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遠 蔣東升 何 林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06)
瑤族傳統體育是數千年來瑤族人民在社會活動中的產物,凝聚了瑤族人的智慧結晶。在歷史的長河中,瑤族傳統體育融入瑤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因素,形成了底蘊深厚、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對瑤族傳統體育挖掘整理并使之得以傳承保護尤顯重要。
瑤語中的 “毛萊球”即為木頭球、木棒球,是流行于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上游鄉(xiāng)一帶的一項民族體育項目,有數百年歷史。相傳在明代成化年間,一天,瑤族同胞正在歡度傳統節(jié)日 “萬人緣”時,一伙歹徒竄入會場亂扔石頭,被一瑤族老人用棍子一一打了回去。從此,瑤族人認為棍擊石頭有防身作用,兼有游戲的樂趣,便相繼練習起來。后來有個瑤族青年覺得石頭容易傷人,便用硬雜木削成桐子苞大小的圓木以代石頭,并將木棍改為一頭彎曲的形狀,打起來更加得心應手。這樣,瑤族的毛萊球就誕生了。[1]
改革開放后,經過廣大體育工作者的努力,對毛萊球運動進行整理,并制定比賽規(guī)則,將其納入地方體育競賽體系之中,在全國第3屆民運會上湖南省代表團進行了毛萊球的表演,引起關注。第4屆民運會就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了。
獨木滑水也稱 “騎木”,是瑤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幇蠖嗑幼≡谏钌矫芰种小C慨斍锔邭馑畷r,他們就上山將成年的松木、杉木 “砍蔸”,等到被 “砍蔸”的樹木自然枯死后,瑤民們將其砍伐,并移至河畔堆放,等到來年雨季,河水上漲,將原木推入河中,瑤民們就或騎或立于原木上,順水漂流至目的地。久而久之,這種生產活動逐漸演變成一項體育娛樂活動,并相襲成俗。每逢節(jié)日,一些瑤族地區(qū)便舉行獨木滑水比賽。比賽時,每人踩一根長約8 m的木頭,手拿一根竹竿,順流而下,一般賽程為300~800 m。參加獨木滑水的人不僅要勇敢,而且要有高超的平衡技巧,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有些比賽在急流漩渦、險灘、礁石的河段進行,只有那些身體素質好、滑水技術嫻熟的人,才能賽出好成績。有些比賽在平靜的江河進行,全靠水上技術,用手中的竹竿作槳使獨木飛快地向前滑行,最先到達終點的人為優(yōu)勝。[3]
瑤拳,主要流行于廣西金秀大瑤山、賀州市及湖南常寧、江華等縣。據傳為瑤民的先祖 “盤王”所創(chuàng)。據史料記載,唐代以前瑤族民間已開展有刀、斧的套路演練活動。由于瑤民在狩獵、練功和戰(zhàn)斗時多以集體行動為主,所以在唐代瑤拳的動作和演練形式以多種多樣的集體方式進行,如 “猴拳舞”、“劍王舞”、“擋虎”、“棍棒舞”等。[4]
瑤拳動作樸實,套路短小精悍,主張結合象形發(fā)聲催力,要求 “拳打四顧”、“下盤穩(wěn)固”。其動作的突出特點是靈敏小巧、粗獷有力、沉實穩(wěn)固、發(fā)力急暴、擊打猛烈,集體套路動作銜接緊密,編排合理,突出技法,氣勢雄渾。[5]
打泥腳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勝瑤族自治縣一帶,是紅瑤青年男女喜聞樂見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相傳起源于祭祀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傳在遠古時代,有一對熱戀中的紅瑤青年男女,為了反抗包辦婚姻,逃入深山結為夫妻。他們自力更生、勤儉持家。豐收在望時,有一條毒蛇闖入了這片山林,肆無忌憚地糟蹋莊稼,夫妻倆用計除掉了大毒蛇。[6]后人為了紀念這對夫妻,農閑之余,人們模仿夫妻倆除蛇的動作玩起了游戲,為了避免受傷,游戲的 “武器”改用軟泥塊,而且,只打膝蓋以下部位,故名打泥腳。游戲雙方相距兩丈開外,守方隊員站在空地中央,進攻一方每人準備5粒軟泥團,用軟泥團擊打守方隊員的膝蓋以下部位,守方隊員則以移動、跳躍等方法躲避攻方的軟泥塊,最后以小腿以下部位泥團印跡記分,被擊中多者為敗[7]。
打獵操是瑤族人民模仿其祖先原始圍獵的形式創(chuàng)作而成,有一定的姿勢、內容、陣式。相傳打獵歸來,瑤民們興高采烈,部分人烹飪美食,另一部分人則在屋前空地上相嬉娛樂,他們模仿狩獵活動的動作,時而表達滿載而歸的歡快,時而模仿與野獸搏斗的情形,相襲成俗,久而久之形成了打獵操這一傳統體育項目。
瑤族打獵操的表演由瑤族身強力壯的男青年完成。表演時,表演者穿上坎肩,手持木棒,隨著一身吆喝,表演者圍成一個圓圈,用木棒有節(jié)律地、不停地敲擊地面,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人們模仿打獵、生產、生活的動作,根據節(jié)奏時而跳躍、時而翻騰,時而棒擊,時而橫掃,整個表演陣形氣勢磅礴,活動到高潮時,大家齊聲發(fā)出 “喲” “嘿”的吆喝聲,場面甚是壯觀。[8]
在歷史的長河中,瑤族同胞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活動,其中源自祭祀的長鼓舞、猴鼓舞、銅鼓舞,既是瑤族人民追憶 “盤王”、“密洛陀”等瑤族先祖的儀式,也是瑤族社會生產、生活的符號,再現了瑤族生產、生活的情境。如廣西金秀縣有36套做屋長鼓舞、72套趕羊做鼓長鼓舞等,通過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示了瑤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可以說是瑤族文化的一部活畫卷,是后人了解瑤族古老文化的途徑?,幾逋ㄟ^舞蹈這種體育形式祭祀和追憶自己的祖先,強化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強調對本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意志、共同愿望的認同,對增進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瑤族傳統體育更多的是以傳承民族文化為目的。這種文化傳承功能在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幾鍌鹘y體育文化所蘊含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瑤族傳統體育在對待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在歷史的長河中,瑤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體育物質文化,每一種體育物器、每一種活動方式無不凝聚了瑤族人民的智慧。