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慧玲
(信陽日報社,河南 信陽 464000)
時政新聞,是指發(fā)生在當地有影響的、涉及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問題的報道,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各級黨報的重頭戲。反映黨委和政府重大活動的時政新聞,傳遞著黨政等部門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和重大事件的信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本應受到群眾的高度關注。但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因報道程式化、空話套話多而飽受詬病,大大削弱了黨報在宣傳政策、引導輿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讀者對時政新聞稿件有意見,不是對時政新聞本身,而是對時政新聞報道沒有新聞、可讀性差有意見。如各類會議報道,往往寫成了誰出席、誰主持、誰講話,領導指出什么、要求什么、強調什么的“八股文”新聞;領導的調研活動更是如此,常常放不開手腳,不求有新,但求無過,只滿足于領導名字職務、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說了些什么等程序性內容的要求,而忽視了挖掘其中的新聞價值。事實上,群眾對一些領導在不同場合一而再、再而三地講的官話套話并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領導講的話、干的事以及這次活動所傳遞的信息中哪些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改進和創(chuàng)新黨報時政新聞報道的方式很多,用細節(jié)激活時政新聞就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所謂“用細節(jié)激活黨報時政新聞”,即通過細致觀察,將傳神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巧妙地融入時政新聞中,讓過去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變得親民,讓板著的面孔松開來,讓空話套話變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語言,使時政新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何謂細節(jié)?即新聞現(xiàn)場中細小的具體情節(jié)。細節(jié)雖小,卻能起到以小見大、豐富表現(xiàn)力的作用,具有感人的力量,能深刻地揭示和表現(xiàn)主題,反映人物的深度和厚度,增強新聞的現(xiàn)場感和人物的真實性。如領導在會上或各種調研活動中不經意間說出的一些話語,做出的一些感人動作,干出的一些看似細小卻意味深長的事情,可能就是領導的真情流露。這些細節(jié)更能體現(xiàn)領導的工作作風、工作水平、個性特征。具體說,就是時政新聞在關注主題的基礎上,更應該關注人物。在采訪中,時政新聞記者一定要注意對細節(jié)的捕捉,多方位、多角度地觀察新聞事件,緊緊抓住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展現(xiàn)個性的細節(jié)。這樣可以增強新聞的形象性和真實性,給讀者如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縮短時政新聞與廣大讀者的距離,增加時政新聞的鮮活度、親和力和人情味。
記者深入現(xiàn)場之后,受精力、眼力所限,觀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正如穆青所說:“關鍵在于緊扣主題,去抓事實本身所固有的有特點的形象、有典型意義的形象、有立體感的形象?!狈彩悄芊从承侣勚黝}的,記者就應舍得下力氣仔細觀察,在報道中可以潑墨如云;凡是與主題無關的,可簡單概覽,甚至“視而不見”。具體說來,觀察的內容無外乎新聞人物的外貌神情和語言動作。
觀察新聞人物的外貌神情。在報道中表現(xiàn)人物的外貌、神情,是克服新聞人物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只有對人物進行仔細的觀察,記者才有可能用寫實的手法把人物的外貌、表情描寫出來,使人物的思想活動、性格特征準確、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采訪中對人物外貌神情的觀察應圍繞主題,抓住最能體現(xiàn)人物個性特征的部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江作蘇的許多時政新聞報道中都有非常精到的細節(jié)描寫。如《總書記冒雨到工地》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江澤民總書記踏著泥濘冒雨來到三峽大壩前期工程工地”,“他踏著坑洼,走過一臺臺機械,一邊察看一邊一次又一次與勞動者沾滿泥和油的手握在一起”,“細雨打濕了他的鬢發(fā),爛泥裹滿了他的球鞋,藍色的風衣也濺上了點點泥漿,總書記全不在意,認真地在工地上往來察看”……這幾處細節(jié)描寫將總書記親切、平易近人的形象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一下子拉近了領導人和讀者的距離,整篇報道也顯得非常的“親切”。細節(jié)的魅力在這篇報道里充分顯示出來,起到了深化、渲染、烘托主題的作用。
觀察新聞人物的語言。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最能體現(xiàn)其性格特征。有的記者在抓人物語言方面抓得相當成功。下面是一名時政新聞記者捕捉到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分組討論的部分精彩發(fā)言:
不要我每次活動都發(fā)稿件,我下去調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圖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見報。重大的活動可以出個照片,像我下去調研,跟群眾交談,這有什么新聞性?有什么好報道的?不要老報道我。真有新聞性,你放在第八版都有人看,沒新聞性,在頭版做一個版都沒人看。
可辦可不辦的事不辦,可花可不花的錢不花。
廣東的企業(yè)就是中國企業(yè)界的狼。
一些地方領導講GDP總量、財政收入總量等數據如數家珍,清晰明了,但被問到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時,卻往往閃爍其詞。
上級不要搞官僚主義,下級不要做形式主義。
這些話語不正是媒體所需要的鮮活“猛料”么?如果我們的時政報道多些這樣的“猛料”,還愁讀者不愛看?
人物的動作描寫,往往使新聞報道富有動感,容易把讀者“引入”新聞發(fā)生的現(xiàn)場。要注意觀察人物富有特征的具體行動,通過人物動作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特征。這比用概念化的語言進行介紹要生動得多,同時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筆者2009年采寫的《為了一位身患重癥的農民工兄弟》獲得了河南省新聞一等獎,文章講述了一個身患重病的普通農民工被省市領導深入農村調研時發(fā)現(xiàn),后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文中一些細節(jié)描寫很動人,如“正在大家忙著安頓李貴華時,省委副秘書長周春艷提著剛打來的飯菜、帶著新買的生活用品,走進了病房。周春艷鼓勵李貴華安心治病,積極配合醫(yī)生,爭取早日康復??吹阶郎戏胖t(yī)院為李貴華夫婦準備好的厚厚一疊餐票,周春艷十分滿意,囑咐院長要用最好的設備、最優(yōu)的醫(yī)護人員,提供最好的治療”。
當然,時政新聞在細節(jié)描寫中有幾點必須牢記:報道后負面效應大于正面效應的細節(jié)不寫,有損領導形象的細節(jié)、言論不寫,有違中央精神的細節(jié)不寫,領導順口說說、不負責任的內容、細節(jié)不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