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同林,彭冠龍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蹇先艾以鄉(xiāng)土小說成就聞名于世。從1926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水葬》開始,至解放前夕發(fā)表《春的客?!窞橹?,一共寫了近一百篇短篇小說,出版了八本短篇小說集。但蹇先艾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是從寫詩開始的。
他在學生時代沒有想到自己能夠?qū)懺姡且患τ谒麃碚f非常意外的事,給了他信心,使他走上了新詩創(chuàng)作之路。1923年春天,他與他的哥哥去北平西便門外的二閘游玩,回來后,在游玩的余興之中寫了一首白話紀游詩《二閘紀游》,沒有告訴任何人就偷偷投給了《晨報副刊》。他本以為這次投稿一定是泥牛入海,沒想到五天后那首詩居然登出來了。這件事讓年輕的蹇先艾有種一登龍門則身價百倍的感覺,從此開始不斷寫詩。進了大學后,仍然向《晨報副刊》和《文學旬刊》投稿,大多都刊登出來了。
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道路上,蹇先艾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來往比較密切的有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詩人徐志摩、聞一多,有當時文壇的名流梁啟超、朱自清、王統(tǒng)照,有當時初登文壇的青年詩人朱湘、饒孟侃、劉夢葦、朱大枏等等。蹇先艾曾說:“我認識的老詩人和青年詩人越來越多,我對寫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了?!盵1]
蹇先艾的新詩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共創(chuàng)作40首,30年代以后只在1934年元旦寫了1首《爐邊》。20年代末,他曾把已寫好的詩輯為一本《孤獨者之歌》,北新書局打算將這本書出版。北新書局的李小峰多次催促,還托趙景深催問,他由于自己感覺水平不高,始終沒有把這本書的稿子交出去。后來這些書稿在他一次從北京回貴州的途中全部丟失,因此,蹇先艾一直沒有詩集流傳于世。60年代初期雖然重操詩筆,但是所寫的都是格律詩,而且這詩興很快被文革澆滅。
讀蹇先艾的詩,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詩中透出的一種古雅的哀愁。這些詩,形式上是現(xiàn)代的、內(nèi)容上是現(xiàn)代的、語言上是現(xiàn)代的,但在韻味上,卻是古雅的,字句中有著清幽的意境。這古雅的韻味中,有著舒緩的節(jié)奏,傳達出了點點哀愁,仿佛詩中有一個孤寂的夜影。
蹇先艾的詩,最顯著的特點是意境清幽。這一特點的形成應該與徐志摩的詩有關?!靶熘灸ο壬€將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志摩詩集》送給父親(即蹇先艾——引者注),這本詩成了他寫詩的范本。”[2]徐志摩詩清麗、溫婉、幽靜的特點必然影響了蹇先艾的詩。蹇先艾詩中的意境,沒有繁復迷離的色彩,沒有濃妝艷抹的修飾,如流水般清澈;沒有燈紅酒綠的喧嘩,沒有撕心裂肺的嚎叫,如深谷般幽靜。蹇先艾以這清幽的意境,造就了古雅的韻味,透露出詩人哀愁的情緒。這樣一個意境得以出現(xiàn),離不開三個因素:意象稀疏、幾乎無色的修飾和寄情山水。
