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偉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2)
論體育科技的本然及其嬗變
馮振偉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2)
運用文獻資料調(diào)查法、系統(tǒng)分析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人文主義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中的科技問題展開研究,從存在的角度認識體育科技的本然形態(tài),以及科技與體育的關系。認為,體育科技是一種客觀存在,從人學的角度,體育科技應由存在回歸非存。
體育科技 存在 嬗變 非存在
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技術存在論是技術本質(zhì)論的前提。當我們反思體育科技的本質(zhì)時,有必要對體育科技的存在進行深入的思考。
體育科技是人類依靠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界的物質(zhì)、能量,在積極主動地改造自我身心的身體活動中,所應用的手段、方法、知識的總和。顯然,體育科技是存在的。當把體育科技的存在和體育的人文關懷聯(lián)系起來,把體育對人的終極關懷納入體育科技存在的視野,從體育科技的歷史嬗變縱觀其發(fā)展趨向,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旨趣:體育科技經(jīng)歷了“非存在”和“存在”兩個階段。
“技術的客觀存在”:一方面是“技術作為存在”,是一個對技術之本體論狀況加以把握的命題;另一方面是“存在作為技術”,是對技術對存在的侵入進行評價。技術處處由存在染指后,成為“技術化的存在”,從實踐生成論的視角,那么由于“存在的實踐化”(或being的doing化),實踐成為存在顯現(xiàn)自身的方式,作為實踐手段的技術或?qū)嵺`本身的技術活動也無疑是存在的顯現(xiàn)方式。因此,技術存在可界定客觀的、實在的、可被感知的技術實體和技術活動過程。
體育科技是人類因改造身心而改變自然環(huán)境、利用物質(zhì)能量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技術實物或方法。因此,體育科技伴隨著人類的體育活動過程而產(chǎn)生。體育科技成為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體育科技的本質(zhì)顯現(xiàn)出來從而成為一種可以感知的對象。體育科技作為一種完整的存在,它既具有體育科技的本質(zhì)又具有客觀實在性,可以說,是體育科技的本質(zhì)和客觀實在性通過人的體育實踐而整合起來之后,體育科技才成其為所是的,這個整合的過程,也可以稱其為“改造身心”活動。如果以器具作為體育科技存在的客觀標志,體育科技本質(zhì)和客觀實在性兩個方面,缺少任何一者都不能顯現(xiàn)出技術之所是。如果缺少前者,就不具有技術本質(zhì),不具有技術性,如競技體育中的興奮性,違反了體育科技的改造身心的本質(zhì),興奮劑不是一種體育科技的存在;而如果缺少后者,就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就是純粹的技術構思至多是一種“想象的存在”,而不是一種現(xiàn)實的存在從而不是技術之所是的那種真實的存在。如武術中所謂的“飛檐走壁”,只能在人的想象中存在,而在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那么是什么招致一種一般的存在成為體育科技存在的呢?是體育科技目的,是建構性功用,是在自然物、自然運動和自然信息的自然功用之上,通過人工物、人工運動和人工信息的生成而促使其“涌現(xiàn)”一種改造身心的功用。可見,體育科技成其為所是,是一個從主體性內(nèi)部身心改造的需求狀態(tài)走向外部實在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是體現(xiàn)為改造身心的活動,一是體現(xiàn)為人工制品(體育器械),也就是說體育科技的外部狀態(tài)是由內(nèi)部狀態(tài)和客觀資源共同建構的。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哥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之后,一種“人學”的視野從此產(chǎn)生。這種視野表明,一切對象的屬性、狀態(tài),都必須和人聯(lián)系起來探討才有價值和意義。迄今凡是帶有“人文”傾向的哲學流派,在這一點上都有大致相似的看法,這就是以人為中心或與人相關聯(lián),來研究人所面對的現(xiàn)象,將人的生活世界作為一種實在的基礎,將人所面對的現(xiàn)象看作是生成的而不是與人無關的既成的狀態(tài)。當我們從體育科技與人的主客觀關系中討論體育科技的存在時。體育科技有“非存在”和“存在”兩種狀態(tài)。
為了清楚地厘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了解“存在”界定兩個范疇:“存在感”和“存在性”?!按嬖诟小本褪俏覀儗Υ嬖诘母兄⒏惺?,對存在者的意識,也就是我們感覺中的存在;“存在性”就是一部分存在所具有的能夠引起人的存在感的屬性。也就是說,凡存在的并不一定具有存在性,從而引起人的存在感,因此存在性和存在感這些概念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在對“存在感”和“存在性”界定后,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人所談論的體育科技存在,實際都是人本身對體育科技的存在感,不能納入人的存在感范圍內(nèi)的體育科技,人們實際上是無法談論或至少是無法判定其存在還是不存在的。因此,當我們說體育科技存在或不存在的時候,確實是與我們自己分不開的。
