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酆颖睅煼洞髮W附屬民族學院, 石家莊 050091]
⊙林 青[河北女子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石家莊 050091]
作 者:李健,文學碩士,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林青,文學學士,河北女子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潘先生是葉圣陶先生作品中的經(jīng)典人物,是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直飽受批判?!杜讼壬陔y中》誕生之初,對潘先生評價影響最深的是茅盾先生,他把潘先生定性為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要是有人問到第一個‘十年’中反映著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呢?我的回答是葉紹鈞?!雹龠@一評價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之后相當時期的評價幾乎都一致倒向于此。認為潘先生自私,虛偽,卑瑣,茍且偷生,沒有責任感,缺乏正義感,毫無社會意識,等等?!吨袊F(xiàn)代文學人物畫廊》中,對潘先生的評價完全是批判的態(tài)度。下面摘取部分文字:
潘先生是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人生的代表人物?!@個利己主義者,他的心理意念、言語行動,都圍繞著狹隘的私利在旋轉(zhuǎn)?!讼壬男愿窭?還流溢著一股小市民的酸臭味……潘先生的形象在擠車的一字長蛇陣、“打電報”、黑皮包做先鋒等等一系列窘態(tài)、丑態(tài)的描繪中,得到細致傳神的展現(xiàn),并深含幽默風趣的情味?!呛诎蹈嗟闹袊紊鐣漠a(chǎn)兒,是城鎮(zhèn)市民知識分子中還沒有覺醒的部分。②
人們?yōu)槭裁磿腥绱艘恢碌脑u價呢?我們從茅盾先生評價中區(qū)分出三個關(guān)鍵詞: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人生。我們來逐一進行分析。
(一)小市民。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指格調(diào)不高、喜歡斤斤計較的人。據(jù)網(wǎng)絡釋義:現(xiàn)在一般指心態(tài)灰暗、情趣鄙俗、心胸狹窄的城市平民。這個社會階層所擁有的道德原則與思想意識,通常表現(xiàn)為政治上動搖變節(jié),思想上自私自利,作風上明哲保身。害怕現(xiàn)實中的任何變動,竭力維持寧靜安逸的無聊生活,只顧眼前利益和自家的日子,鼠目寸光,斤斤計較。這些特點在潘先生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潘先生沒有明確的政治追求,隨意搖擺,自私自利,一切的出發(fā)點都是他的小家庭、妻子和兒女,一切作風都是為了明哲保身,在戰(zhàn)事吃緊時堅持返校準備開學事宜,更多的不是為了什么教育事業(yè),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戰(zhàn)事逼近,膽戰(zhàn)心驚地躲進教堂也只是為了保命。借保護學校之名向紅十字會索要徽章,也只是為保護自家的財產(chǎn),而對傭人的生命安危毫無關(guān)照。表露出自私、庸俗、灰暗的心態(tài)。戰(zhàn)事結(jié)束之后,為軍閥歌功頌德也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和地位。這些都是狹隘私利之心的表現(xiàn)?,F(xiàn)實中的任何變動都能在潘先生心里形成軒然大波,為之驚慌失措,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正如茅盾先生所說“臨虛驚而失色,暫茍安而又喜”。
(二)知識分子。潘先生身為學校校長,人們自然會把他放入知識分子的行列。自古以來知識分子由于自身和外在兩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只許崇高、不許平庸的價值要求。從自身來看,以文人士大夫為代表的古代知識分子一直以來懷抱“大濟蒼生”、“建功立業(yè)”的宏偉理想,憂國憂民,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鞠躬盡瘁,奮斗不已,即使不得志,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人格而屈膝變節(jié),保持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高尚品質(zhì)。而這崇高的自我期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逐漸成為人們評價知識分子道德高尚與否的重要標準,也就是所謂的外在的影響。所以一旦知識分子做出與崇高的道德和社會要求相背離的事情,不僅自己會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譴責,眾人的批判也在所難免。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識分子不僅自己對自身提出了重要的任務與要求,勇敢地肩負起沉重的社會歷史責任。廣大的百姓也對他們寄予深切的希望,而且這種希望在國難當頭、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尤為突出。
潘先生作為知識分子,人們自然希望他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能夠挺身而出,呼吁并帶領(lǐng)廣大的百姓積極投入救亡圖存運動中去,而我們的潘先生卻根本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歷史責任感,而把全部精力用在維護自己的飯碗和小家的利益上,在那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必然會遭到批判。
