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 賀 頓秀媛
(1.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 430063;2.武漢長江船舶設計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62)
勇敢、勤勞、智慧的華夏祖先,以先進的理念、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科學技術(shù),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國的數(shù)術(shù)(數(shù)學)首先傳到尼羅河畔,進而傳到歐洲。南齊時祖沖之計算的圓周率結(jié)果比西方同時期的結(jié)果更精確。漢字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中國的紡織、冶煉技術(shù)、水稻種子及其載培技術(shù),在秦漢時期傳到了日本,使得日本從原始社會的繩文時代一步跨入到農(nóng)耕社會的彌生時代。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件衣服薄如蟬翼,重50g,收起來可裝到一個火柴盒內(nèi),至今還不能百分之百仿造。湖北省隋州戰(zhàn)國曾候乙墓出土的一件青銅器,至今還未能揭開當時是如何鑄造之迷。已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至今不但精新如初,而且鋒利無比。指南針、火藥、印刷術(shù)、造紙,這四大發(fā)明源于中國,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其實,在中國古代的造船方面,如便于操縱的平衡帆、可倒桅、明輪推進、櫓、舭龍骨、水密艙壁、船尾舵、鐵釘聯(lián)接船體板材、指南針用于航海等,在世界上也出現(xiàn)最早,有的還傳到國外。
中國很長時間用文言文,有時難懂,但語言精煉是其特點。我國古文獻浩瀚如海,每個人也只能接觸到“九牛之一毛”,即使如此,從“一毛”之中還是能看到一些蛛絲馬跡。讀釋已看到的古代有關(guān)造船方面的理論論述的文獻,至今仍然令人欽佩不已,這些論述,極其精煉,確切。
漢代劉熙著的《釋名》說:船“江南所名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1],這里說的是增加船寬有利于穩(wěn)性,它仍然是至今改善船舶穩(wěn)性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講到舵對船的航向穩(wěn)定性作用原理時,是這樣敘述的:“其尾曰柁,柁柁也,在后拕曳也,且言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1]。這里實際講的是舵的工作原理,是船舶操縱性的問題。
船舶重心過高,對穩(wěn)性不利,因此,當穩(wěn)性緊張時,人們往往想方設法降低重心高度來改善穩(wěn)性,對此,古人也有論述。古代大龍舟上層建筑發(fā)達,長寬比為10:1,如何保證穩(wěn)性呢?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說北宋都城開封金明池大龍舟“底上密排鑄鐵大銀樣如桌面大小者,壓重庶不欹倒也”[2]。而古代戰(zhàn)船,降低重心改善穩(wěn)性的方法,《明史·兵志》有記載:“下實土石”[3]。
海船更怕水線以上受風面積過大,風壓中心過高,對穩(wěn)性不利,因此,船的上層建筑不能像內(nèi)河船那么豐滿,否則船舶穩(wěn)性不夠,導致船毀人亡。北宋宣和年間的神舟、客舟,被官方征用或改建后,增加了上層建筑,使受風面積過大,船工提出意見,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載:“舟人極畏喬高”“以其拒風,不若仍舊為便”[4]。當然,當官的聽不進船工的意見,只好采取“舟腹兩旁縛大竹為囊以拒浪”“船的裝載也以水不過竹囊為度”[4]的補救措施。這即是穩(wěn)性的問題,也是改善穩(wěn)性發(fā)明的一種方法,它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產(chǎn)物。
關(guān)于破艙穩(wěn)性的問題,西漢劉向收錄戰(zhàn)國時期的資料匯編的《戰(zhàn)國策》強調(diào)說:“乘舟漏不塞則舟沉矣,塞漏舟而輕”[5]。也就是說,船萬一破艙進水,必須及時堵漏。否則就有沉船的危險。