詩中沒有意象,就會變成蒼白地喊叫或空洞地說教,讓讀者感到索然無味,而意象太多又會變得臃腫,讓讀者感到喘不動氣。20年代的蹇先艾正值學生時代,而且體弱多病,天天在小圈子里打轉,生活很簡單,或許與他當時這種生活狀況有關,蹇先艾的詩中,意象很少,這使每首詩都顯得平淡。然而,意象雖少,卻十分精當,并不影響詩的藝術效果。所以,蹇先艾詩中的意象只是稀疏,而不是貧乏。
《流浪》一共四節(jié),前兩節(jié)寫流浪者的孤獨:“我是一個流浪海角天涯的人,/人間的快樂與悲哀我已遍嘗;/一葉的飄泊,更向何處覓取歸宿,/四顧都是浩淼無邊的大海汪洋。//我也不知我前途有無明光,/這一向都無端地涕泣與凄惶;/燈影下,聽雨聲多少激越,悲壯,/便夏夜,沉郁的夏夜也這般漫長!”一共八句,其中的意象只有五個:飄泊的“一葉”、“大海汪洋”、“燈影”、激越悲壯的“雨聲”和“沉郁的夏夜”。這五個意向很準確的傳達出了詩人的情緒。通過飄泊的“一葉”和“大海汪洋”對比,形象地說明了詩人流浪時的無助和茫然;通過“燈影”和激越悲壯的“雨聲”對比,很容易的表達了前途未卜時的凄惶,再用“沉郁的夏夜”進行形容,成功加強了凄惶的情緒。精當?shù)乇磉_了感情,但意境是空曠的,我們幾乎感覺不到意象的存在。
《春曉》一共兩節(jié),第一節(jié)把春天清晨的景色寫的十分傳神:“這紗窗外低蕩著初曉的溫柔,/霞光仿佛金波掀動,風弄歌喉,/林鳥也驚醒了伊們的清宵夢,/歌音裊裊囀落槐花深院中?!贝禾烨宄靠蓪懙拿利愐庀蠛芏啵娭兄挥兴膫€:“紗窗”、“霞光”、“林鳥”和“槐花”。這四個意象分別點出了春天清晨的四種美:朦朧美、光鮮美、生機美和繽紛美。就在讀者欣賞這四種美的時候,很容易忽略這僅有的四個意象,陷入一個空曠的意境。
其他詩中也是如此,比如《秋夜》全詩三節(jié)只用了“蟲號”、“涼風”、“燈”、“伊的小影”和“潭水”五個意象,就把詩人秋夜里哀嘆時光飛逝、朱顏易老的悲愁刻畫得細致入微?!秹糁袊艺Z》全詩十行只用了“枕上”、“眼淚”和“鮮花”三個意象,就把詩人當時的相思之苦和當年的離愁別緒全部展現(xiàn)。
可見,詩中的意象雖少,但對于傳情達意已經(jīng)足夠。意象稀疏使意境顯得空曠,這是清幽意境在空間上的基礎。
蹇先艾寫詩,似乎不喜歡用顏色來做修飾語,我們從他的詩中很難找到表示顏色的詞,即使找到了,也大多是黑色和白色。他的詩歌世界是一個黑白的藝術世界,我們欣賞他的詩,仿佛是在看黑白電影。
在他的詩里,形容星星,是“默數(shù)天杪云衣間鑲嵌著的小星閃閃,/仿佛有一對是伊的明眸,望我含笑殷勤”(《這幾夜》),沒有顏色,只有比擬。形容山嶺,是“莽莽蒼蒼的枯嶺一片,/四周有群峰空谷遠山翳影;/盤紆似長龍?zhí)み^山北山南——/那踽涼巍峨的荒墟堞痕”(《登萬里長城》),用了四行進行描寫,卻看不到一點色彩,只有山嶺的莽莽蒼蒼和荒蕪破敗。寫故鄉(xiāng)的自然風光,是“去追逐山中飄幻的云彩,/暮鴉掠過了天光也無聲;/輕輕掀起溟茫的層層夜色,/我們向霜楓溪要一把星月”(《回想中的故鄉(xiāng)》),這里面對“云彩”的修飾用的是“飄幻”,對“鴉”的形容是“暮鴉”,對“夜色”的修飾用的是“溟?!?,完全可以用色彩來展現(xiàn)的意象,偏偏一點色彩都沒有。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蹇先艾對意象的修飾多用一些富有形象感的詞句。以形象感代替色彩感,把缺失的色彩用立體物象的細致刻畫來補償,使詩中意境清淡而新奇獨特。蹇先艾注重描摹物態(tài)的詩歌特點,大概與梁啟超對他的指點有關。梁啟超很欣賞蹇先艾在《晨報詩鐫》上發(fā)表的詩,給了他很多鼓勵,還曾經(jīng)給蹇先艾寫了一把扇子,寫的是周邦彥的《瑞鶴仙》,這首詞是以“描寫物態(tài),曲盡其妙”著稱于世的,梁啟超在詞后加了一句勉勵蹇先艾的話:“先艾學詩宜致力!”從蹇先艾幾乎無色的詩中,我們確實看到了他在向著“描寫物態(tài),曲盡其妙”的方向努力。
