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電力大學 文竹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旅游業(yè)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據(jù)悉,在“十一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包括國內(nèi)旅游和出境旅游,中國旅游人數(shù)已達到了21億人次,居民人均出游率達1.5次,全國旅游業(yè)總收入1.57萬億元,旅游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日漸繁榮,作為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又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特殊群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加入了中國旅游軍團。中國大學生旅游市場2010年網(wǎng)絡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受訪大學生中有接近9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旅游,大多數(shù)大學生平均每年出游次數(shù)為1~2次,少數(shù)有條件的學生也有年出游次數(shù)為3~4次的??梢姡鳛樘厥庀M的大學生群體已成為旅游市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細分市場,具有極大的發(fā)展前景。作為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旅游心理與其他旅游群體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因此,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旅游動機及其在旅游各階段的心理需求,旅游行業(yè)工作者才能開發(fā)出吸引大學生的旅游產(chǎn)品和服務。
動機一詞來源于拉丁文movere,原義為推動的意思。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對動機作了這樣的定義: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1]引發(fā)動機有兩方面的條件:內(nèi)在條件和外在條件。內(nèi)在條件是指導需要,即因個體對某些東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內(nèi)部緊張狀態(tài)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產(chǎn)生欲望和驅(qū)老太太,引起活動。外在條件換手個體之外的各種刺激,即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刺激因素和初會環(huán)境的刺激因素,它們也能夠引起動機。
驅(qū)動旅游行為以滿足個體的內(nèi)心需要的心理動力就稱為旅游動機[2]。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來支配的,那么,旅游這種行為是由什么樣的動機驅(qū)使的呢?從心理學角度看旅游,可以把旅游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旅游是人們?yōu)榱藢で笱a償或者尋求解脫,到別處去過一種“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因此,在研究大學生為什么要去旅游這一問題時,是從研究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躲避的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探求大學生的旅游動機,力求觸及大學生為什么要旅游的較為深刻的心理原因。
1.2.1 大學生的求補償動機
求補償動機是指大學生需要通過旅游來尋求補償,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滿足感、新鮮感、自豪感等得到補償。
(1)擴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擴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就意味著尋求新鮮感,這里所說的新鮮感要比新奇感豐富,它包含著驚奇、喜悅、振奮等多種情感成分,富有新鮮感的生活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生活。追求新鮮感是人的“本性”,衣食無憂后,人的“本性”就會不斷尋找廣闊的新世界。大學生活三點一線相對枯燥,大學生外出旅游就是為了擺脫校園生活的單調(diào)乏味,尋找親新奇世界。
(2)開闊視野和增長見聞。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促使人成長的說法。韋恩·戴埃也曾說過:“從來就沒有一種生物在其棲息地上畫上一個圈,永遠呆在里面。”可見,如果人總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就好像井底之蛙,孤陋寡聞,就不可能充實和提高自己。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jīng)覺醒,渴望成長、渴望進步,而老師和書本已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要。網(wǎng)絡、圖書、電視等媒介可能拓寬大學生增長知識的渠道,但畢竟不是親身經(jīng)歷,在體驗收獲上相對會有欠缺。因此,外出旅游便成了大學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聞的最佳選擇。
(3)提升自尊和實現(xiàn)自我。自尊是個體作出的并經(jīng)常保持的對自己的評價,表達了一種對自己贊許或不贊許的態(tài)度,標志了個體對自己能力、成就、身份及價值的信心。多數(shù)的大學生處在依賴型自尊水平,自我的價值與能力更多的依賴于別人的肯定與評價。這種依賴自尊,使大學生在校園中不能充分地成為自己、表現(xiàn)自己或突出自己。在旅游時,大學生可以擺脫常規(guī)的束縛和熟人的注視,輕松自在地度過一段時光,充分地表達自己。另外,高自尊的欲望使大學生不僅要表現(xiàn)自己,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校園里,大學生總覺得自己被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旅游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享受到貴賓或者重要人物的待遇,使他們極度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補償。
1.2.2 大學生的求解脫動機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素質(zhì)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要求,今天的天之驕子們正承擔著成長、學習、情感、交往、經(jīng)濟、就業(yè)等多重壓力。緊張繁忙的學習、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繁多的活動使得大學生長期處在高度的精神緊張狀態(tài)。當這種沉重的負擔使大學生覺得不堪忍受時,他們便會產(chǎn)生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愿望。而對于想要尋找一方“世外桃源”,使身心都獲得解脫的大學生來說,外出旅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1.2.3 大學生的求平衡動機
