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具體的臨床操作過程,以促進局部解剖學的學習,為局部解剖學的教學尋求新的教學模式。
2.模塊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1)設置模塊:將整個人體局部劃分成以下模塊: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及會陰、上肢、下肢、脊柱部位共八個模塊。每個模塊均是由基本模塊與擴展模塊兩部分組成,學生應該掌握這兩個模塊。例如,腹部模塊包括:腹部概述與腹壁屬于基本模塊,而擴展模塊包括腹股溝區(qū)、腹腔臟器與血管以及腹膜后間隙。
(2)實施過程:在具體實施模塊式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在臨床應用的基礎上,對模塊問題進行設計,并將其提前發(fā)放給學生。將學生進行分組,各組學生除了需要預習實驗操作以外,還需針對某一模塊問題準備好相關資料,學生之間各自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各組安排主筆者做各自的答案,并整理出發(fā)言提綱,最后制作成幻燈片。在操作時則按照傳統(tǒng)分工,分為主刀、助手以及操作提示等各個角色[4]。由各個小組內部選一位代表進行發(fā)言,運用已學過的相關理論,解釋某一臨床向題,并在各組間開展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發(fā)言。
(3)具體實例:現以腹部模塊作為實例進行具體說明?;灸KM1由腹部概述及腹壁組成,而擴展模塊包括:腹股溝區(qū)M2、腹腔臟器與血管M3以及腹膜后間隙區(qū)M4。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在掌握M1模塊的前提下,在開展M2,M3及M4擴展模塊的操作。在開展腹股溝區(qū)M2模塊時,例如對某一臨床案例“腹股溝疝的臨床表現及該病的發(fā)病機理”需要M2擴展模塊操作組的學生詳細查閱資料,該模塊具體操作過程如下:①在操作前學生進行講解;②M2模塊操作;③操作后學生做幻燈片;④匯報工作;⑤組間開展討論;⑥教師進行全面總結。因為腹部是一個立體結構,其體積小且與之關聯的結構較多[5],采用傳統(tǒng)的單純、機械的講解腹部腹股溝區(qū)解剖的教學方法十分枯燥,而且僅憑掛圖等影像措施不能講清腹部的解剖結構[6]。通過開展模塊式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腹股溝區(qū)的解剖結構,使其對腹部的解剖結構的理解變得更加容易。
(4)考核方式:因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時間十分有限,加之標本數量受限,每名學生僅能動手操作某一個模塊,所以不可能每個模塊都有機會進行親自驗證,這就要求各個小組間的學生通力協(xié)作配合。所以在考核中應全面包括各個模塊的內容。在理論考核中一般包括基礎模塊以及擴展模塊內容,其成績占50%;在實驗考核過程中,具體操作擴展模塊的成績占30%,其它擴展模塊成績占20%。此外在理論考核過程中,需要設置一些運用已學的解剖學理論來解釋相關的臨床現象的題目,檢驗學生掌握解剖學理論的程度以及學生具備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具體臨床癥狀的分析來考查其對不同模塊的解剖學理論的掌握程度。
3.開展模塊式教學方法的效果及體會:以2010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中的2個班級分別作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有33人,對照組有30人,觀察組通過模塊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授課。觀察組平均成績?yōu)?8.4±11.3;對照組成績?yōu)?1.3±18.2,前者明顯高于后者;觀察組及格率為94%,對照組的及格率為82%,前者明顯高于后者。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局部解剖學模塊式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其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夠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其思維能力也得到啟發(fā)。
4.小結:筆者針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將模塊式教學方法引入局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局部解剖學的教學質量。在對模塊進行設計時,緊密結合臨床進行合理設置模塊教學內容是首頁任務,因此,模塊式教學方法的開展就要求局部解剖學教師具備高素質、高水平以及豐富的臨床理論與臨床經驗,而且能夠有的放矢地選擇和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合理地聯系臨床病例以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因此需定期安排局部解剖學教師深入到臨床實際中去,掌握豐富的臨床實踐技能??傊植拷馄蕦W模塊式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幫助其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其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