船舶過度橫傾,也會喪失穩(wěn)性,甚至導致沉船,因此,船舶設計、使用時要注意船舶的浮態(tài)。在現(xiàn)代,貨船裝貨時還多配有專門的理貨員。據(jù)清代楊晨著《三國會要·舟師》引《魏略》載:“孫權(quán)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發(fā),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6]。這就是傳說中的三國“草船借箭”。也可以說是重心調(diào)整改善穩(wěn)性的一次生動的例證。
對船舶的浮性,古人也有論述。戰(zhàn)國慎到所著《慎子》中說:“燕鼎之重乎千鈞,乘于吳舟則可以濟,所托者浮道也”[5],“濟”就是渡。這里是說,不要看用青銅鑄造的大鼎有千鈞重,放在船上,依靠船具有的漂浮能力就能過河。又說:“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5],這是因為用了有浮力的船了。西漢劉安等著的《淮南子》說: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5],“窾”是洞的意思,如果樹洞朝上,因洞的存在,木材的本身自重更小,浮力與自重之比變大,多余的浮力就可裝載了,這正是水面船舶浮性理論的基礎(chǔ)。
關(guān)于流體力學也有短而精辟的論述。三國萬震著《南州異物志》:“外儌?cè)穗S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載之”“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風力,若急則隨意減之。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7]。這里從空氣流體力學角度通俗地分析了風對帆的聯(lián)合作用。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講舵時有:“舵為主帥”“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轉(zhuǎn),一泓從之”“凡舵力所障水,相應及船頭為止,其腹底之下,儼若一派急流,故船頭不約而正,其機妙不可言”[8]。這里講的是船的操縱性,船體、舵、水流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設計舵時,要注意舵的尺寸把握?!短旃ら_物》在講到船尾舵設計時強調(diào):“凡舵尺寸,與船腹切齊。若長一寸,則遇淺之時,船腹已過,其梢尾使舵膠住,設狂風力勁,則寸木為難不可言。舵短一寸,則轉(zhuǎn)運力怯,回頭不捷”[8]。提醒人們,在對舵的尺寸及大小設計時要注意的事項。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航區(qū),不同的航段,對船的結(jié)構(gòu)和性能要求不同。據(jù)《新唐書·食貨志》載:“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9],“江”指長江,“卞”指卞河,“河”指黃河,“渭”指渭河。在一千多年前,已經(jīng)有了航區(qū)區(qū)分的認知,這是非常可貴的。反之,如果設計建造某航區(qū)、航段的船,必須注意航區(qū)對船的約束條件,古人那時已經(jīng)作了提醒。
明李昭祥著《龍江船廠志》對船舶建造工藝闡述是比較多的,例如船舶建造時:一弊船板薄,“夫板之厚薄,每船俱有定式,載在船書”。.二弊釘稀,“一尺三釘,原有成規(guī),作頭(工頭)不能防閉小匠之竊取,至有不足,則用之必省,然畏查驗,故鉆孔雖密,入釘則疎,一經(jīng)艌過無復可辯,此須責之艌作(負責油艌的工匠),毋得互相容隱,犯者一體處治。又乘未艌時,隨意檢閱,庶可革其一二爾”[10]。明何汝濱著《兵錄》的書中所列的都是當時軍用海船,強度、釘距要求更高:“其底板每一尺用五釘,釘時將鹽鹵沾過,釘下即能吃板”(11),龍骨后的(板)“四塊之上,每尺四釘”[11]。他指出:“交鋒對壘,惟恃船力”“船力為先,萬萬不容草率者也,但造船之弊實甚多,如造時,有私減梁頭闊數(shù)以圖侵匿物料者,有板薄釘稀或攙用舊料者,其大小修有復將舊板刨削新鮮粉飾灰油以掩人目者”[11]。
對木船,艌縫技術(shù)更為重要,《龍江船廠志》說:“夫造船之工,唯油艌為最要。油艌不固,雖板厚木堅,水一入而朽隨之矣。然油艌欲固,又在灰麻如法。舂灰者心須寬,力須猛。心不寬則入油太驟而不純,力不猛則不得成胎,少弛即敗棄矣。撕麻須細”。除制作艌料工序必須到位,油灰的桐油,石灰的比例也很重要,指出:“油漆豐嗇,亦各有宜。油不嗇則木不受而多皺;漆不豐則不澤;瓦灰入油少則未久而剝落”[10]。即使是虛稍等水上部分,也不能馬虎,“而不知艌而不覆,則一經(jīng)振動,灰皆脫落,水即入之,安得不朽。此既先朽,彼亦安能獨固耶”[10]。對捻縫工藝談得再具體不過了。
