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漢字的創(chuàng)造是先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產(chǎn)物,是由圖畫發(fā)展而來的,然而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畢竟不能像圖畫那樣一形一物,一字一義。由于漢字自身的發(fā)展特點,漢字的構形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古文字中“異體繁多”、“異字同形”、“一形多義”、“一義多形”等現(xiàn)象正說明了漢字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作為早期的文字,其形體與意義之間的復雜性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下文論述的形偏旁的多義現(xiàn)象正是這種復雜性的一個說明。
所謂區(qū)別符號,是指在漢字孳乳分化的過程中,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只起到分化字形、分化詞義作用的字形。甲骨文中形被當做區(qū)別符號的例子并不少見。姚孝遂在《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一文中談到這一問題“‘’形也是古文字經(jīng)常采用的區(qū)別符號,‘’與‘口舌’的概念有時毫無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只是一種單純的區(qū)別符號。”[10]
[1]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776.
[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776.
[3]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77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590-591.
[5]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984.
[6]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之九·文字形義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9.
[7]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2778-2779.
[8]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711.
[9]裘錫圭.說字小記.北京師院學報,1988,2:34.
[10]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100.
[11]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315.
[1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707-708.
[13]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172.
[14]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73.
[15]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173-1174.
[1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