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建芳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晉城 048026)
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各領域中專業(yè)性的技術型人才,國家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設定的基本要求是,打好英語語言功底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兩者是并重的。然而,我們看到的現(xiàn)實是,學校對于英語教學任務的設置存在缺陷,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生們對于英語基礎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涉及較深入的文化信息,學生們的英語知識明顯顯得不足,學習也相對比較吃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的交流都變得越來越頻繁,社會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要想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就必須加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
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識”。所謂跨文化意識,就是指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通過對本民族文化和外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比所形成的對外部事物認知變化。跨文化意識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自我意識,就是不斷提高、發(fā)展自己的意識;二是文化意識,是對引起人們思想、行動變化的本民族或外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跨文化意識在高職院校中是指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們對于外民族的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能夠達到像使用本民族語言式的思維來進行反應或者交流。用通俗的話來說,跨文化意識就是對本民族文化和外民族文化的認識,它的外在形式就是語言,就是指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的交流的能力,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的,主要包括語言形式的準確性、內容的可接受性、話語的得體性以及現(xiàn)實的實用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式,在眾多因素合力作用下,語言中所包含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人類的交流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必須準確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并且能夠準確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原有觀念,強化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并在此意識的基礎上進行英語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文化內涵,鍛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高職院校進行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而跨文化意識的養(yǎng)成同樣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1.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普遍較低,學習興趣不足,再加上很多教師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為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或幫助學生通過考試,只注重英語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點的教育,而忽視了更重要的文化教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交際能力,反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可能導致厭學。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將枯燥的英語知識點與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結合起來,便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完成了知識教學的任務,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了使用英語的國家的文化底蘊,對于日后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當學生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時,他們就會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興趣的基礎上端正學習動機,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2.擴展學生知識,提高學習理解力
英語學習不僅僅局限于單詞、句型、語法、文章等最基礎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英美等國文化的熏陶。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要結合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語文化的內容很廣泛,不僅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等,還包括歷史、地理、文化習俗等,學生如果對各方面的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知識面也就得到了拓展,因此能夠更好地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聽、說、讀、寫在英語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們要不斷地尋找提高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方法。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讓學生掌握足夠的單詞和語法,就可以提高各種能力,然而,事實上,只有在對文化進行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輕松地與使用英語的人進行交流。
部分學者將文化教育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交際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直接影響信息傳遞的因素,而知識文化中的因素不直接影響信息傳遞。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交際文化的教育。
根據(jù)交際文化中的因素,學校教育將教學內容劃分為日常交際和業(yè)務交際兩類,主要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譯中。
1.聽、說:對于日常交際部分,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問候、指路、天氣、健康、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交流;而對于業(yè)務交際,要求學生對于活動安排、招聘面試、業(yè)務咨詢等能力得到提高。
2.讀、寫、譯:閱讀與翻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題材的材料,并能夠寫出日常題材的文章,這是對日常交際中讀寫譯的要求;而相應的業(yè)務交際中,學生要能夠對業(yè)務性較強的內容進行閱讀和翻譯,并且能夠書寫簡單的信件、資料、合同等。
掌握以上內容是對高職院校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學生還要對相應的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這些都是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基礎。
針對目前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高職院校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表面文化現(xiàn)象到文化特征,最后到對文化差異的敏感,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認識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比本民族與外民族文化的差異,并將自己置身于外民族文化背景中思考問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升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提高自己對于英語的應用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能力。如果在未來的生活中需要進行涉外工作,那么英語知識的運用和文化背景的運用可以提高自身交際的水平。因此,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及其文化的理解力。
2.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學生是我們專業(yè)型的應用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種國際交流變得頻繁,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交際能力的人才,交際語言、交際技巧變得極其重要。
3.在進行英語知識教育的同時,更加重視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學生們要在了解外民族文化背景的同時,與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差異對比,通過認識的不斷深化,加強對外國文化的了解,科學地判斷外國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并取人之長來發(fā)展自己。
4.獲取國外文化中有益的信息。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讓學生對國外的信息有大量的了解,比如報紙雜志、電影電視、互聯(lián)網等等,使學生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形成自己的認識,能根據(jù)自己的價值判斷是非。
高職院校的學生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要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基礎,要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以及社會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1.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教師的觀念是教師安排教學任務、設置教學課程的精神指導。社會需求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更加重視文化教育,改善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借助文化的力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作為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者,教師要重視英文文化課程的設置,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化教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也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
2.在教學課程中加強文化滲透
課堂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加強對學生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首先,要發(fā)揮教師教學執(zhí)行者的作用,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材料,將其運用到課堂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內容之前對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將文化進行對比,這是文化學習的又一方法。教師要將不同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政治法制、經濟價值等各方面進行對比,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各民族的不同點,加深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再次,還要加強對教材資料的運用。要知道,教材的選擇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教師要將深層次的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純正英語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師還要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灌輸,而是在理解和對比過程中形成的敏感性認識,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相應的文化背景的同時,要進行相關的實踐,其中包括聽說訓練、閱讀訓練、寫作訓練、翻譯訓練、表演訓練等等。
3.強化第二課堂的文化熏陶
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學習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利用課外的大環(huán)境進行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設定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體驗和鍛煉。
文化是歷史的具體的,新的文化現(xiàn)象不斷產生,新的語言現(xiàn)象也隨著而來。教師需要利用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引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同時,要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訓練。在學校,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幫助他們開展英語演講、英語表演等活動,強化他們的交際能力,深刻感受外國文化的魅力。
[1]王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3).
[2]梁彥君.淺談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成功(教育版),2011,(23).
[3]聶曉璐.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