每一項瑤族傳統體育往往有一個傳說,每個傳說都蘊含了豐富深刻的內涵。跳長鼓舞表達了瑤族人民對先祖的緬懷;打陀螺則是白褲瑤支系同胞對他們民族英雄的無限懷念。瑤族人民的智慧、情感、認識、宗教意識、自豪感等無不凝聚在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之中;凝聚瑤族文化的傳統體育,又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進行傳承。正是通過體育活動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至今,使瑤族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綿延不斷。另一方面,通過體育形式,瑤族的生產、生活技能得以傳承,先輩們通過體育活動將生產技能傳授給年輕一代。
瑤族傳統體育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凝聚了瑤族人民的情感、意志,是瑤族社會的一面旗幟。有的項目表現了瑤族人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精神,寄托了瑤族人民戰(zhàn)勝黑暗的強烈愿望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項目則是生產、生活的寫照,反映了瑤族同胞怡然自得的生活。所以,瑤族體育文化中儀式、戒規(guī)等內容,不僅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也是瑤族社會秩序的再現,這種秩序既有社會性的也有生活性的,它要求人們既要遵守瑤族社會秩序,也要遵循自然生活規(guī)律,否則就要受到懲處,當然這不只限于法治,還有道德、習俗、自然的懲處。另外,一部分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保家衛(wèi)國、尊老愛幼、相互幫助以及弘揚真、善、美的內涵,從而培養(yǎng)瑤胞良好的意志品德。
瑤族傳統體育不僅是瑤族對美好理想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們滿足生理欲望、強身健體的方式,是瑤族同胞身心娛樂的選擇。首先,瑤族傳統體育是一種身體活動,既有動作古樸獨特、粗獷豪放、節(jié)奏強烈的舞蹈形式,又有競技較力游戲活動,瑤胞們在愉悅身心的身體活動中,不僅通過承受一定身體負荷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還可以在移動、跳躍、閃轉騰挪等活動中發(fā)展身體素質,同時基于體育活動本身的娛樂性,瑤胞們通過參與這些體育活動,達到調節(jié)情緒、愉悅精神的功效。因此,瑤族傳統體育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和娛樂功能。
歷史上,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為瑤族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擠壓,許多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瀕臨失傳。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在于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在我國加強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構建新時期中華民族體育文化思想價值觀體系,包括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構建中華民族體育文化思想價值體系的基石。因此,包括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仍然是我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1]丁志明.中國體育風俗[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165
[2]谷丙夫.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200,201
[3]劉保定.瑤族風俗志 [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80
[4]瑤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http://www.chinese.cn發(fā)表日期:2010-03-24,引用日期:2011-10-8
[5]谷丙夫.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 [M].廣西民族出版社:204,205
[6]龍佩林.打泥腳[EB/OL].http://www.cntsports.com/ss123/showart.asp?id=88
[7](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數據庫),引用日期:2011-09-12
[8]中央民族學院體育教研室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M].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1984:106
[9]瑤族”打獵操”.http://www.gog.com.cn貴州民族報,2005-11-11 11:24.引用日期:2011-10-16
[10]蔣東升,莫再美,何衛(wèi)東等.瑤族體育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2):94~97
[11]蔣東升,何衛(wèi)東,凌齊等.試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以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為例 [J].中華文化論壇,2011,(1):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