再看那少數(shù)有色彩的詩?!八赖墓饷?,/投在灰白的沙礫上閃耀?!保ā兑股顣r》)“我們在月下踏著溶溶的銀光,/記否?你正是低首默會!”(《憶從前》)“雄峻的黑騎咆哮踔騰,/它蹄下蹴起滾滾的墨云。”(《大雨歌》)“冷酷的夜把我裝入黑漆棺中,/我便開始做起那駭人的怪夢:/我的靈魂爬出了心櫥的天窗,/由螺旋的青煙幻成撒旦魔王?!保ā恶斎说墓謮簟罚┖谏c白色充斥于他的詩中,其他顏色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仔細分析黑與白這兩種顏色會發(fā)現(xiàn),黑色總是與幽暗神秘相聯(lián)系,“黑騎咆哮”、“滾滾墨云”、“黑漆棺槨”等等,總讓人毛骨悚然而又被深深吸引;白色總是與清靜純潔相聯(lián)系,“灰白的沙礫”、“溶溶的銀光”等等,讓人感到神圣而清麗。在這黑與白的世界中,透出的是清幽的意境。
在這幾乎無色的修飾中,蹇先艾的詩像是黑白電影,這樣一個藝術世界并不單調(diào),而是十分淡雅,這淡雅的感覺是清幽意境在色彩上的基礎。
中國古代詩歌一直以來就有寄情山水的傳統(tǒng)?!对娊?jīng)》中“起興”的手法往往借助山水景物來引起所詠之詞,后來情與景的密切關系在古代文論中多有提及,比如明代的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或有時不拘形勝,,面西言東,但假山川以發(fā)豪興爾?!盵3]近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盵4]
現(xiàn)代白話詩中,寄情山水的現(xiàn)象幾乎消失了,我們很難從詩中見到大篇幅的山水景物,而蹇先艾的詩作是個例外,他好像對山水自然風光情有獨鐘。
“林梢橫披夜霧裊裊,/宛然一座秀峰的山巔:/從山腰隱約露出塔影之半身?!保ā侗焙R褂巍罚┻@是寫夜霧中的一座秀峰,“塔影之半身”的隱約中透出一絲神秘?!拔疑砬坝芯G苔,有古樹杈椏,/與湖心飄浮無定的斷梗殘蒿;/瞑目靜聽那曉風挾著蘆葦吹嗷,/有如潺急的雨聲打破深夜的寂寥?!保ā斗e水潭之畔》)這是寫積水潭旁的景色,綠苔古樹曉風吹嗷之中,我們感到了環(huán)境的荒蕪和詩人心情的寂寞。“這林壑間映有雄渾偉大,/悠長的驢嘶和著流泉,/交互嘯響在寥寂空山,/這山旁灑遍了點點的梨花?!保ā队瓿坑锡?zhí)丁罚┰娙税炎约盒闹械突氐募拍榧耐性谶@林壑與空山之中,山林里的驢嘶泉響都反襯出山的空蕩、人的孤獨。
他要在詩中抒發(fā)的情緒,全部寄托在山水之中。這浸染了詩人情感的山水,藝術化地呈現(xiàn)為哀愁的山水。深山空谷中“只有幾點青磷搖曳墓地荒涼”(《流浪》),“晚來點點綠火,是野鬼在山中徜徉”(《哀故鄉(xiāng)》),一片愁怨景象;“這凄凄的野草,這回環(huán)的山徑,/這明月輝里摩蕩著樹影森森”(《百年后》),充滿了幽幽的哀嘆。清泉流水中,“我微微戰(zhàn)栗——/聽澌嘶的水聲凄動,/流過了長階,流過了花蔭”(《雨夕》),“江心搖蕩著雪浪萬點,/月明輝瀉落在一葉空船”(《江上》),哀愁靜靜地在水里蕩漾,隨著水聲在詩中流淌。
寄情山水使詩平添了自然之美,成為清幽意境在內(nèi)容上的基礎。前文已論述,意象稀疏保證了意境的空曠,幾乎無色的修飾使意境顯得淡雅。空曠淡雅中有高山流水,這水墨畫般的意境透著清幽的感覺。而水墨畫中的山水包藏著詩人的哀愁,畫中的清幽意境使這哀愁顯得古雅。
蹇先艾詩中的古雅哀愁是緩緩展開的,詩中舒緩的節(jié)奏低回幽怨,仿佛滿臉愁容的詩人在來回踱步。同時,“夜”是蹇先艾詩中的中心意象,主導著整首詩的環(huán)境,籠罩著詩中的情緒,使詩人的來回踱步全部發(fā)生在夜里,好像一個孤寂的夜影,這樣一個抒情主體的形象更增加了詩中哀愁情緒的古雅韻味。
沒有疾風驟雨式的宣泄,一切哀愁都是緩緩表達的,詩的舒緩節(jié)奏,實際來源于詩人心中的低回愁緒,這愁緒“剪不斷,理還亂”,在詩人心中就像“一川煙草,滿城風絮”,但流露到字面上,只像“梅子黃時雨”,連綿不斷,卻緩緩地落下。
