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十八世紀末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西方現(xiàn)代文明應運而生。在帶來大量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科技理性逐漸取代了生態(tài)理性,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逆轉(zhuǎn)的生態(tài)危機以及人的精神危機的出現(xiàn)。當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產(chǎn)生恐慌時,西方一些思想家們已經(jīng)開始著手探索人和自然關(guān)系的重造。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用詩歌展現(xiàn)了自己眼中浪漫純真的自然的美好,以此來抵抗現(xiàn)代社會的喧囂和躁動。他相信,人只要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一切煩擾紛爭就會消失,人會得到來自心靈深處的快樂。
隨著二十世紀的中國科技大幅度的發(fā)展,我們所面臨的生態(tài)和生存困境正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十八、十九世紀所面臨的如出一轍。生態(tài)文明觀念,產(chǎn)生于現(xiàn)代環(huán)境運動以及人類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探索。生態(tài)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而取得的物質(zhì)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tài)。
在東方,生態(tài)文明的基本要求則與中華文明的內(nèi)在精神基本一致。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zhì)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nèi)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diào)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diào)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tǒng)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quán)利。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fā),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tài)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nèi)容。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tài)保護的相關(guān)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蘇生長。什么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背Wo生態(tài)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卑鸦覊m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huán)境決不含糊。張煒的生態(tài)和諧觀正是承續(xù)了古今中外的生態(tài)觀念并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
張煒的自然生態(tài)觀是在二十世紀生態(tài)危機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從他八十年代最初涉入文壇的創(chuàng)作開始,他就一直執(zhí)著的進行著自己獨特的自然言說。從早期對自然純真的描繪和詩意的謳歌到后來對工業(yè)文明和城市商業(yè)文明的批判,張煒一直以來都以富有責任感的筆調(diào)表達著自己對自然的維護,對生命的尊重。
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張煒一直以來主張的就是“融入野地”,呼吁人們回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真狀態(tài)中去。張煒認為土地孕育了一切,太陽給予這一切溫暖。他不僅深深的崇敬熱愛原野和自然,他的許多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自然給予的靈感和啟發(fā),自然更是他身體和精神的依托。
在張煒那里,大自然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她和母親一樣寬容、博愛、忍耐,默默的注視和關(guān)照著人們的一切活動。作為一個人,他早已和野地和泥土融為一體:“來時兩手空空,田地認我為貧窮的兄弟。我們肌膚相摩,日夜相依。我隱于這渾然一片,俗眼無法將我辨認。我們的呼吸匯成了風,氣流從禾葉和河谷吹過,又回到我們中間。這風洗去了我的疲憊和倦怠.裹攜了我們的合唱。誰能從中分析我的嗓音?我化為了自然之聲?!保?]張煒的這種融入野地、扎根泥土的生態(tài)觀念正是承續(xù)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關(guān)于對生命的理解,張煒與阿爾貝特·史懷澤的生命觀念如出一轍:“人與土地上上的一切生命應該是互相幫助互相依存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承認這個??杀氖俏覀兲孕拧⑻珴M足于自身的力量了。隨心所欲地規(guī)劃、管理,絲毫也不顧及其他生命的自尊心,慢慢變得為所欲為。我們的確使荒山綠過,可也的確使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色消逝了。它們消逝了,有時候永不復回。這是人的失誤,可世界上有的失誤只允許有一次啊?!保?]就因為人們的為所欲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危機,人們也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困境:人性泯滅、藝術(shù)不再有靈氣,生命力逐漸萎縮。
張煒認為,人類因為盲目自大而忽略一切生命的存在,否認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生命語言的存在。人類自大的認為只需有人類自己的語言和交流就可以不再孤獨,但事實恰恰相反,人們不僅失去了與自然生命對話的能力而且變得更加孤獨寂寞和躁動。生命本應該是天真、柔情、真誠、善良的,而人已經(jīng)逐漸異化,變得貪婪、自私、高傲、自大。張煒認為,要想消解這一隔閡,必須做到融入自然,平等對待其他生命,與周圍的一切平等相處。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那么土地和太陽呢?藍天星星和大海呢?土地給了人們立足之地,太陽給予一切生命于溫暖。至高無上的應該是無可取代的,比如土地和太陽,除此以外所有的生命都應該是平等的,由此張煒得出結(jié)論:人與別的生命都應該是平等的。張煒借助筆下一只狼呣呣的呼喚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心聲:“讓大家都在土地上喘息吧,讓大家一塊兒分享氧氣。一個物種沒有必要將另一個物種趕盡殺絕,它只想獲取上帝分配給它的那么一點點,一點點而已。”[3]
(1)對童年記憶的純美描繪和真誠贊頌
張煒一直以來都熱衷于書寫原野、大地和自然,直至后來形成的他自己的生態(tài)觀念在寫作中的滲透都可以看出,自然在他那里已然不是一個具體的可觸摸的物質(zhì)概念,而是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這一切和張煒的童年經(jīng)歷及生活成長經(jīng)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為了躲過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們舉家遷往海邊樹林,搭了一座小茅屋。張煒的童年是在一個睜開眼就是野獸、樹和茫茫大海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那里很少有人,他漫長的童年時光就是和滿頭白發(fā)的外祖母在樹林里度過的。那里滿是孤獨寂寞,從很小的時候,張煒就開始踏上了他的文學之路:一方面寫他心中的幻想,一方面寫林中的萬物。除了孤獨寂寥以外,遼闊的平原和茫茫的大海更是占據(jù)了他童年的心靈。離海五六華里的平原上有一片樹林,樹林里坐落著一個沒有圍欄的優(yōu)美校園,張煒的小學和中學就是在那個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校園里度過的。那里有飄香的果子,歌唱的鳥兒、茂密的喬木和美麗的野生白菊花。校園在樹林里,家在果園邊,上學放學都要踏過潺潺小溪邁過青青草地,這些經(jīng)歷在張煒日后的寫作道路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時候給我心田留下了一片綠蔭,使之不致荒蕪,使之后來踏上文學之路時,能夠那么脈脈含情地描繪我故鄉(xiāng)的原野?!保?]