大學生有兩種典型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們渴望安全、穩(wěn)定,可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變化和刺激。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矛盾,因為安穩(wěn)的生活就少有變化,而變化的生活就意味著不穩(wěn)定。進入一個新領域,新鮮刺激卻存在風險;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生存,踏實穩(wěn)定卻乏味無趣。大學生渴望變化刺激的同時,求安求穩(wěn)的心理并未消失,這必然造成他們強大的內(nèi)心沖突。外出旅游可以平衡大學生內(nèi)在的矛盾沖突,因為旅游意味著改變、探索和嘗試新的生活,而這種刺激和變化又是暫時的,對舊有的穩(wěn)定生活沒有威脅。
大學生在不同旅游階段的心理需求變化是不同的,只有掌握了大學生旅游的需求變化,旅游工作者才能相應采取不同的策略,為大學生旅游消費提供滿意的服務。
2.1.1 緊張和戒備心理
大學生帶著美好的憧憬踏上旅途,來到向往已久的旅游勝地時,他們會興奮激動,但由于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心中又不免有些緊張,對于此行是不是一切都會非常順利,又多少有些懷疑。他們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迷路,會不會遇到小偷等。對于茫然無助、不知如何是好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確認安全,因此,旅游工作者盡快幫他們適應環(huán)境,盡量預見他們可能會遇見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助,使大學生確立安全的信心,感覺生活的便利,使他們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去享受旅游中的種種樂趣。
2.1.2 好奇和期待心理
一般來說,聞所未聞或見所未見的新奇事物對人們總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旅游初期,大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興趣非常廣泛,他們對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即使是當?shù)厝怂究找姂T的平常事對他們來說也都可能是新鮮事。另外,大學生在出游之前,一般都會次旅游所涉及的旅游地、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在頭腦中幻想一番。因此,初到旅游地時,他們會對此次旅游各項服務充滿期待。因此,旅游工作者在這一階段要為大學生提供最熱情的服務,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和期待,使他們留下良好的旅游第一印象。
2.2.1 審美心理
對于大學生來說,旅游不單純是游山玩水,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大學生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因此,在這階段旅游工作者應為大學生選擇極具代表的性人文景觀和觀賞性的自然景觀,并為大學生介紹觀賞方法,使大學生能在旅游中得到更深層次的美的享受和質(zhì)的收獲。
2.2.2 求知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層次群體,在旅游活動中越來越趨向于對文化、知識的追求。他們出游除了消遣,還想通過旅游來增長知識、增加閱歷、獲取教益。為了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工作者應在游覽景點時為大學生作生動的講解,事實也證明,旅游工作者的知識面越寬、閱歷越豐富、信息量越大,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大學生旅游消費者的知識需求。
2.2.3 放松心理
廣大莘莘學子在經(jīng)過千辛萬苦闖過獨木橋步入大學殿堂后,本以為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然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非但不輕松,反倒更加緊張忙碌。校園中繁重的學習、繁多的活動以及繁雜的關(guān)系讓大學生的精神長期高度緊張,身心俱疲。因此,大學生在外出旅游時,必然希望情緣緒得到放松、壓力得到釋放、心靈得到慰藉。旅游工作者這時應為大學生旅游者提供最熱情、周到的服務,既要在情緒上感染他們,又要處處方便他們,體貼他們,千方百計幫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完全放松的享受旅游的樂趣、舒適和尊嚴。
2.2.4 交友心理
大學生處在青春期末期、青年早期,是一個極度關(guān)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誼的時期,所以,旅游時他們欣賞山水、放松身心的同時,也希望能交到新朋友。當進入到旅游中間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心態(tài)越來越放松,此時,他們渴望與與導游和其他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觸和互動,以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在旅行中期,旅游工作者可以組織團內(nèi)成員開展一些近距離接觸的活動,為大學生旅游消費者搭建一個交友的平臺。這種做法會使大學生覺得本次旅游更有意義和價值。
旅游終結(jié)階段是指旅游者即將離去,大學生與旅游工作者的交往即將結(jié)束直至離開的這一段時間,旅游者這階段的心理是十分復雜的。
2.3.1 購物心理
大學生旅游者在旅游即將結(jié)束時,會產(chǎn)生比較強烈的購物心理。在這一階段,他們主要是為同學、家人和朋友購買一些土特產(chǎn)和小紀念品。大學生因經(jīng)濟尚未獨立,購買實力不強,所以,旅游工作者應盡量帶他們到經(jīng)濟實惠、物美價廉的特色小店中去購物,使大學生既可以如愿購買到心儀產(chǎn)品,又不用為錢傷神,讓大學生在滿足感和喜悅感中結(jié)束旅行。
2.3.2 興奮和緊張心理
興奮是因為旅游活動結(jié)束后,馬上要返回家鄉(xiāng),又可見到親人和朋友,可向他們述說旅游的所見所聞,同他們一道分享旅游的快樂。此時,由于游客情緒興奮,出發(fā)前容易丟三落四,忙中出錯,導游員應設法穩(wěn)定大家的情緒并做好提醒工作。緊張是由于想急切辦完一切事宜,還有相當一部分游客表現(xiàn)出難以適應的心理感受。這時,導游員應想法放松游客的心情,用旅游的快樂與到家的溫馨來引導游客的感覺,把對游客誠摯美好的祝愿說得感人肺腑,讓游客帶著“服務的余熱”踏上新的旅途,使游客產(chǎn)生留戀之情和再次惠顧之意。
2.3.3 后悔心理
大學生旅游者基本都是經(jīng)過詳細的了解后才選擇的旅游景點,在出游時對旅行總會有比較美好的期待。然而,現(xiàn)實和想象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之前期望過高,可能使一些大學生對本次旅游的景點設置、食宿情況、交通安排、導游服務等都感到不滿,因此,在旅行即將結(jié)束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后悔心理。對于這類大學生,旅游工作者應盡可能的對其不滿之處做出合理的解釋,盡最大努力為其做好最后的服務,并應該嘗試為其做出彌補,盡可能的減輕他們心中的不快和不滿。
大學生旅游消費行為已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隨著大學生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其旅游行為越來越受到旅游經(jīng)營者和研究者的關(guān)注[2]。作為高知識分子和經(jīng)濟未獨立群體,大學生的旅游消費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本文認為,廣大研究者應深入探索大學生的旅游動機及其在旅游各階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為旅游行業(yè)工作者開發(fā)符合大學生需要的旅游產(chǎn)品和服務提供理論依據(jù),為大學生旅游市場的繁榮貢獻一分力量。
[1]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呂勤,郝春東.旅游心理學[M].廣東旅游出版社,2000.
[3]孫惠春.現(xiàn)代人旅游動機的心理學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