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亮,吳純潔,何曉燕
中藥提取系采用適當?shù)娜軇┖头椒ㄊ怪兴幩挠行С煞只蛴行Р课唤龅牟僮?,是中藥提取物和大部分制劑生產(chǎn)的重要步驟。中藥所含成分包括有效成分、輔助成分及無效成分,合理的提取工藝應最大程度保留有效成分和輔助成分,同時盡量減少無效成分。提取工藝涉及到提取、分離、濃縮、純化精制、干燥等過程,所提取出的中藥成分的種類(或性質(zhì))與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具有密切關系,必須選擇一定的指標對提取工藝進行考察,因此評價指標選擇對整個制劑工藝是否合理具有重要意義。合理選擇評價指標,篩選出最佳工藝條件,已成為中藥制造現(xiàn)代化研究的又一重要領域。本文就中藥提取工藝評價方面作簡要綜述。
近年來,科技人員對單味藥及中藥復方提取工藝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建立了多種參數(shù)確定方法,常以理化及藥效學為指標,通過正交設計、均勻設計、星點設計—效應面法等考察影響浸提工藝的因素,確定各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篩選提取工藝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有多種,但評價指標往往變化不大。
理化指標主要包括出膏率和化學成分兩個方面,是中藥提取生產(chǎn)中最常用的評價指標。如楊相玉[1]通過正交試驗,以銀杏葉總黃酮醇苷和總內(nèi)酯的含量為評價指標,選擇不同提取時間、乙醇量和乙醇濃度作為考察因素,優(yōu)選出銀杏葉最佳提取工藝。譚珍媛[2]等以銀花膏主要有效成分綠原酸作為評價指標,采用正交試驗法確定了銀花膏最佳提取工藝。又如對梔子的提取工藝研究較多,所用提取方法涉及煎煮法、水提醇沉法、滲漉法、乙酸乙酯提取法等,采用正交試驗確定各自的提取工藝,但其評判標準均為梔子苷的含量[3~6]。中藥復方提取工藝評價指標與單味藥相似,如曹杰[7]等利用正交試驗法,以干膏量、黃芩苷提取量為評價指標,確定了芩翹抗感顆粒水提取的最佳工藝。李妍[8]等采用正交試驗設計與單因素實驗,以小檗堿、黃芩苷及總提取固形物的含量為評價指標,結(jié)合甘草酸含量及半夏、人參、干姜薄層層析結(jié)果,確定了半夏瀉心湯的提取工藝。
隨著現(xiàn)代分析技術的發(fā)展,中藥復雜化學成分的分析變得越來越快捷,多指標綜合評價提取工藝逐漸得到發(fā)展。如朱會[9]等采用多指標正交設計,以出膏率、總生物堿及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阿魏酸的含量等多指標綜合評價,優(yōu)選出吳茱萸當歸等最穩(wěn)定可行的提取工藝。靳波[10]等以升麻總皂苷和總酚酸的含量為綜合評價指標,采用多指標正交試驗法進行升麻提取工藝研究,確定了升麻的醇提工藝。鄧翀[11~12]等分別以總木脂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為評價指標,用正交試驗法篩選南五味子總木脂素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提取條件;以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綠原酸含量為指標,采用正交試驗設計,確定了大血藤中酚酸類化合物回流提取的最佳條件。Yile Chen[13]等利用紅外輔助乙醇提取丹參有效成分,同時采用HPLC檢測8種有效成分含量,綜合含量指標確定最佳提取工藝。
中藥復方制劑的提取工藝篩選方面,多指標綜合評價更具優(yōu)勢。如張兆旺[14]等以人參二醇、人參三醇、總生物堿、酯型生物堿、總糖和干浸膏為指標,采用均勻設計優(yōu)選參附湯劑半仿生提取法的條件,結(jié)果表明,用多指標均勻設計優(yōu)選復方提取工藝,簡便可行。魏舒暢[15]等以芍藥苷提取量、正丁醇浸出物、乙酸乙酯浸出物為指標,采用均勻設計法優(yōu)選出萎胃寧濃縮丸提取工藝。楊興鑫[16]等選擇黃芪甲苷、三七總皂苷、羥基紅花黃色素A、梔子苷的含量及浸膏得率為指標,以綜合評分法優(yōu)選益心腦復方滲漉提取工藝,確定的提取工藝科學、合理。伍勇[17]等利用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對四物湯提取工藝進行了優(yōu)化研究,以浸膏得率和梓醇、芍藥苷、阿魏酸含量的總評“歸一值”為評價指標,從效應面上選取最佳提取工藝。