比如《雪暮》:“萬有傾入了薄暮的懷抱,/蒼茫里戰(zhàn)栗著空林疏影;/滿天飛舞輕靈的翩翩銀雨,/已寂滅了葉落凄嘆的悲音。//我遙望瑩輝閃爍的窗外,/寒天美景溫慰我的悲情;/失家的鳥也在檐前低哭,/默向這花雨飄灑的黃昏?!睆摹笆Ъ业镍B也在檐前低哭”這句話來看,這首詩是在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但是整個第一節(jié)都沒有直接說明這一情緒,而是寫了四種景色:日薄西山、空林蕭瑟、漫天細雨和葉落無聲。通過這四種景色反復地渲染鄉(xiāng)愁,卻不點明,慢慢的在詩中引出這一愁緒。第二節(jié)中,這一愁緒漸見端倪,但詩人在前兩句中仍要鋪墊,以“寒天”與“溫慰”的對比來烘托心中的鄉(xiāng)愁。整首詩感情濃烈,卻節(jié)奏舒緩。
又如《百年后》:“你聽那山頭吹過來震撼的音響!/是飚飛的風嚎,是悲壯的松吟?/這凄凄的野草,這回環(huán)的山徑,/這明月輝里摩蕩著樹影森森。//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處,/楓葉滿地點染著墓園荒冷——/但何處去尋覓那消蝕了的光陰,/更何從再狂啜那愛情的芳醇?”這首詩是要寫死后的寂寥,但是第一節(jié)中還是不點明,仍然是在寫景:風嚎、松濤、野草、山間小路、月下黑影,無不點染出凄涼和寂寞,透著一股悲苦之氣,讓人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情緒。第二節(jié)中說明了詩的用意:“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處,/楓葉滿地點染著墓園荒冷”。豁然開朗之后,詩人沒有就此圍繞這一點大肆宣泄,而是讓思緒繼續(xù)慢慢延伸:“但何處去尋覓那消蝕了的光陰,/更何從再狂啜那愛情的芳醇?”整首詩舒緩地表達詩人想象中的哀愁,對于死亡沒有集中描寫,而是圍繞一種情緒反復渲染,慢慢地傳達心中苦悶。
還有《江上》對一位老人思念亡妻心情的展現(xiàn),《夏夜雜句》對心中凄涼感覺的展現(xiàn),《我想》對相思之情的展現(xiàn),《希望像一座險峻的山峰》對人們執(zhí)著于心中顛倒夢想的嘲諷,等等,無不是用這種舒緩的節(jié)奏娓娓道來的。
從這舒緩的節(jié)奏中超脫出來,然后反觀這一詩歌節(jié)奏,我們會發(fā)現(xiàn),蹇先艾詩歌中有著明顯的宋詞寫法的痕跡,舒緩節(jié)奏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詞境”。所謂“詞境”,是指通過長短不齊的句式,更具體細致地抒發(fā)某種情緒?!霸姵R痪湟灰饣蛞痪?,整首含義闊大,形象眾多;詞則常一首或一闋才一意,形象細膩,含義微妙?!盵5]一首或一闋才一意,必然要反復渲染某一情緒,節(jié)奏自然舒緩。再來看前面列舉的例子,《雪暮》、《百年后》,還有《江上》、《夏夜雜句》等等,全是以舒緩節(jié)奏,用整首詩反復渲染心靈深處的一絲心緒,把這種情緒表現(xiàn)得具體細致、親切細膩;沒有眾多的形象,卻傳達了更濃厚更細膩的主觀情感色調(diào)。
詩中舒緩的節(jié)奏讓讀者仿佛看到一個人在來回踱步,這個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踱步呢?綜觀蹇先艾的所有詩作,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環(huán)境是夜晚。前文已經(jīng)論述,蹇先艾詩中的意象是稀疏的,而每首詩僅有的幾個意象中,總會出現(xiàn)“夜”這一意象。“夜”在蹇先艾所有詩作中頻繁出現(xiàn),渲染了古雅的色彩,集中傳達了詩人心中的哀愁,成為蹇先艾詩中的中心意象。