《兵錄》對造船材料、施工工藝也有多處文字敘述。例如,福船的舵的記載:“舵二門,用稠木為桿,圍二尺八寸,長二丈八尺。舵葉板長一丈八尺,開揚五尺五寸,厚二寸”[11]。在講到鳥船梁頭結(jié)構(gòu)和要求時:“使風面梁用樟木,長二丈,闊一尺八寸,厚一尺六寸。天棚收狹六尺,實闊一丈四尺”“各船梁頭每二尺一道,下半樟木木片,不可接,上半松木,各厚二寸五分。梁頭兩邊用千斤樹二根,至大桅四株。梁至平人用龍骨杉木二株,自后襟門至前參(首龍骨)腳止,上圓下平,俱嵌在梁頭,庶使船身牢固”[11]。該書還記述了防雨火篷索藥的配方及制法:“制篷索藥,每白礬十斤,皮硝五斤,梔子四斤,為末,入水五斗,熬三五沸,制在篷索上,以防雨火也”[11]。這樣的工藝其它文獻也有記述。
在結(jié)構(gòu)具體細節(jié)上,文獻也有一些記載?!侗洝分v到船底龍骨連接時“前后舟參(首尾龍骨)俱頓在中舟參(中龍骨)三尺之內(nèi),用松木砟方二尺”[11]這里講的就是主龍骨與首尾龍骨的勾子同口結(jié)構(gòu)。而龍骨板與龍骨翼板端部連接,龍骨“兩邊鑿縫以受其板”。沙船除主龍骨板外,兩旁需加龍骨翼板,其結(jié)構(gòu)要求《兵錄》也有記載。
《天工開物》對桅桿結(jié)構(gòu)也有記述:“桅用端直杉木,長不足則接其表,鐵箍逐寸包裹”[8]。
在個體經(jīng)濟的古代,誠然過去有師父傳徒弟是“言傳口授”,對于技術(shù)含量高的甚至有“傳內(nèi)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習慣,加上我們沒能見到如同現(xiàn)代板本的船舶圖紙,有可能認為古人造船是完全憑經(jīng)驗,沒圖紙,這顯然帶一定片面性。對于較復雜的大船、軍船、官船,當初應該有圖紙的。比如,官船的布置、造型、船價,都要讓當官的點頭才能建造。特別是給皇帝坐的船,要設計得皇帝滿意才行,恐怕圖紙還會幾經(jīng)修改。從多個文獻看,其實在明代,船舶的設計、建造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標準化、系列化,出現(xiàn)統(tǒng)一的圖紙應在情理之中,只是當時的圖紙與我們熟悉的現(xiàn)代船舶的圖紙有差異而已,不同時代,圖紙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
一條較復雜的船,涉及許多工種,這些工種,明代稱為“作”,例如,負責木工的稱“木作”,負責制帆的稱“帆篷作”,負責繩索的稱為“纜索作”等。沒有圖紙很難做到各工種之間的協(xié)調(diào)。
《南船記》[12]《龍江船廠志》基本繪出了預備大黃船的外觀造型總部置圖和全船結(jié)構(gòu)圖。《船政》上有平船,快船的圖,我們可以看成是總布置和總裝圖?!洞?、《船書》、《南船記》、《龍江船廠志》列有詳細材料表等。這些都是古代船舶圖紙、設計資料的表現(xiàn)形式。
唐代曹王李皋設計建造車船時,就有過圖紙。這從宋代文獻可以得到證實。南宋大臣李綱在長沙建造車船,據(jù)《梁溪先生文集》載:李綱“余得唐嗣曹王皋遺制,創(chuàng)造戰(zhàn)船數(shù)十艘,上下三層,挾以車輪鼓蹈而前”[13]。這里講到的唐李皋的“遺制”,顯然是李皋關(guān)于車船的圖紙及資料,只是李綱得到后,造的車船更大而已。據(jù)宋代文獻記載,宋官軍打造車船,還得益于高宣,公元1130年,宋軍“偶得一隨軍人,原是都水監(jiān)白波輦運司黃河掃岸水手都料高宣者,獻車船樣”[7]。于是宋官軍造八車、二十至二十三車大船,公元1131年,還建造了三十車大船。鎮(zhèn)撫使程昌寓驕傲自大,兵敗,楊么義軍奪得車船,還俘獲了高宣?!稐蠲词论E考證》:起義軍“水寨得車船的樣及都料手后”[7],僅兩個月時間“水寨大小車樓船十余樣,勢益雄壯”[7],高宣又幫義軍制造車船。把圖紙也稱為“樣”,這種習慣在中國由來已久,“車船的樣”應該就是車船的圖紙和設計資料。
以上說明,在中國古代,船是有過設計圖紙資料的??上@方面目前了解很少。
南齊祖沖之不但精通天文、數(shù)學,還是機械設計的高手。據(jù)《南齊書·祖沖之》記載:“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14]“于樂游苑造水碓磨”。他成功地復原了三國的“木牛流馬”,建造出了“水碓磨”。他“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南京東南)試之,日行百余里”[14]。這里不但記錄了中國最早出現(xiàn)了輪槳推進的“千里船”,還記錄了船舶下水后在新亭江進行過試航試驗。