除了上述理化指標,近年來指紋圖譜也被用于中藥提取評價方面。如王春梅[18]等采用HPLC指紋圖譜技術和均勻設計法,研究茵陳蒿湯中茵陳藥材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以溶劑濃度、溶劑用量、提取時間、提取次數(shù)4個因素,每個因素9個水平進行提取工藝試驗,以指紋圖譜相似度與茵陳的提取效率為評價指標,確定了茵陳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
對于藥理作用研究較明確的中藥,可以藥效學指標評價其提取工藝。如裴渭靜[19]根據(jù)丹參的藥理作用,首次采用藥效學指標優(yōu)選丹參的提取工藝,應用Powerlab血管張力測定系統(tǒng),考察丹參不同提取工藝對血管張力的影響,優(yōu)選出水超聲醇沉提取工藝。陳武[20]等采用多藥效學指標確定黃狗腎的提取工藝,比較不同濃度乙醇提取物對卵巢摘除大鼠雌激素活性以及對幼鼠子宮、卵巢發(fā)育的影響,確定乙醇濃度為95%。王寧寧[21]等以藥效學評價對天麻復方中藥的提取工藝進行了篩選,通過觀察不同提取工藝樣品對癲癇大鼠腦電圖的影響,藥效作用最強者確定為較優(yōu)提取工藝。
有學者提出將藥效學指標與化學成分指標相結(jié)合,綜合評價提取工藝,為中藥復方提取工藝篩選提供了新思路。如謝秀瓊[22]根據(jù)研究經(jīng)驗,提出根據(jù)復方的功能主治,選擇2~3個最具代表性的藥效指標,篩選出產(chǎn)生復方功能主治作用的物質(zhì)的主要部分——有效組分,并以此作為評價指標,更具可行性和合理性。夏超[23]等采用有效成分和藥效學試驗相結(jié)合的方法優(yōu)選逍遙散水提和醇提工藝,分別以芍藥苷含量及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效學試驗為指標,結(jié)果表明,隨著乙醇濃度升高,含量及藥效都呈上升趨勢,最終確定95%乙醇回流提取為較好工藝。馮果[24]等采用正交設計法和藥效學實驗相結(jié)合,以6-姜酚和止嘔效果作為評價指標,對復方止嘔顆粒最佳提取工藝條件進行優(yōu)選,方法穩(wěn)定、可行、重復性好。
鐘國越[25]等鑒于目前評價方法的局限,提出了“有限成分組合質(zhì)量標準”的評價思路,即選取有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單體成分或一類組分,在系統(tǒng)地研究其組成比例與功效的關系的基礎上,以“指標性成分的絕對含量和組成比例”為參數(shù),建立起能反映成分—藥效,甚至量效關系的質(zhì)量評價方法,為中藥提取評價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孫素琴等[26~28]根據(jù)中藥化學結(jié)構(gòu)與其特異性紅外吸收光譜相關的規(guī)律,提出采用在中紅外和二維相關近紅外光譜對中藥提取物、中成藥的提取進行分析和質(zhì)量控制。實驗表明,當歸石油醚提取物和水蒸汽蒸餾法提取物的藁本內(nèi)酯含量相差不大,但其紅外光譜、第二衍生光譜、二維相關紅外光譜具有明顯差別,證明紅外光譜可以反映提取物的綜合性差別。這些新指標均以化學特征為主。
中藥成分復雜,作用機理不甚明了,中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提取后是往往不能體現(xiàn)中藥特色,藥性與原中藥具有很大差異,甚至相反[29]。所以中藥與化學藥或天然藥物不同,理化評價對于中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對個別“活性成分(或指標性成分)”定量的“單一下限值”的評價方法,完全借鑒天然藥物的研究思路,不適合中藥提取過程的評價。
