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勇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人群的不斷增多,剖宮產切口部位瘢痕妊娠(CSP)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呈不斷上升趨勢,占異位妊娠的6.1% ~7.3%[1]。目前,隨著宮腔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在子宮瘢痕妊娠治療中充分體現(xiàn)出其優(yōu)越性。我科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對收治的59例剖宮產后瘢痕妊娠婦女采用宮腔鏡下清除妊娠組織,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9例,年齡22~39歲,平均(31.7±2.5)歲,孕2~4次,停經時間43~60 d,婦女均為剖宮產后早期瘢痕妊娠,經B超、彩超檢查確診。47例有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腹部切口為子宮下段橫切口。超聲檢查:剖宮產瘢痕處見妊娠囊,宮腔內空虛無胎囊,周圍有明顯的環(huán)狀血流信號,子宮峽部前壁有不均勻的回聲包塊,包塊周圍血運豐富,胎囊與子宮下段肌層連續(xù)性中斷。血β-hCG563~10158 IU/L。
1.2 治療方法 采用由德國Stoze電視宮腔鏡,膨宮介質為5%葡萄糖注射液,膨宮壓力85~100 mm Hg。術前進行常規(guī)檢查,給予米非司酮50 mg口服,2次/d,連服3 d,甲氨蝶呤(MTX)50 mg肌注,術前一晚給予米索前列醇600 μg陰道放置,軟化宮頸?;颊呷〗厥?,常規(guī)消毒鋪巾,采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置入宮腔鏡觀察宮腔形態(tài),依次切除胚胎組織進行清宮,如組織較多時,可用卵圓鉗鉗夾部分組織,在鏡下進行切割,注意電切的功率,一般為70~100W,當切割出血量較多時,可行電鏡下電凝止血,手術完成后用電切環(huán)或電凝徹底進行創(chuàng)面止血。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5~35 min,平均(19.7 ±3.3)min,出血量36~68 ml,平均(45.2 ±9.1)ml,均為1次切凈,平均住院(3.5±0.8)d。治療后行B超檢查包塊消失,周圍血流信號減弱或消失。術后病理檢查可見有滋養(yǎng)層細胞和絨毛結構,子宮下段胎盤處見有蛻膜層缺失,未見宮頸腺體包繞。宮腔鏡檢查可見妊娠組織在子宮下段瘢痕內口附著,部分較大組織突出宮腔。術后5~8 h內β-HCH開始下降,2~3周后恢復正常,33~40 d月經來潮。隨訪3~6個月,除2例妊娠自然流產外,其余患者均無再次妊娠發(fā)生,B超檢查正常。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人群的不斷上升,剖宮產后瘢痕妊娠(CSP)的發(fā)生率也不斷呈增高趨勢。CSP是一種特殊的宮內異位妊娠。多數(shù)學者認為,CSP的發(fā)生與子宮內膜損傷有密切關系[2]。由于剖宮產后子宮復舊,下段恢復為子宮峽部,子宮切口未愈合完全或愈合不良,導致局部蛻膜發(fā)育不良,在瘢痕部位形成微小的裂隙,再次受孕時受精卵偏離正常位置而著床于子宮下段肌層[3],滋養(yǎng)細胞不斷侵入肌層并生長發(fā)育,甚至穿透子宮肌層。而且隨著妊娠月份的不斷增加,患者發(fā)生大出血、子宮破裂的機率也不斷增加。由于妊娠早期癥狀不明顯,常常發(fā)生誤診和漏診,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手術風險,甚至使年輕婦女失去生育能力,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命,防止大出血發(fā)生的關鍵。
宮腔鏡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在治療剖宮產術后瘢痕處早期妊娠診治中有巨大的優(yōu)勢,它可清楚觀察到整個宮腔的情況,明確妊娠組織的位置、大小及血供,觀察妊娠囊種植部位的血管分布,根據(jù)宮腔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減少了盲目清宮引起大出血的機率,準確剝離孕囊,利于止血,同時減少了因盲目刮宮造成其他部位損傷、穿孔、粘連的發(fā)生;保證了視野的清晰和生育功能,還有效減少了再次瘢痕妊娠發(fā)生時在同一部位發(fā)生的機率,從而提高了婦女的生育功能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治療瘢痕妊娠具有可視性好、有效性高、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不僅有效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縮短治療時間,還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命率和生育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崔艷梅,梅松原,孫曉波.宮腔鏡手術治療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14 例臨床體會.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08,579.
[2]李娟.子宮動脈栓塞術聯(lián)合宮腔鏡在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33,278.
[3]陳雪峰.宮腔鏡對剖宮產瘢痕處妊娠的診治價值.,浙江醫(yī)學,2011,33(03):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