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董淑杰
(吉林日報集團今日財富報,長春130051)
真實,不僅是新聞的生命,更是新聞產(chǎn)生以及發(fā)展的首要條件。而新聞能否真實,審稿更是一個非常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身為編輯,面對稿件,是否嚴肅認真地審查稿件的真實性變得至關重要。遺憾的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因為審稿人的不負責任,在審稿時要么不夠?qū)P?,要么當成是一種負擔,不對事件進行核實,對稿件隨便瀏覽一遍就放行,使一些虛假新聞堂而皇之在報紙上刊登。
這樣的情況下,導致了虛假新聞的誕生,而根據(jù)調(diào)查分析,導致這種情況誕生的原因則是各個媒體之間無序的競爭?,F(xiàn)如今,各個媒體之間的競爭沒有得到很好的規(guī)范,因為虛假新聞經(jīng)常以“獨家”的方式出現(xiàn),這就導致一些媒體亂了陣腳,由此使一些假新聞光明正大地進行刊登,以此吸引讀者的眼球。身為一名編輯,只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
新聞有五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一個結果、一個實際意義,其中,實際意義貫穿于前面六個要素之間,與其他要素的關系是現(xiàn)象和本質(zhì)的關系,而在處理實際意義與前面幾個要素的關系時,要明確,實際意義并不是前面幾個要素的簡單疊加。因此,新聞是否真實,就要求新聞工作人員以事實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編輯只要細心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虛假新聞存在的毛病,那就是幾個要素不是很齊全,不是缺這個要素就是少那個要素。在時間上,虛假新聞經(jīng)常使用“日前”“近日”等一些模糊的字眼;在地點上,喜歡用某縣某村或者某人來代替,更有甚者,對新聞的事件過程只交代時間,不交代結果。有的作者很擅長造假,經(jīng)常想當然的在稿件上添枝加葉。而這些作者一旦把造假當成一種習慣時,是很難停手的,他們被發(fā)現(xiàn)后,最多也只是換一個地方繼續(xù)投稿,所以,各個媒體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通氣,發(fā)現(xiàn)造假人員的時候,及時與各個媒體聯(lián)系,并進行通報,讓造假之人無處藏身,必要的時候,可以把習慣造假的名單整理出來,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的稿子,就進行封殺,如此,定能減少虛假新聞的發(fā)生。
由于編輯的工作性質(zhì),只能在辦公室進行審稿,不可能出現(xiàn)在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因此,判斷一則新聞是否真假只能靠日常積累。比如:在稿件里出現(xiàn)“客機每小時能飛2 800公里”這樣的字眼時,有常識的編輯一看就知道是假新聞。由于編輯不能到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因此,可以多使用第一手材料或者多運用一些權威說法。任何一個采訪,都是對素材進行加工的一個過程,如果連素材的來源都不真實,加工更是無從談起了。很多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只是把核實作為其中的一道工序,其實這是錯誤的,對新聞事件的核實應該自始至終才對,在采訪時,不能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應該對當事人多進行了解,編輯在編稿時,多采用第一手材料,不僅如此,還可以引用一些權威說法,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
一個單位,經(jīng)常有多名記者,并且很多都是新記者,對新聞的真實性了解不夠,而有的記者責任心不是很強,比較容易出錯,因此,編輯應該了解每個記者的個性,對于比較浮躁的記者采寫的稿件,要多花一些功夫進行求證。新聞事件是否真實,要看記者對事件報道的認識是不是深刻。雖然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不是這樣,雖然有些事情是記者親眼所見,但卻不是真實的。這和個人掌握的知識水平也有關系,錯誤地把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象當作本質(zhì)。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對具有典型事件的新聞進行真實的報道,既要快,又要求對新聞事件有深刻真實的認識,而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總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表象到深入的這樣一個過程,甚至有時還要經(jīng)過多次反復的求證,只有對事件的本質(zhì)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事件進行及時的報道,能對貼近群眾并具有很強服務性的新聞進行捕捉,少發(fā)一些大家都發(fā)過的新聞,避免人云亦云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編輯,對待這些都要有正確的認識。
編輯在編稿時,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字眼:“某某公司是我市唯一的一家合格企業(yè),這個公司某產(chǎn)品的問世填補了這項技術的空白,并處在國際先進水平”等等,編輯在編稿時,要分清這是廠家在進行自賣自夸,還是記者沒有根據(jù)的描寫?而這些稿件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對新聞來源沒有清楚的交代,如果上述的說法是有關部門抽查結果做出的結論,那么,自然就具有權威性和真實性。另外,編輯在對待一些動態(tài)新聞或者一些核實起來比較困難,或者一時找不到地方核實的資料,都要對新聞來源做出交代,而對這些新聞來源,可以采取誰說的由誰負責的方式,這樣就能使記者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擔負起他們的責任,同時也使新聞報道更加真實、可靠,讓人感覺證據(jù)確鑿、言之有理。
總而言之,編輯應該根據(jù)自己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對虛假新聞的特點做出總結,從而提高自己的警惕性以及識別能力。近年來,雖然不會出現(xiàn)一些子虛烏有的新聞,但虛假新聞的手段比以前高明很多,它是在真實新聞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假的東西,所以,這就要求編輯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進行增強,以此,才能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
[1]李雙全. 呼喚新聞良知杜絕虛假新聞. 新聞采編,2000(12):32-37.
[2]黃小玲,李苓. 編輯出版實物與技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8):87-92.
[3]鐘新. 新聞寫作與報道訓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