多指標綜合評價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在評價中藥提取工藝時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大多數(shù)中藥的有效性與化學成分的關系不甚明了,而且多成分指標只是針對目前認為的“有效成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藥成分“有效”與“無效”的舊界限正逐步被打破。指紋圖譜雖為中藥提供了有效的專屬性強的手段,但往往只是針對一類性質(zhì)相近的成分,同時重現(xiàn)性問題也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過藥效學評價可以直接比較不同提取工藝產(chǎn)物的藥效差異,然而,目前中藥藥效學評價與中藥的臨床療效相關性不強。因為目前藥效學試驗方法大多源自西藥研究,而中藥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化學成分均較西藥復雜得多,作用機理也相差甚遠。加之缺乏與中醫(yī)證候相關的實驗動物模型,也不清楚各種證候的特征性指標,藥效學試驗結(jié)果無法真實反映中藥的臨床療效,其研究結(jié)果多不為中醫(yī)醫(yī)生所認同。
因此,中藥提取工藝評價方法研究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將傳統(tǒng)經(jīng)驗和現(xiàn)代技術相結(jié)合,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評價模式。
中藥提取工藝評價目前主要參考天然藥物模式,但對于中藥尤其是復方制劑而言,檢測任何一種活性成分均不能體現(xiàn)其整體療效[30],因此出現(xiàn)了板藍根顆粒、復方丹參片等“合格的假藥”的案例。如果以成分論提取工藝,多數(shù)中藥應以醇水雙提,事實上傳統(tǒng)多采用水提取,如何科學地合理評價是行業(yè)面臨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值得行業(yè)深思:中藥和天然藥物提取評價有何區(qū)別?如何在提取工藝中體現(xiàn)中醫(yī)理論指導?
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途徑、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的綜合作用和整體效應特點,藥性是中藥特性的體現(xiàn),而天然藥不考慮藥性問題,中藥“藥性與療效”具有相關性,提取工藝要除去雜質(zhì),最大限度保存“藥性”,這也正是中醫(yī)藥理論指導的內(nèi)涵所在。因此,在提取過程中“度”的把握尤為重要,如水提醇沉、大孔樹脂純化等過程中,何種程度為“中藥”,何種程度為“天然藥”?目前的評價指標難以明確區(qū)分。
氣味特征是物質(zhì)的綜合表征,與中藥藥性契合性更高,著名中藥學家謝宗萬[31]先生總結(jié)提出的“辨狀論質(zhì)”理論,被認為是中藥質(zhì)量評價的精髓[32~33]。氣味特征是中藥性狀的核心內(nèi)容,特異性的“氣”和“味”是中藥質(zhì)量的表征,可看作中藥的“神”,無論提取過程中中藥的“形”如何變化,均應保持“神”的一致,否則中藥提取分離就失去了科學意義。因此,藥性是否可以通過“氣味”體現(xiàn)?氣味特征作為中藥提取工藝的評價指標,可以指導中藥提取、改劑型等研究方向。在提取工藝評價中,可以考慮選取中藥特征性的氣味(宏觀指標),結(jié)合化學成分(微觀指標),輔以藥效學指標,根據(jù)不同提取分離過程中氣味變化程度(相似度),以最能保持其原有氣味特征的方法為最優(yōu)提取工藝。同時,通過相似度把握可以控制中藥提取分離的“度”,找到中藥與天然藥轉(zhuǎn)變的“拐點”,將對推動中藥提取研究發(fā)揮重要作用。
中藥提取工藝評價指標和方法應向多種技術結(jié)合發(fā)展,通過技術集成,全面把握提取工藝,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提取評價指標和方法,簡便、快捷、準確地評價提取工藝,在中藥提取和制劑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1]楊相玉,邵偉.銀杏葉提取工藝研究[J].齊魯藥事,2007,26(4):240.
[2]譚珍媛,王志萍,鄧家剛,等.銀花膏提取工藝的研究[J].廣西中醫(yī)藥,2009,32(4):55.
[3]涂勝輝,邱祖民,劉燕燕,等.中藥梔子提取工藝的優(yōu)化[J].中成藥,2006,28(10):1519.