(三)灰色人生。我們先來談一談什么是灰色人生。我們可以試著把當時的人生分為三種,一是被壓迫的人生,也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受苦大眾,他們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完全處于隨波逐流的狀態(tài),被剝削,被壓榨,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二是殘暴的統(tǒng)治者,他們掌握著國家機器,掌握著巨大的社會資源,對廣大人民無情地壓榨和掠奪。如果我們把第一種稱為黑色人生,第二種就可以相對稱為白色人生,那么處在二者之間的第三種人生我們就可以稱為灰色人生。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不能主導社會的潮流。有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但不足以影響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對社會有一定的認可度,但又不是國家機器的掌握者。雖然他們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也算是既得利益者,但難免會有被欺壓的境遇,內(nèi)心也會有相當?shù)牟粷M,但這些還不足以讓他們毫無顧慮、毫無保留地對抗和推翻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他們不愿放棄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所以往往采取妥協(xié)的態(tài)度。
潘先生就是如此,他作為中學校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算得上一位成功人士。有比較穩(wěn)定而豐厚的收入,絕對沒有衣食之憂。有和美的小家庭,可以盡享天倫之樂。潘先生雖然因軍閥混戰(zhàn)導致流離失所而心懷不滿,但不會產(chǎn)生推翻現(xiàn)有制度的強烈愿望。所以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盡量保護現(xiàn)實的擁有。
只有當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完全被侵犯,失去基本生存權(quán)利和地位時,才會激發(fā)最頑強的革命斗志,不惜生命代價去反抗強權(quán)。當時我們很多的勞苦大眾已經(jīng)被壓迫和剝削到根本無法生存,甚至賣兒賣女,他們才是革命最直接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潘先生雖然在逃難,卻沒有這種生存的困境,他的財產(chǎn)還可以得到保全,家人還有地方去逃難,打仗結(jié)束他還能繼續(xù)他穩(wěn)定的工作,他沒有革命的需要和內(nèi)在動力。
從上面的分析看,茅盾先生對潘先生本質(zhì)的把握比較準確,潘先生也的確應該被批判,但過去的批判過于嚴厲,問題有二:一是批判角度:過去批判過于看重從階級和社會角度,我們認為人性角度是根本,應從潘先生的小市民意識切入。他的小市民意識導致他身為知識分子卻無法擔當文化階層的社會意識和責任;小市民意識導致他處于灰色人生狀態(tài)。二是錯誤性質(zhì):潘先生的錯誤性質(zhì)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他并沒有賣國求榮,去當漢奸,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在批判之余對這一階層應該給予應有的同情。潘先生也有他的無奈,試想當時軍閥混戰(zhàn)的混亂局面,天下能有幾人能清晰辨別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能甄別真正帶領(lǐng)我們民族走出困境、獲得新生的政治力量。在他們的意識中恐怕也只有張軍閥、李軍閥、杜軍閥的比較,這些人都是一丘之貉,又怎能比較出優(yōu)劣呢?可惜的是這兩方面都被時代話語背景所淹沒。
進入當代,脫離了當時的階級和社會背景,我們對潘先生的認識也逐漸由批判轉(zhuǎn)向同情,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見一斑。在教學討論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點也主要趨向于同情。為什么同樣的潘先生在不同的時代評價的差別會如此之大呢?我們從時代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當代更加重視人文主義,以人為本;重視個體價值。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強調(diào)集體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而忽略對個體意識的重視,面對個體意識的覺醒甚至會直接采取扼殺的手段。強調(diào)個體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地為國家和民族犧牲,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道德。忽視個體為追求家庭幸福和家庭成員生命安全等個體價值所作的努力。
當代是一個和平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價值多元化,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對當代中國影響極深。人們重視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個體價值實現(xiàn),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如此時代背景再看潘先生,會認為潘先生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在無法看清社會發(fā)展方向、沒有能力與黑暗勢力斗爭的形勢下,首先選擇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求無可厚非;生命在,一切才有可能。再有,人們批判潘先生怕丟飯碗,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到學校開學的做法,無論出于什么目的,能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已經(jīng)很可貴了,本身也是對職業(yè)的負責,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是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
(二)當代人們淡化英雄,消解崇高。進入和平年代,人們對英雄主義的追求已退居其次,開始消解崇高,回歸平庸。開始更多關(guān)注個體生命的質(zhì)量,追求平凡現(xiàn)實的幸福。