(2)責任感
“作為一個不自量力的人,我覺得身上有一種責任,就是向世人解說我所知道的故地的優(yōu)越,它的不亞于任何一個地方的奧妙。一方面它是人類生活的榜樣,是人類探索生活方式的重要補充;另一方面它也需要獲得自身的尊嚴,需要來自外部的贊同與理解”。[1]張煒對野地、平原和林子的描繪不僅僅源于對童年美好純真的記憶的單純描繪,更是對當今這個被欲望和功利充斥的喧囂的社會的質(zhì)疑,也飽含著作者的惋惜、痛苦和迷茫。他對這個越來越喧鬧的世界感到強烈的不適應并表現(xiàn)出一種本能的抵抗的姿態(tài)。這種頑強的反抗姿態(tài)大量的反應在他的文學寫作中:“對比我的童年,我得承認世界是這樣的不同。我對這個越來越吵鬧的成人世界是反應強烈的。我當然不喜歡、不習慣,本能地要躲避和反抗。我對付它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靠想像返回自己的過去,進入我的那片莽野。我覺得,四十多年了,自己一直在奔向自己的莽野。我在這片莽野上跋涉了這么久,并且還要繼續(xù)跋涉下去。我大概永遠不能夠從這片莽野中脫身?!保?]
除了人文世界的喧囂以外,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海邊林場和深愛之地的逐漸消失以及因為當今工業(yè)化的侵蝕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問題也激起了作者深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最初的地球上,所有的原野連成一片,不分你我,而現(xiàn)在大地連同城市已經(jīng)變成了一大片狼藉的莽野。人的精神的萎縮造成了精神世界的荒涼,人們變得自私、貪婪、面目可憎,隨之而來是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對生態(tài)資源不計代價的攫??;環(huán)境的惡化、綠色的消失更加深了人們精神世界的沙漠化,如斯往復便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張煒更是早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宣告要強烈的、不屈不撓的維護自己的故地,凈化原野,使人的精神世界保有最后一片綠洲。
張煒是一個理想色彩鮮明的自然主義作家,他用自己的筆構(gòu)筑了一個所有生命和諧共處的萬物有靈的世界。
《九月寓言》的敘事方式可以稱之為“野地話語”,小說沒有歷史性的更替的時間觀念,而是以生生不息的流動而永恒的九月呈現(xiàn)了小村人的生存狀態(tài)。他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火熱的奔跑的原野世界。文中開篇則奠定了原野書寫的基調(diào):“誰見過這樣一片荒野?瘋長的茅草葛藤紋扭在灌木棵上,風一吹,落地日頭一烤,像燃起騰騰地火。滿泊野物吱吱叫喚,青生生的漿果氣味刺鼻。兔子、草獾、刺猬、鼴鼠……刷刷刷奔來奔去。她站在蓬蓬亂草間,滿眼暮色。一地蒲草織成了網(wǎng),遮去了路,草梗上全是針芒;沼澤蕨和兩棲蓼把她引向水洼,酸棗棵上的倒刺緊緊抓住衣襟不放。”[7]肥被作者描寫成像水生植物一樣的白胖女孩,美麗的趕鸚有著小馬一樣的長腿奔跑在原野上,火紅的紅薯在泥土里翻滾……人、植物、動物和土地已經(jīng)融為一體,不分彼此了。
《柏慧》以書信的形式傾訴的口吻講述了“我”的家族經(jīng)歷。文中在海邊平原的葡萄園里的寧靜生活是作者內(nèi)心所渴望的精神依托?!爸挥性谶@片原野上,我的雙眼突然一亮。我又看到了遼闊的海灘、大海、稀稀疏疏的人流。這兒再也沒有那么多灰色的樓房,到處都綠蓮蓬的,一片生機。這就是我母親般的原野……”[8]葡萄園象征一片潔凈之地,那里充斥著和諧的歡聲笑語。護園人四哥和護院狗斑虎是一對心靈相通的好伙伴,除斑虎以外,文中出現(xiàn)了另外一只讓人無法忘懷的動物——童年與“我”為伴的忠實的小狗大青,它和斑虎一樣純真、忠誠。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張煒心之向往的生態(tài)文明的境界。
《家族》雖然是一部厚重的史詩性著作,卻也不無體現(xiàn)著作者對自然的摯愛,對生態(tài)的維護?!拔摇痹诘刭|(zhì)研究所工作后和勘探隊一起去山區(qū)和平原勘探。山區(qū)和平原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我”日思夜想的,這里有滿目的綠色,有在山野間辛勤勞動的姑娘,有叫聲此起彼伏的牛羊和飄著花香吹過耳畔的山風。這里的一切讓我和工作隊的隊長朱亞在野外勘測時,常常流連忘返,沉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不愿醒來。所以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平原,阻止人們掠奪性的侵入和開發(fā)。
