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亮,杜麗娟
( 阜陽師范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教師的固有文化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文化不僅要在教育生活方式上而且要在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適應課程改革發(fā)展。正如有些學者所言,“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研究,歸根到底是一種新的‘教師文化’的創(chuàng)造”[1]。在這種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必然會在教師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文化上的沖突。對于這一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又該怎樣更好地認識和引導這一現象?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關乎基礎教育改革成敗的深層次因素——課程文化因素,然而在課程文化中教師文化又是首當其沖的。教師文化沖突是指在教師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環(huán)境下,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間、教師群體內部、教師群體之間在教師的教育意識、教育觀念、價值觀、行為方式等生存式樣和文化因素表現出的一種不協調、相互抵觸的不和諧動態(tài)過程[2]65。教師文化沖突是教師文化內部矛盾的展開和解決,是教師文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無論從教師文化的生成、教師文化的存在形態(tài),還是教師文化的構成來看,教師文化都是一個矛盾體。在多數情況下,教師文化沖突表現為一種復雜性和溫和性。課程是由社會主流文化所規(guī)定的,反映的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要求。作為社會主流文化代言人,教師由于復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教師個人的價值觀念等的多樣化,在某些情況下兩者會發(fā)生沖突。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文化沖突具有溫和交融性。教師間敵對性文化減少,沖突雙方不再是要對方完全服從,更多地采用溫和的方式對待文化沖突。教師文化沖突的實質在于教師教育價值觀的沖突。教師的價值觀是教師行為中蘊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風尚等,體現的是教師的整體風貌和生活態(tài)度。教師在價值觀上的集體主義取向與自我取向的文化沖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以追求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社會主導價值觀與共同行為規(guī)范的表現為目標;自我取向以追求個人功效、實際利益為目標。
對沖突的理解有助于我們厘清教師文化沖突的性質。沖突是一種矛盾展開的過程。教師文化沖突可以理解為對教師文化矛盾展開分析的過程,教師文化沖突有其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
教師文化沖突能夠引起教師內部關系的調整和重組,以適應外部社會變化的需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沖突可以使教師文化中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充分地暴露,并成為教師文化變革和發(fā)展的契機。美國學者科塞認為,沖突可能導致法律的修改和新條款的制定;新規(guī)則的應用會導致圍繞這種新規(guī)則實施而產生的新的制度結構的增長[3]156。教師文化沖突有利于教師文化建設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教師群體的創(chuàng)新力。
教師文化沖突不僅要耗掉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給教師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這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和精神壓力無形中會使教師產生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不僅給老師的身心健康帶來壞處,還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yè)對話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從而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其一,教師意識到了課程改革過程中新價值觀念的存在,但對新價值持排斥的態(tài)度,在工作學習中仍然堅持原有的價值觀。教師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依舊堅持原有的行為方式,無論是思想理念層面的育人觀上還是在教育教學的行為方式上都堅持固有的方式方法。其二,教師認識到了新舊價值之間的沖突,并積極地接納和超越兩種價值觀的沖突,從而形成一種符合教育發(fā)展的新的價值定向。這一沖突過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教師日常生活的審美文化沖突,如教師日常的言談舉止到衣著打扮;教師課堂教學文化的沖突,在教學中教師常常以傳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按照自己的教學程序進行,很少考慮學生文化的需要;教師制度文化方面的沖突。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和代言社會學校等主流文化過程的沖突,教師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其必須遵守一定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教師群體內部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些都會造成教師在制度文化上的沖突。這一沖突過程能使教師吸收并融合不同區(qū)域中的教師文化并形成一種適應新的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觀。