潘先生在逃難的過程中,作者用筆最多的就是潘先生想方設法顧全家庭,照顧妻子和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家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有家人的安全,有家的牽掛,才是現(xiàn)實的幸福,當他找不到孩子,“忽然覺得長衫后幅上的小手沒有了,不知什么時候放了的;……家破人亡之感立時襲進他的心,禁不住滲出兩滴眼淚來,望出去電燈人形都有點模糊了”。一位讓人感動的好父親。還有潘先生帶著孩子遇到帶著紅包頭的印度巡撫的情節(jié)也受到批判,批判懦弱與奴性。我們仔細閱讀作品,那只是潘先生防止孩子受到驚嚇的一種安撫方式,試問我們哪位家長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難道要跟印度巡撫吵一架或打一架嗎?作為父親的潘先生這一做法無可挑剔。他的表現(xiàn)缺少英雄氣概,但他為了家庭的健全和幸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已經(jīng)毫無折扣盡到了丈夫和父親的責任,理應受到人們的理解和認可。
我們還可以從對其他文學作品形象的評價對比中來看。比如《西游記》,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崇尚英雄的時代,人們最喜歡孫悟空,贊賞孫行者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批判二師兄好吃懶做,一有困難,就想著如何分行李,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高老莊。但現(xiàn)在要是問一問我們的學生們,問一問我們當代的年輕人,更喜歡誰,或者更愿意嫁給誰,答案更多的會是二師兄。因為和平年代,人們不再崇尚英雄,更傾向平凡現(xiàn)實甚至世俗的幸福生活。雖然二師兄胸無大志,但是他愛家,愛高娘子,一切都為家考慮,嫁給這樣的人才能體會到愛的溫暖,體會到真切現(xiàn)實的幸福生活。而嫁給孫行者,恐怕更多時間要獨守空房子了。
再如魯迅筆下的阿Q,過去人們一致批判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其自欺欺人、自我解嘲、只會用虛假的勝利自我麻醉。被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這種批判也是建立在時代背景下的,對鼓勵廣大人民擺脫束縛,投身革命,積極推進我國民主革命進程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如今,和平與發(fā)展取代革命和勝利成為時代主題,人們在謀求發(fā)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很多人無法應對,情緒消極低沉,焦慮恐懼,甚至出現(xiàn)精神崩潰和跳樓自殺的現(xiàn)象。阿Q精神在釋放壓力、減緩挫折方面就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保全個體生命,提高個體幸福指數(shù)。美國職業(yè)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逆商AQ概念就成為現(xiàn)代人繼智商和情商之后的第三大法寶,它體現(xiàn)了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某些方面與阿Q精神不謀而合。時代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
但是當代人們對潘先生的評價,也有走向另一極端的傾向,幾乎要一致給予同情和理解。雖然潘先生是一個愛家顧家的好丈夫,好父親。但無論如何我們對潘先生一些小市民的意識和做法不能茍同,比如他很入調(diào)地叫黃包車,黃包車過來后,“他稍微昂起了頭,似乎增加了好幾份威嚴,伸出兩個指頭揚著說,‘只消兩輛!兩輛!’”吝嗇地跟車夫討價還價,到達后又假裝大方地多給車夫錢??僧斂吹铰每屯ㄖ獑螘r,“‘不折不扣,兩塊!’他驚訝地喊?;剞D(zhuǎn)頭時,眼珠瞪視著潘師母,一段舌頭從嘴里伸了出來。”一系列吝嗇而又無時不彰顯優(yōu)越性的作態(tài)讓人鄙視和作嘔。潘先生時刻想在窮人面前顯示作為中產(chǎn)階級的優(yōu)越性,又無時無刻不表現(xiàn)出小市民的吝嗇與自私。再有與教育局長的見面,還以為自己的眼睛生了毛病,當看清確實是教育局長,“他頓時躊躇起來,已跨進去的一只腳想要縮出來,又似乎不大好”。畏首畏尾、奴顏婢膝的丑態(tài)表露無遺。再如他們一家逃難而把王媽單獨留在家里照看,回來后也只是關(guān)心財產(chǎn),對王媽連一句問候安慰的話都沒有,這些表現(xiàn)實在讓我們對潘先生愛不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首先,人物的性格特點離不開時代,對人物的評價更離不開時代,往往帶有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不同的時代,對人物的理解和評價往往不同,甚至相反。其次,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復雜的性格特點,能在不同時代引起人們爭論和共鳴,帶有時代烙印的評判往往表現(xiàn)出時代的局限性和評價的片面性。
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時代呼喚英雄主義,呼喚愛國情懷,對潘先生一類人的批判也就成為思想的主流,也因此忽略了對潘先生應有的同情和理解;當代淡化英雄,消解崇高,追求現(xiàn)實的幸福,對潘先生的理解和同情更多,可這也多少掩蓋了潘先生自私狹隘的小市民思想,造成了評價的缺位與偏失。所以既要認識到時代的局限性,不過分苛責前人的評價;又要盡量超越當今時代,做客觀公正的評價。
①茅盾:《茅盾選集》第五卷,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頁。
②王才路、蔣秀英、臧恩鈺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人物畫廊》,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頁
[1]容小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潘先生形象之比較[J].名作欣賞,2010(11).
[2]王康.潘先生形象再分析[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1).
[3]張富貴.錯位的批判——一篇缺少同情和關(guān)懷的冷漠之作[J].文藝爭鳴,2004(5).
[4]陳仕持.對潘先生,多點理解少點責備[J].昌吉學院學報,2005(1).
[5]丁輝.啟蒙的獨斷與障蔽——從《潘先生在難中》的精神局限說起[J].孝感學院學報,2010(1).
[6]高紅櫻.潘先生的如何選擇與別無選擇 [J].名作欣賞,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