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艷杰
(江蘇省啟東中專 江蘇 啟東 226200)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視“教學做”為一體?!白觥笔呛诵?,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機械制圖是一門與生產(chǎn)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但制圖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學生畏懼制圖課的學習。中職教師如何運用這一思想打造《機械制圖》高效課堂呢?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幾點體會。
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課前預習是必須的。預習,就是學生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依據(jù)教師的提示和教材,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判斷對新知識形成一定的感知,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學生預習后帶著問題投入新課的學習,課堂學習時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墒嵌鄶?shù)中職生的學習習慣并不好,學習基礎也較差,他們多數(shù)不會預習,此時就需要我們老師站出來,布置有效的預習任務。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難度不能太高,任務不能太重,否則學生對預習望而生畏,打擊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比如,在《組合體的組合形式》預習中,我布置了如下的任務:形體分析法的概念和應用;組合體的三種形式和畫圖注意問題;根據(jù)物體的組成找出三視圖中的錯誤并改正。這三個預習任務中,前兩個問題難度低,學生通過看書就能解決問題,通過低難度問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對預習的興趣;第三個任務是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略有難度,會出現(xiàn)部分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帶著預習中的問題聽課,就能啟動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預習,無論對看得懂的知識還是看不懂的知識,學生都經(jīng)過獨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課上老師的講解、分析和學生進一步學習,理解會更為深刻,思維會更敏捷,課堂效果也會提高。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對《機械制圖》產(chǎn)生了興趣,才能學好這門課。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喚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講解《齒輪》時,先拿出機械手表問學生 :“機械手表靠時針、分針、秒針的轉動精確地度量時間,你們知道是什么在控制時針、分針、秒針的轉動碼?”學生會回答是齒輪,接著我馬上拆開手表后殼,讓學生看到手表內(nèi)的齒輪系,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機械手表的工作原理圖,問學生:“這張圖復雜嗎?”“設計這張圖的人是不是很了不起?”同學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又說:“通過學習同學們也可以成為了不起的人,今天我們就為成為了不起的人做準備,大家先來研究齒輪吧?!泵總€人都希望被重視成為有用的人,這里通過“了不起的人”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又通過手表聯(lián)系到齒輪,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又如在學習《剖視圖》時,我給出模型后提問:為了表達模型的內(nèi)部結構,把哪個視圖用剖視表達更合理?這個問題提出后,立即引起了爭論,有的說左視圖,有的說主視圖。每個同學都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所以討論分析非常激烈,最后各自說出各自方法的特點,從而得出最佳的表達方案,讓學生更加明確各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和用處。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討論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堂效果也會提高。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自主獲得知識與技能”。而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實驗、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發(fā)展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將學習控制權轉交給了學生,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而是在教師組織、指導、規(guī)范下進行,它與接受性學并不矛盾。而任務引領教學法的思想是以知識為主體,能力為本位,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與學習任務相結合,以完成任務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學”,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的任務布置,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任務的過程,就是“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體現(xiàn)。比如在學習《組合體三視圖的畫法》時,我選取示例演示作圖,同時把需要學生探討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給出,學生邊觀察我作圖邊思考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探究,我適當點撥,學生總結概括,從而得出了畫三視圖的步驟,然后學生自己作圖,把自己探討出來的理論知識愉快地應用到實踐中去。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的產(chǎn)生了學習樂趣,從而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評價學生學業(yè)的目的不是鑒定好壞,而在于通過評價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正確利用閃光點來滿足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成就需要,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與信心;正確看待不足,幫助學生克服不足積極向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時應全面、合理。
教師要了解他們過去的基礎和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轉變,也重視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發(fā)展情況,指出學生的進步,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提高,激勵他們釋放自己的潛能,通過發(fā)展來得到提升。例如,在“補視圖”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補畫錯誤的,也要仔細觀察其線型應用是否正確、圖線畫法是否規(guī)范、圖紙是否整潔等,從中找到優(yōu)點加以表揚,加以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讓學生以長帶短,學有所得。另外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學互相評價。自我評價不僅有助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及時改進,而且使評價結果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例如學生在《軸測圖》學習中,這樣評價自己:“我思維慢、動作慢,但是我挺認真的,線條規(guī)范,圖紙干凈?!甭犃怂麑ψ约簩W習情況的評價,我及時地給予了鼓勵,表揚他踏實認真的態(tài)度,并號召其他向他學習。這樣,學生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達到了自我激勵、自我完善。同學互相評價時,也會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和對問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合理的評價,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了,學習能力也得到加強,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處熞獜膶W生的實際出發(f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密聯(lián)系社會和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究、,通過“做”使教與學聯(lián)系在一起,打造中職《機械制圖》高效課堂。
[1]陶行知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劉海漁.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機械制圖》的興趣[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4(5).
[3]李添翼.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評價的問題與策略[J].職教通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