[4]喬丹,薄顯輝.梔子藥材提取工藝的優(yōu)選[J].黑龍江醫(yī)藥,2002,15(4):269.
[5]李其蘭,陳紅專,張躍軍,等.中藥梔子提取方法的比較和工藝條件優(yōu)化[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4,24(6):327.
[6]謝靜,冷靜.中藥梔子水提工藝研究[J].中國藥業(yè),2008,17(21):43.
[7]曹杰,方睿,張海鳴,等.芩翹抗感顆粒提取工藝優(yōu)選[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2):24.
[8]李妍,李曉波,奉建芳.半夏瀉心湯提取工藝研究[J].中成藥,2004,26(7):528.
[9]朱會,李可強,張振秋.多指標正交設計優(yōu)選吳茱萸當歸藥對的提取工藝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2):254.
[10]靳波,劉友平,彭月,等.多指標正交試驗優(yōu)選升麻提取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6):27.
[11]鄧翀,顏永剛,梁婷,等.多指標綜合評價南五味子木質(zhì)素提取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9):4.
[12]鄧翀,顏永剛.多指標綜合評價優(yōu)選大血藤酚酸類化合物的提取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12.
[13]Yile Chen, Gengli Duan, Meifen Xie, et al. Infrared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ight active compounds in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J]. J. Sep.Sci. 2010, 33, 2888.
[14]張兆旺,修彥鳳,孫秀梅,等.用均勻設計法優(yōu)選參附湯的半仿生提取工藝條件[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6):345.
[15]魏舒暢,武曉玉,金輝,等.基于多評價指標的萎胃寧濃縮丸提取工藝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4):54.
[16]楊興鑫,張艷利,李曉妮.多指標綜合評分法優(yōu)選益心腦復方提取工藝[J].中國中醫(yī)信息雜志,2010,17(12):59.
[17]伍勇,賀福元,曹艷,等.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yōu)化四物湯提取工藝[J].中國藥房,2009,20(36):2830.
[18]王春梅,胡坪,劉清飛,等.指紋圖譜技術在茵陳提取工藝優(yōu)化中的應用[J].中成藥,2007,29(6):785.
[19]裴渭靜,林長征,曹永孝,等.微血管擴張法評價丹參不同提取工藝[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6,26(2):128.
[20]陳武,周洪亮,王海丹,等.多藥效學指標評價烏鱉顆粒中黃狗腎提取工藝[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8):49.
[21]王寧寧,焉媛媛,李月,等.不同提取方式對天麻復方中藥的藥效學影響[J].中藥材,2007,30(4):452.
[22]謝秀瓊.對中藥制劑工藝研究評價指標的淺見[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9,10(4):197.
[23]夏超,韓英,向仁德,等.逍遙散提取工藝的優(yōu)選[J].中成藥,2000,22(12):874.
[24]馮果,劉文,張永萍,等.結(jié)合藥效學指標正交優(yōu)選復方止嘔顆粒提取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8):32.
[25]鐘國躍,于超,趙志禮.中藥質(zhì)量評價方法新探——“有限成分組合質(zhì)量標準”論[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9):719.
[26]Liu HX, Sun SQ, Lv GH, Chan KKC. Liu HX, Sun SQ,Lv GH, Chan KKC. Study on Angelica and its different extracts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IR spectroscopy[J].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 2006, 64: 321.
[27]Liu HX, Sun SQ, Lv GH, Liang XY. Discrimination of extracted lipophilic constituents of Angelica with multi-steps infrared macro-fingerprint method[J]. Vib Spectrosc, 2006,40: 202.
[28]Suqin Sun, Jianbo Chen, Qun Zhou, et al. Application of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 Planta Med, 2010, 76:1987.
[29]胡志祥.中藥有效成分與功效的分析[J].中醫(yī)藥信息,1998,(6):22.
[30]肖小河,金城,趙中振,等.論中藥質(zhì)量控制與評價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4):1377.
[31]謝宗萬.中藥品種傳統(tǒng)經(jīng)驗鑒別“辨狀論質(zhì)”論[J].時珍國藥研究,1994,5(3):19.
[32]萬德光.中藥質(zhì)量研究[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
[33]趙中振,鄔家林.辨狀論質(zhì)——中藥鑒別之精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