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鐵嶺市信息工程學校 遼寧鐵嶺 112000)
《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模式的思考
李冬
(鐵嶺市信息工程學校 遼寧鐵嶺 112000)
《體育與健康》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普遍的一種課,有的人膚淺的認為體育課就是簡單的伸腿運動,根本沒有所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如果你是這么想的那就錯誤了,因為所有科目的教學過程都有他教學目標和教學衡量的標準。本文主要《體育與健康》課教學理念、教學現(xiàn)狀和教學模式進行了簡單的概括,以期讓廣大群眾了解體育教學的過程,讓體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更全面的認識。
體育與健康 教學模式 教學理念
體育課的最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德素質(zhì),目前各學校根據(jù)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努力培養(yǎng)和建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并且強調(diào)學生應該掌握一至兩種能長期從事的鍛煉身體的技術方法?!扼w育與健康》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普遍的一種課,有的人膚淺的認為體育課就是簡單的伸腿運動,根本沒有所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如果現(xiàn)在你還這么想,那么,你就大錯特錯了,所有科目的教學過程都有他教學目標和教學衡量的標準,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教授好《體育與健康》課,我有必要對其進行一個總體的概述。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期望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具備終生體育的意識,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崇高品質(zhì)。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以及對學生的體育考試項目的選擇和評定成績方面要具有靈活性,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實際能力去開展教學工作。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要求與之相對應的組織形式,且其設計要圍繞一定的教學內(nèi)容展開。因此體育教師在組織、設計體育教學時,不僅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而且還要以基本理念為指導。筆者運用多年的體育教學實踐及新課程理念學習實踐,結合地方特色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試圖構建健康、快樂、民主、開放型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是校園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人的身體,磨練了人的意志,目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多是以班級授課制和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相結合的模式。那么我們具體的研究一下班級授課制和教師講學生聽與練的模式存在的優(yōu)點及其弊端進行研究。
在目前的教學中,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任然是班級教學制,我們這里所說的班級授課制既包含了教學空間的組織——體育課堂教學,又包含了學生的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是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無法取代的,它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于體育教學實踐一直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就因為如此,使得它如今不僅生命力頑強,且依然是世界各國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但是,不利于因材施教是班級授課制本身固有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而忽視因材施教等局限性,但是到目前為止,班級授課制任然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感情的交流和相互合作學習,而且還是教學效率高的一種組織形式。因此,只有在今后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班級教學制,讓其適應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不斷的發(fā)揮其他輔助或補充作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滿足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
目前體育教學活動中一直將教師的作用定為“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有決定性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我們都知道,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我們不能單一地將其看為是“教”或者是“學”,我們有必要從一個全面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中心論”,是兩個典型的片面主義的代表,他們一個注重的是教師,一個注重的是學生,有悖于現(xiàn)代教育學的原則,現(xiàn)代教育學則認為,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tǒng)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教,而學生的學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兩者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密不可分的。我個人比較贊同現(xiàn)代教育學的看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只有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zhì)量。因此我們也要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體育課堂教學。
在《體育與健康》課中要做到“教”與“學”的最佳融合,體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保護,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有安全感,增強學生對體育教師的信任感。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體育健康知識和體育理論知識、方法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
體育課堂教學是一種合作學習,在分組教學中,學生除了直接與教師發(fā)生聯(lián)系外,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密切的互動,注意教師主導的同時,強調(diào)學生為教學的主體。
體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體育愛好、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身體素質(zhì)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并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深人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習體育基本知識、體育基本技能,掌握科學的健身知識與方法,親身體驗參加體育活動所獲得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自己進行體育活動的自信心,養(yǎng)成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使自己終身受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寬松的環(huán)境,新穎的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
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我們不能單一地將其看為是“教”或者是“學”,我們有必要從一個全面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中心論”,是兩個典型的片面主義的代表,他們一個注重的是教師,一個注重的是學生,有悖于現(xiàn)代教育學的原則,現(xiàn)代教育學則認為,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tǒng)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教,而學生的學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兩者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密不可分的。
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中,本著“師生互動”的基本教學模式,體育教學過程也不例外,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這種互動型教學既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又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空間。教學中,通過互動建立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聯(lián)系,有助于利用群體的智慧,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學生應該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來,緊密的跟隨老師的教學步驟,有計劃的進行學習,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認真的思考,提出問題。找到體育知識教學的方法,準確的掌握技術。
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的理論教學部分,如果一味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枯燥乏味的,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游戲,將生澀的理論文字教學幻化成具有直觀性的游戲類教學,因為游戲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并且體育教學本身就應該是一種活潑的教學活動,如果它的教學也參照一般的文學教學模式,那么學生能否還具有體育學習的興趣,我們不得而知。
現(xiàn)代技術在教學方面最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fā)展十分迅速的一項計算機技術,它是一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即人們常說的電化教學。它是將現(xiàn)代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手段在教學領域的運用,“把文字、圖形、圖像、視頻圖像、動畫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的綜合處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將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完成一系列隨機性交互性操作”[1]。多媒體技術以其自身所擁有的生動性、趣味性、直觀性、高效性、交互性以及對信息容納的兼容性和全面性的特征,能更加直觀、有效地進行生動的教學,改變了以往那種以教師主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于復雜的教學活動,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追求。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增加學習學習的途徑,可以更大限度的實習資源共享。教師可以把多個不同層次的課件和視頻教學課件放在校園網(wǎng)上,學生和教師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課余自學,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生自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因此,對于《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模式,我們應該適度的調(diào)整,以期找到更加好的教學方式,來滿足體育教學,保證體育教學的有效進行。
[1]王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體育與科學,2000(1).
[2]秦良忠.精心搞好設計提高課堂教學[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3]李鋼.對籃球教學中學生實際能力培養(yǎng)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8).
[4]姚立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5).
G807
A
2095-2813(2012)05(a)-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