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士春 杜貴傳
1吉林省樺甸市勝利社區(qū)服務中心,吉林樺甸 132400;2吉林省樺甸市人民醫(yī)院,吉林樺甸 132400
腰脊椎增生是現代醫(yī)學的病名,屬祖國醫(yī)學的痹癥范疇。本病常因腰脊椎的骨質增生而影響腰關節(jié)的正?;顒?,嚴重時可因增生而壓迫腰以下神經導致病人截癱和下肢癱瘓,筆者通過近幾年來運用溫陽行痹癥為主,方以烏頭湯合桂枝黃芪五物湯化載,治療單純性寒痹或寒濕痹癥近百人,現將治療情況總結如下。
所有病人均經過醫(yī)院放射科拍片確診為“肥大性腰脊椎炎”,按中醫(yī)辨證屬單純性寒痹或寒濕型痹癥,然后采用溫陽行痹法進行治療,方以《金貴要略》烏頭湯合桂枝黃芪五物湯化載,藥物組成:制川烏 16 g、麻黃 10 g、白芍 10 g、黃芪 30 g、大棗 5枚,生姜16 g、甘草 10 g、蜂蜜 50 g。用法:久煎溫服,1 劑/d,最多 2 劑/d。加減:久痛兼瘀者加丹參、赤芍;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必要時加蜈蚣、蛇,血虛者加當歸,肝腎不足加山茱萸、杜仲、續(xù)斷。
①楊登舉,男,65歲,樺甸市橫道河子鄉(xiāng)農民,2010年5月25日用擔架抬來門診。
主訴:腰痛14年,伴右下肢痛半年,增劇2個月。
主訴:14年前開始腰痛,但多因勞累或受涼而誘發(fā)腰痛,一般用土方或抗風濕藥治療即可緩解,其療效不好,本次春節(jié)前復作腰部酸痛,繼則兼引右下肢疼痛,曾按坐骨神經痛治療罔效,遂日趨加重,乃至臥床不起已2個月,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稍動彈即呻吟叫不已。余診之,癥如上述,詢其所苦,痛從臀部連及右下肢外側至腳跟,呈閃電樣痛,不能坐立,平臥則痛減,遇氣候變化加劇,脈沉遲而細,舌苔白,血沉22mm/h,據此脈癥診為寒痹,投大烏頭湯合桂枝黃芪五物湯化載,處方:制川烏12 g、麻黃10 g、白芍 12 g、黃芪 16 g、桂枝 12 g、乳香 10 g、沒藥 10 g、甲珠 5 g、通草10 g,3劑。久煎溫服,1劑/d。5月18日二診:服藥后諸癥未減,閱本院5月25日腰椎正側位照片報告:“腰椎3、4、5椎體呈唇形狀增生,4、5錐孔呈現縮小,余無特殊改變,髖關節(jié)下有一弧形隆起增生,邊緣光滑整齊,關節(jié)腔狹窄,其他未見異常。意見:1、肥大性脊椎炎,2、右髖關節(jié)炎。”在原方基礎上制川烏增至20 g,再加片姜黃10 g,服用4劑。5月29日三診:服藥后上證遂減,囑再進5劑。6月19日四診,前癥服上藥后大減,患者可自己下床依杖可獨自步履下樓活動,且能從事一般勞動,為鞏固療效仍服上方繼續(xù)治療。隨訪病人迄今2年沒有復發(fā)。
②董宏利,男,48歲,已婚,樺甸市區(qū)工商分局干部,因間斷性腰痛反復發(fā)作6年,現加劇6 d,于2011年3月8日送來就診。
主訴:2006年開始腰痛,繼則日漸增重,反復發(fā)作頻繁,多與氣候變化及勞累有關,本次疼痛與以往不同,疼痛時兼引右下肢,沿大腿外側至腳跟呈閃電樣疼痛,本院門診診為風濕腰腿痛,服中藥獨活寄生湯罔效,且痛勢加重不能自行下床行走,靠人攙扶跛行,呻吟不已,脈象沉緊,舌質紅潤,舌苔薄白而滑,雙下肢皮膚溫度偏低,痛處無明顯壓痛,余思《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為寒痹,因寒為陰邪,其性凝滯,陰寒之邪與外寒相合則血液凝泣,阻遏陽氣不能載血正常運行,導致經脈閉阻,不通則痛,雙下肢皮溫偏低為陽氣不能行皮膚溫湊理所致,仿《金貴要略》:“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之法,合桂枝黃芪湯溫陽行痹,處方:黃芪 30 g、麻黃 10 g、制川烏 16 g、桂枝 10 g、白芍10 g、木通 10 g、當歸 20g、沒藥 10 g、甘草 10 g、生姜 16 g、紅棗16 g4劑。煎法,每次取上藥一劑加水500mL,煮沸后用文火煎熬2 h,濾出藥液,1次溫服,按上法再煎2遍,1劑/d。囑其如服上藥后痛勢加重不必驚慌,此乃藥物的正常反映;如果服藥后自覺口舌有發(fā)麻感,為藥物的煎法不當,表示為烏頭鹼輕度中毒的早期反映,應急取大劑量的生姜加白糖泡水頻頻飲之,頃刻后上癥即可自行緩解。3月12日二診:服完上藥第一劑后,約6 h開始痛勢加重,持續(xù)4 h漸次減輕,察之,白滑苔如故,且邊尖出齒痕,此非大劑溫寒之品不能湊效,仍遵原法,制川烏增至30 g,繼服4劑。3月15日三診:服上藥后,其痛日減,現獨自下床依杖在室內外活動,藥中病機,原方再服4劑。3月19日四診:右下肢閃電樣疼痛已解,惟腰仍有酸痛感不除,守前方再服6劑。3月25日五診:腰部無疼痛感,騎自行車亦無不適,為鞏固效果,繼進前方1劑/d,連服近半月后,隨訪病人腰部無不適之感。
①烏頭湯是一味中藥湯劑,其功效是逐濕、行痹、助陽,主要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炎、椎骨狹窄及腰腿痛等。而運用本方加味所治療的病例,均屬于寒痹或寒濕型痹癥,因此必須按照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選擇對象,這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因此治療本病必須運用正確的方劑,才能發(fā)揮藥物的療效,達到預期的效果。
②經過臨床觀察,在治療過程中多數病人在服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藥效反應,表現為痛勢加重,但是持續(xù)的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最長的達4~6 h,最短的1~2 h,然后而自行緩解,這是藥物的反應所致,為此,病人服藥后不必擔心。
③本方中是以烏頭為主要藥物成分所組成,因此,煎藥時必須用文火久熬,方能防止烏頭鹼中毒,使藥物達到療效,從而保證安全用藥,達到治療的目的,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