從所有詩歌作品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夜”意象出現(xiàn)的頻繁,比如《北海夜游》、《夢中囈語》、《夏夜雜句》、《夜深時》、《這幾夜》、《秋夜》、《駭人的怪夢》等等。再看詩的內(nèi)容,“夜”意象有時直接出現(xiàn),有時通過各種變體出現(xiàn)。
“有時在深秋之夜——/粉面上有淚痕成點。”(《花畦》)“昏黑的夜半有孤魂在田里馳驟嗷叫,/淚浪和著哭嚎被晚風剪剪吹動飄揚?!保ā栋Ч枢l(xiāng)》)“冷酷的夜把我裝入黑漆棺中,/我便開始做起那駭人的怪夢?!保ā恶斎说墓謮簟罚绊?,我今夜獨自林下徘徊;/遠天末描一輪月影,/我浸映輝柔的階心,/放情高歌如偉壯的松籟?!保ā都捻崱罚拔蚁氤媒褚够h邊花影臥,/偷登那海天雄渾的云壑?!保ā段蚁搿罚┻@些例子都是“夜”意象直接出現(xiàn)的詩句。從這些詩句中,我們能感到一股蘊蓄已久的哀愁,這哀愁在夜晚的環(huán)境下顯得既滄桑又雅致,而且讓我們感到詩人“獨自林下徘徊”,這更增加了惆悵的力度,使哀愁由無形變?yōu)橛行危刹豢梢娮優(yōu)榭梢姟?/p>
“夜”意象的變體主要是“星”與“月”?!盁o垠的夢境和冷酷的人間隔絕,/在萬千的星光下,飲海濤松風沉醉,/在暮靄里呼嘯,在白云里低回?!保ā吨懒恕罚┬枪庀碌陌С铒@得那么大氣,在萬千繁星映照下,詩人以松濤、暮靄和白云寄托愁緒,壯闊中有一點纏綿,夜色中充滿了古雅。月色下的哀愁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此,“為何月色都是如此冷寥,/溶溶的銀光淹沒了蒼松?/天外忽地傳來一聲哀唳,/是否那飄流無依的征鴻?”月色之下,孤鴻哀唳,孤獨寂寥的哀愁在蒼松中顯得古樸,在溶溶月光下帶上幾分典雅,在飄流的征鴻無依地飛翔時,舒緩地流進讀者的心中。
夜色之下低回徘徊,仿佛抒情主體是一個孤寂的夜影。這一“孤寂的夜影”形象,與詩人當時的生活狀況有關,“少年離家,漂泊異鄉(xiāng),加之‘五四’退潮后詩風的影響,詩人感到孤寂,不少詩篇都抒發(fā)著他的憂郁、感傷,唱著‘孤獨者的歌’”[6]。
蹇先艾的詩歌不多,但是質(zhì)量很高。他的詩以稀疏的意象、幾乎無色的修飾和寄情山水,營構了清幽的意境,傳達了古雅的哀愁,這古雅的哀愁有著舒緩的節(jié)奏,使抒情主體呈現(xiàn)為一個“孤寂的夜影”的形象,這一形象反過來加強了哀愁情緒的古雅韻味。這樣古雅的新詩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在“五四”那樣一個提倡“一時代當有一時代之文學”、“今人當造今人之文學”的時代,蹇先艾的詩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面貌。
[1]蹇先艾.我與新詩——“五四”瑣憶之三[J].山花,1979,(12).
[2]蹇人毅.鄉(xiāng)土飄詩魂——蹇先艾紀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3.
[3]謝榛.四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21.
[4]王國維.人間詞話[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9.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56.
[6]王剛,曾祥銑.黔北20世紀文學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31.
[7]蹇先艾.蹇先艾文集·散文詩歌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