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方明
四川省達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達州 6350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口腔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研究表明,人們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口腔內也存在著不少的細菌,大約為10種左右,但這些菌群它們互相依賴和約束著對方,并互相間維持著平衡的狀態(tài),很少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一種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口腔黏膜潰瘍性損害疾病,且此病在治療后,復發(fā)性較強,又稱作復發(fā)性口瘡等。
該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共收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74例,并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7例患者采用中醫(yī)藥進行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 21例,年齡 20~63歲,平均年齡為(50.4±6.7)歲。 對照組37例患者采用西藥進行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 19~64歲,平均年齡為(51.6±6.3)歲。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與年齡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因2組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診斷標準可分為以下2種:①觀察組我們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口腔潰瘍的診斷標準,然后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具體可把患者分為心脾積熱和陰虛火旺2種癥狀。②對照組我們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yè)委員會在2000年制定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診斷標準[1]。
1.3.1 觀察組 觀察組37例患者采用中醫(yī)藥進行治療,并根據上述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不同的治療,具體方法為:①心脾積熱型患者,我們采用健脾祛濕與清熱解毒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為患者配置的藥方為:黃芩11 g、梔子10 g、丹皮12 g、知母 12 g、生地12 g、澤瀉 13 g、木瓜 14 g、白花蛇 14 g、石膏和當歸各 15 g、炙甘草3 g,用水煎服,患者一定要在空腹時服下,每天一劑分早晚服用,10 d為1個療程。②陰虛火旺型患者,我們采用滋陰清熱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為患者配置的藥方為:五味子10 g、山藥14 g、丹皮 10 g、山藥 15 g、澤瀉 10 g、麥冬 15 g、熟地 25 g、知母和黃柏10 g,用水煎服,服用方法同及療程與①相同。
1.3.2 對照組 對照組37例患者采用西藥進行治療,治療藥物有Vit B片,每日服用3次,每次2片;華素片,讓患者進行含化,每日服用3次,每次2片。患者在用藥的同時采用生理氯化鈉進行漱口,7d為1個療程。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療效標準我們均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判定,可分為痊愈、顯效、無效、總有效。痊愈為:患者的口腔潰瘍癥狀完全消失,且半年內無復發(fā)現象的出現。顯效:患者口腔內潰瘍的數量有明顯的減少,在停藥后半年內無復發(fā)的現象出現。無效:患者口腔潰瘍的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善??傆行В河嬎闳@效為總有效率?;颊咴谶M行完治療后,我們均對其進行了隨訪,隨訪時間為半年[2]。
我們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患者的數據進行了統計,資料采用χ2檢驗,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我們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觀察組37例患者中痊愈人數為26例,痊愈率為70.27%,有效人數為9例,有效率為24.32%,無效人數2例,無效率為5.4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60%。對照組37例患者中痊愈人數為18例,痊愈率為48.64%,有效人數為10例,有效率為27.02%,無效人數9例,無效率為24.3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68%。由此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口腔潰瘍在臨床上比較多見,且病情也比較容易復發(fā)。采用西醫(yī)治療口腔潰瘍,通常情況下往往會忽律對人體整體技能的調節(jié),從而導致患者病情的反復發(fā)作。中醫(yī)學中對口腔潰瘍有著較多的記載,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口瘡等疾病的范疇。有文獻報道,口腔潰瘍的發(fā)生于心脾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口腔潰瘍的發(fā)生于人體心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yī)學中認為,火熱上蒸于口發(fā)為口瘡是胃其標,火有虛,實之不同。通過上述分析可看出,觀察組采用辨病與辯證相結合對患者進行分型治療,總有效率為94.60%,與對照組采用西醫(yī)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中醫(yī)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且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并應用。
[1]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yè)委員會.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治療評價試行標準[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17(3):209.
[2]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9.
[3]李書梅,徐桂芝,朱秀麗,等.碳酸氫鈉鹽水預防口腔真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8):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