如果我們都是通過存在感來談論存在的,那么我們也必定只能通過對體育科技的存在感來判別體育科技的存在與不存在;沒有關于體育科技的存在感時,我們就認為這樣的體育科技是不存在的。由此推知,脫離技術的存在感來談體育科技的存在對人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需要體育科技的存在感,而存在的體育科技卻不能引起這種存在感,該項體育科技盡管存在也不是成功的,甚至會被人視為“皇帝的新衣”。因此,體育中技術的存在狀況、形式和強弱,甚至是否存在,都不是主觀無涉的,而是主體性纏繞的??梢姡w育科技的存在感與人自身的狀況緊密相聯(lián),所以體育科技的存在和非存在的“人本”闡釋就是體育科技的存在感和非存在感問題。于是,體育科技的存在與否是與人相牽連的,判斷體育科技是否存在或存在的方式,是“以人為本”來進行的,人不再是站在人之外來談論體育科技的存在問題(興奮劑被公認為一項不合理的體育科技),也不是將體育科技當作純客體來談論其存在論問題;體育科技的存在性與人緊密相關。當我們從實踐哲學的角度,把對象(包括體育科技)當作實踐去理解、作為人的對象性存在去理解時,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存在”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狀態(tài),所以即使像笛卡兒這樣的懷疑主義者,也千方百計要通過“我思故我在”的途徑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從而獲得一種存在感。對于人本身,常常是徹底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才是一種高級的境界。
例如,緊張時的心跳加劇使我們對心臟有存在感,而正常時我們對自己的心臟是毫無存在感的。對于體育科技也可以作這樣的分析:體育科技需要弱化甚至消除人對它對人的存在感,如,強度符合個人差異的運動訓練方法等,它們在人身上作用的存在感越弱越好,當然最好是對它們毫無存在感。也就是說,能從主體的感受中消除存在感的體育科技是更好的體育科技。從體育對人的改造身心的本質(zhì)看,體育中的技術是人們所采用的改造身心的方法、手段。體育科技的本然應該突出表現(xiàn)為消除存在感從而掩蔽技術自身之存在的技術,體育科技存在感的消除,一般地說,我們需要體育科技來改造身心,但又不想顯出是過多的身外之物或不適的附加,因為那樣既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也容易和自己相分離。只有當這種身心改造的方法、手段成為我們內(nèi)在的一個部分,我們自己都體驗不到其存在時,才是一種不可逆轉(zhuǎn)的技術性改造。如同合腳的鞋子,舒適的運動服,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體育活動的一部分時,我們就不再感到它們的存在?,F(xiàn)代片面追求運動成績的體育科技,如興奮劑、違背的人體生理承受能力的高強度訓練方法,我們不能把它們“同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才無時不感到它們的存在,一種令人的身心十分不舒服而顯現(xiàn)出來的存在。
依據(jù)體育科技的歷史嬗變,體育科技可劃分為經(jīng)驗體育科技和現(xiàn)代體育科技。經(jīng)驗體育科技類似于芒福德所說的“始技術”,是一般性技術在體育中的借用,如利用建筑技術修建體育場、根據(jù)一般生理學知識改進訓練方法等,這些體育科技技術與自然物的差距不大,因此其異化于自然的存在性不強烈,其獨立的存在性也就趨于零,經(jīng)常是融入人的身心成為其一部分,成為肢體的直接延長,甚至不再是客體或中介,不是人體之外的異物。
現(xiàn)代體育科技以追求運動成績的提高為單一目的,已經(jīng)成為異己的存在力量,如同海德格爾所認為,從一方面看,技術是主體性的“展示”,因而是人類爭得解放的自主行為;另一方面看,正是作為主體性的“展示”,一旦技術獲得了存在身份或成為“此在”,那么技術也就成為人類進一步解放的障礙,于是出現(xiàn)了技術異化問題。人們在現(xiàn)代訓練方法面前,產(chǎn)生了更多的身心不適和煩惱,于是現(xiàn)代體育科技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存在性的越來越強烈,現(xiàn)代體育科技的特征:突顯了巨大而醒目的存在性,無論是完成動作的方法還是器械都越來越從人的機體分化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部分。體育科技的存在性突出時,人的地位即人自身的存在性也要受到影響。所以現(xiàn)代體育科技就如同海德格爾所說,是一種違反自然而強使某物展現(xiàn)出來的方式,或是施本格勒所說的人工領域排斥和破壞著自然領域(人本身也是一種自然物),它既使自然物成為一種非自然的存在,也使技術本身的非自然性得到充分的顯示,處處給人留下強烈的非自然存在感。
隨著“以人為本”體育理念的確立,新的體育科技觀要消解現(xiàn)代體育科技的那種無所顧忌、處處反對自然、突顯自己的存在感,甚至是要在一定的意義上回歸經(jīng)驗體育科技的部分特征。新的體育科技的理念,不是控制自然(人本身),而是模仿和順應自然(人本身),與自然和諧相處,向技術的中央控制思路發(fā)起挑戰(zhàn),拋棄無所不能的中央控制系統(tǒng),采取順其自然與適者生存的策略,以大量簡單成分的自發(fā)競爭與組合來解決復雜問題。目前所倡導的“生態(tài)技術”、“分散化技術”等都逐步地顯現(xiàn)了這樣的特征。新的體育科技應該是一種“高技術、高人文”相結合的技術,即體育科技的高度發(fā)展將具更高的人性水平,將更和諧而有機地融合于人,良好地展現(xiàn)體育的本然價值。
[1]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4.
[2][德]拉普.技術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84.
[3]顏天民.論運動技術的價值.中國體育科技[J],2001,37:36~39.
[4]盧元稹.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6:68.
[5]肖鋒.技術的存在與非存在.科學技術與辯證法[J],2005,22(1):68~71.
[6]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7.
[7]周立斌.從“物化”到“座架”——試論海德格爾現(xiàn)代技術批判理論的哲學軌跡.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G804
A
2095-2813(2012)01(b)-0089-02
[J],2007,(2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