《懷念與追憶》中“我”的父親是一個身背沉重歷史屈辱的人,“我”在偏僻的海邊茅屋長大,充斥我童年生活的是無盡的孤獨寂寥與歧視,為了逃離這一切,“我”虛報了自己的身份和履歷報考了大學。成年后,雖然生活安逸,但“我”始終覺得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空虛,于是和妻子一起離開城市進行了一次回歸民間的長途跋涉,去尋找河流、山脈和原野。在文中,張煒時時記錄遇到的人和動植物并與之對話。在這里,野物“阿雅”具有人的靈性,能夠領(lǐng)悟人心所想,卻最終和失去野物靈性的孩子們一起被迫離開野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成為野地的外來者。
《遠河遠山》里小雪和她的父母憑借著善良的本性拯救不計其數(shù)的動物的生命。
《外省書》里兩個主人公都傍海而居:一個是老年孤苦無依的沉重的思想者史珂,一個是充滿愛力的刑滿釋放分子師麟。他們同是被社會放逐的“局外人”。師麟的房子坐落在一片雜樹林里,旁邊是一廢棄的油庫,油庫里有一只黃狗老憨,油庫籬笆外的浮土上留下了各種動物的雜亂的爪印。小說的人物描寫無一例外指向自然,各章節(jié)都以人物外號為名,如鱸魚、狒狒、真鯛,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也都有一個動物的綽號,如師輝叫“考拉”,蕭紫薇叫“小刺猬”,司機叫“電鰻”,淺山市長叫“石雞”,史東賓叫“揚子鱷”。
《丑行或浪漫》開篇即將故事奠定了一個詩意的基礎(chǔ):“暮氣圍攏的一刻,天空和大地變成了杏紅色,到處都暖洋洋的。如果這會兒是在那條河邊,如果再有一群肥羊兒咩咩一叫,那就好了,那就離怦怦心跳的幸福一拃遠了?!保?]文中形容姑娘水亮的臉龐用“多汁的水藕”;劉蜜蠟通紅發(fā)亮的臉和手“使人想起春天的瓜果”,劉蜜蠟帶來的氣息讓銅娃不禁想起家鄉(xiāng)的人和事以及河岸。主人公劉蜜蠟在尋找老師雷丁的路上一路在野地里奔跑,靠田野里的野果維持生命,天為被、地為床的日子使她已然演化成了一個自然精靈。
《刺猬歌》繪制了一幅人和野物融為一體的多彩畫卷。棘窩村是一個神秘的自然世界,叢林、山地莽野、野物一起存在于這個神話性的世界里。村里的人不排擠野物,卻和他們和諧共生,甚至與其結(jié)親。主人公美蒂是“刺猬的孩子”,她渾身上下長滿了又細又密的金色絨毛,是一個最純真的女孩,是人和自然的結(jié)晶。她和廖麥四十多年的愛情更是象征了人和動物和自然的融合。在這里,土狼、黃魚、海豬、尖鼠等動物都和人物親近并相呼應。
張煒筆下的萬物,動物如狐貍、狗、兔子、刺猬,植物如樹、草地、蘑菇,事物如大海、河流等,這一切都被張煒賦予人的靈性,他們具有真誠、憐憫、寬容、安靜等等諸如此類的美好品質(zhì),他們是一群生活在大地上、奔跑在原野上、扎根在泥土里的自然之子。從早期單純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懷想與描繪到后來對外部喧囂世界與科技理性的激憤質(zhì)疑,張煒一直以來都筆耕不輟的表達了自己對土地的崇敬、眷戀和一個赤誠的自然之子的“大地的情懷”。
[1]蕭夏林主編,張煒著.融入野地.載《憂憤的歸途》.華藝出版社,1995.6,第1版:27.
[2]張煒.張煒文集5.《三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0,第1版:441.
[3]張煒.張煒文集5.《三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0,第1版:452.
[4]張煒.童年三憶.《張煒文集6》.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0,第1版:304.
[5]張煒,王光東.張煒王光東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206.
[6]張煒,王光東.張煒王光東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205.
[7]張煒.九月寓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5:2.
[8]張煒.柏慧.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12,第1版:8.
[9]張煒.丑行或浪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第1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