教師行為文化的對峙主要體現為教師教學行為文化的沖突?!敖虒W行為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行為,也就是教師促進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發(fā)展與學會做人的積極行為方式?!盵3]156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行為大多是強調集體行動的意義,要求教師在研討中對教學目標、內容和基本路徑達成共識,以集體智慧形成一種明確的契約性方案來指導教師教學,力求避免教學中“意外事件”的發(fā)生,使復雜的教學行為變得更加容易控制。新課程背景下提倡教師的教在集體主義行動的基礎上更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為了學生的學,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文化體現出課堂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需要因勢利導,因而不存在統(tǒng)一的教學行動。同時,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決定了教學過程更多地依賴教師的現場教學機智,因而在新課改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yè)自主權,而不是以集體一致來抹殺個體的教學藝術和教學獨創(chuàng)性。在課程設計、教學過程、學生管理和學生評價等專業(yè)工作范圍之內,教師理應享有自主決定的權利,教育行政人員和其他外部力量不應過于干預。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特殊職業(yè)群體,其文化成長和發(fā)展強調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特性,更多地關注作為專業(yè)人員的教師普適性的文化成長,或者說是教師專業(yè)知識或專業(yè)技能的擴展,因而強調教師對先進教學理論知識、手段及其技巧的操練和嫻熟,而對教師作為鮮活的個體的道德和自我感受等并沒有給予充分關照。所以,“專業(yè)為本”是知識性和技術性的。而個人主義教師文化關注的是教師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關注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生存狀態(tài)。教師個人特點、需要、偏好能否在專業(yè)生活中得到應有的尊重,是個人主義教師文化的理念,其核心不是枯燥乏味的技術而是擁有情感、思想鮮活的“人”。
教師的文化自覺意識是引導教師文化沖突和提高教師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費孝通先生在少數民族的實地研究中發(fā)現,中國 10 萬人口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有 22 個??缛胄畔⑸鐣螅幕滤俣燃涌?,這樣就產生了如何更好地保存和傳遞少數民族文化的問題。這提出了只有從文化轉型上求生路[4],并認為要善于發(fā)揮本民族原有文化的特長,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師文化也不例外。不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根據自身已有的素養(yǎng),參照基礎層次、智力層次、倫理道德層次的標準,做出相應的調整、充實和提升。教師的文化自覺意識對于明確教師自身的文化處境、發(fā)展現狀、發(fā)展過程與發(fā)展目標,反思自身的文化責任與文化選擇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是引導好教師文化沖突的核心要素。
教師應在繼承和借鑒中,對舊有文化中的糟粕予以拋棄,對傳統(tǒng)教師文化中的精華予以吸收。當前,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許多文化理念,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正如墨子(參見《墨子·非攻》)所說的“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卑选白约悍旁谧约好媲斑M行審視,就像在鏡子前觀察自己一樣”。而且,也可以“以別人為鏡,以群體為鏡”來反觀、省察自己的文化偏見。群體就成為了每個人用于反照自身的一面鏡子。別人對你的反應就是你的鏡子;同樣地,你對別人的反應也是一面鏡子。因此,要虛心感受來自教師群體的文化,尤其是在同一教研組或者是同一年級的教師的文化。同時,教師還應該吸取不同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的文化(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方法、良好的教育態(tài)度、優(yōu)秀的科研能力等)。面對學生的文化,應該認可其中合理的文化價值取向,積極引導學生文化向社會主流文化靠攏??傊?,教師應該吸取其中優(yōu)秀的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文化。只有如此,教師文化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和發(fā)展。
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都需要教師不斷地加以研究和反思,在研究和反思中實現教師文化的發(fā)展。教師是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人”的教師的統(tǒng)一體。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現實中,人首先是作為一個“人”存在的,然后才是作為某種社會角色而存在[5]292。因此,對待教師文化沖突要從生命體的角度著眼于作為“人”的教師的發(fā)展需要,尊重教師人格,維護教師尊嚴,尊重教師文化,滿足教師的正當要求,為完善和實現“自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空間。教師要在體認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基礎上,承擔起作為教師的使命,把職業(yè)當作事業(yè)去追求,在追求事業(yè)的過程中尋求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教師間的彼此尊重是規(guī)避教師文化沖突的必要前提。
教師文化沖突對于教師自身專業(yè)的成長和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進程中,我們對靜態(tài)教師文化沖突的關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有助于我們認清教師文化沖突的本質,更好地認識和處理教師與新課程的關系,有助于和諧教師文化的發(fā)展和超越。
[1] 鐘啟泉.教學研究的轉型及其課題[J].教育研究,2008,(1).
[2] 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 任順元.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育人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 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3).
[5] 宋錦添著.人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