宋涇原副將張中彥降金后任彰德軍節(jié)度使,正隆年間(1156~1160年),汴京(今開封)營建新宮,張中彥負責采運關(guān)中木材。他開六盤山水路可通汴梁,需在河上用一系列的船搭成浮橋。據(jù)《金史·張中彥》記載:“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彥手制小舟才寸許,不假膠漆而首尾自相勾帶,謂之‘鼓子卯’,諸匠無不駭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艦畢功,將發(fā)旁郡民曳之就水”[15]。這種先作模型試驗,待成功后再應用于實船的方法,至今仍然用到。
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熱心于工程設計,他“自制宮漏”,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是很高?!暗塾趦?nèi)苑造龍船,委內(nèi)宮供奉少監(jiān)塔思不花監(jiān)工。帝自制其樣,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裝,前有兩爪”“自后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nèi),往來游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16]。按元尺,龍船船長達36.86m,寬6.14m。這個船不小,還要龍頭、龍尾、龍眼、龍口、龍爪都能動起來,有較大難度。元順帝親自制龍船“樣”,這個“樣”也應是包括設計圖紙和精致可行的小船模型。
1 漢,劉熙,釋名,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正補·釋船第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84頁
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鄧之誠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185
3 二十五史,明史·兵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588
4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M].寧波:寧波天一閣博物館館藏書籍,
5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第七百六十八·敘舟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 清,楊晨,三國會要·卷十七·舟師,北京:中華書局,1956:311
7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漢,萬震,南州異物志[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90~91,148,149
8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舟車第九[M].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266,268~269
9 二十五史·新唐書·食貨三,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302
10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29,130
11 明,何汝濱,兵錄·卷一,明萬歷三十四年(1605年)刊本
12 明,沈,南船記,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內(nèi)部用書
13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112
14 二十五史,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三·祖沖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697
15 二十五史,金史·列傳第十七·張中彥,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1225
16 二十五史,元史·本記第四十三·順帝六[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