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鳳[淮陰師范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作 者:孫云鳳,碩士,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文學。
“禁令”在文學上沒有固定的說法,若從字面上理解,“禁”是禁止、不被允許;“令”是命令或指示?!敖睢笨梢远x為含有禁止、不被允許的命令或指示。對于“禁令故事”,萬建中先生是這樣界定的:“看故事內(nèi)容是否存在完整的禁忌情節(jié),即設禁——違禁——懲罰的功能序列是否得到清晰的表述?!雹俟P者采用萬先生的認定方法對禁令故事進行界定時,發(fā)現(xiàn)符合上述定義的禁令故事在西方古典童話中占有不小分量,貝洛《鵝媽媽的故事》全集僅13篇,禁令故事就有10篇;《格林童話全集》216篇,禁令故事有34篇。為便于論述,筆者選擇西方古典童話的代表性作品格林童話中的禁令故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選用的文本是建國后格林童話第一個全譯本楊武能先生翻譯的《格林童話全集》(1994年4月譯林出版社出版)。
為了研究的系統(tǒng)和方便,筆者依據(jù)“禁令”在故事中的內(nèi)容和功用,將格林童話中的禁令故事歸入以下幾類:
禁屋式故事有一個共同的故事環(huán)節(jié):有一扇禁止開啟或隨意出入的房門。這一類故事設禁的角色主要是“父母——兒女”或“丈夫——妻子”,禁令的內(nèi)容具有強烈的命令或警告的意味,諸如:“千萬不要拿這個小鑰匙去開第十三道門,你一定要小心,別打開它,否則會有災禍降臨!”(《圣母瑪麗亞的孩子》)“這個小鑰匙鎖著的房間,嚴禁你去,否則我就殺了你!”(《菲切爾的怪鳥》)……明顯給人權(quán)力強弱的感覺。此類故事強調(diào)的是服從命令或警告危險,而故事主人公無一例外都違禁了,他們之所以違反禁令多是由于受到了好奇心等本能欲望的支配??梢院侠淼赝茢?,這類故事設禁的目的,是在考驗控制人類欲望的本能。
禁止主人公說話或?qū)φf話的具體內(nèi)容、數(shù)量做出明確規(guī)定是這類童話故事共同的故事情節(jié)。屬于此式的有《鐵爐子》《三個手藝人》《六只天鵝》《十二兄弟》《森林中的老婆子》《無畏的王子》。這道禁令除在《鐵爐子》中被公主違反之外(公主與父母說話超過了三句),其余主人公都守禁了。后四篇童話的主人公“禁語”是為了拯救。在拯救與破除魔法的過程中,主人公必須執(zhí)行這一禁令,才能破除魔法,解救身陷魔法中的人。因此此道禁令的目的在于考驗主人公的刻苦、堅韌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并且也暗示了贖罪、犧牲與奉獻的情操,主人公必須通過這方面的檢驗和磨煉,才能達到拯救的目的,也才能獲得人格上的成長。
《謎語》中巫婆的女兒叮囑兩個客人要當心,什么都別吃別喝,因為老巫婆煮的是有毒的飲料;《跳舞跳破了的鞋子》中提到:“別喝晚上端給你的那杯酒,必須裝作熟睡的樣子”;《烏鴉》中烏鴉公主告誡拯救她的男子別吃喝森林小屋中老太婆給的東西;《小地精》中三個公主偷吃被她們的父親詛咒過的蘋果便沉到深深的地下;《快活老兄》中主人公因在圣彼得回來前先吃了羊心而遭到懲罰。前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嚴格執(zhí)行了禁令,所以化險為夷,完成了任務,后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不能控制自己貪吃的念頭,違反了禁令,因此招來了種種不幸??梢?,此道禁令的目的說明貪吃會誤了大事,會導致危險的產(chǎn)生與任務無法達成。因此,遵守禁令便可成為達成目的的關鍵。
“親吻”原是表達個人情感與愛意的方式之一,但在童話故事里,它卻是破除魔法拯救主人公的關鍵,譬如《白雪公主》《玫瑰公主》中王子對女主人公的拯救;另一方面,在《真正的新娘》《鼓手》《兩個國王的孩子》等禁令故事中親吻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巴踝诱氲擒嚕赣H卻親吻兒子一下,這一吻,就使王子忘記了一切,既忘了已發(fā)生的事,也忘了將要做的事”(《兩個國王的孩子》);“我求你注意,到時候別親你父母的右臉頰,否則你將忘記一切”(《鼓手》)。很顯然,親吻的另一效果就是使人陷入失憶的狀態(tài),在童話中親吻者或受吻者多為父母。當親吻導致失憶時,暗示了男女主人公還處于迷茫與困惑中,還未能夠完全脫離對父母和家庭的依賴,未達到以婚姻為標志的成熟狀態(tài)。
“禁令”總是對人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吸引力,越是遭到嚴厲禁止的事或物,往往對人的誘惑力越大,想要去違反的欲望也就越強烈。這種既復雜且矛盾的心理,總是時常困擾與折磨著脆弱的人性。弗洛伊德說過:“禁忌之下,必有欲望?!雹?/p>
童話中的禁令故事討論的重點在強調(diào)人性內(nèi)在的考驗,也就是主人公面臨兩難情境時的內(nèi)心沖突和體驗。當圣母瑪麗亞將鑰匙交給女主人公并告誡她其中一個房間不準開啟后,她便出趟遠門去了;巫師也是將鑰匙交給女主人公后,便巧妙地借口要出趟遠門,把女主人公單獨留在家中;圣彼得叮囑快樂老兄在他離開時,不準先吃東西;七個小矮人離開小屋前叮囑白雪公主不能讓任何人進屋,也留下白雪公主走了;小紅帽答應媽媽的要求也是獨自走出家門……故事的講述者總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自我的掙扎與抉擇中,獨自面對考驗。他們要面對的不是具體的挑戰(zhàn),而是潛藏于內(nèi)心中的人性,其對手也不是巫婆、巨人之類的有形敵人,而是來自自身的無形對手,沒有人能幫助他,唯有自己獨自去面對、去克服。很明顯,“禁令”試圖讓主人公在欲望本能的沖動與遵守承諾的道德感之間做出抉擇,使其陷于兩難的情境之中,經(jīng)歷著嚴酷的人性考驗。
1.好奇魔力大。在禁令故事里,描寫人們在面臨人性矛盾與掙扎困境中的情境是時常可見的,在《圣母瑪麗亞的孩子》中,就有段女主人公深受好奇心折磨的描寫:“她的好奇心卻不肯沉默,而是狠狠地折磨著她,使她再也得不到安寧?!雹墼凇吨艺\的約翰》中,年輕的國王也是受到好奇心強烈的折磨:“在我沒有親眼目睹它之前,我將日夜不得安寧?!雹茉凇短芈兜绿分校虉?zhí)又好奇的小女孩對父母說:“我已聽到許多關于特露德太太的事,想自己去她那兒看看?!娼形液闷娴靡??!雹菰凇斗魄袪柕墓著B》中,女主人公在看完所有的房間后,來到了被禁止開啟的房間前,“打算走過去,可是好奇心卻使她不得安寧”⑥。在《金娃娃》中,漁夫的妻子表面上說不再打聽丈夫的秘密,但是實際上“她講的并非真話,而是白天黑夜都不再安寧。她纏丈夫、磨丈夫?!啊蔽覍幙蠜]有那樣的榮華富貴,也要知道它的來歷,要不我別想安寧?!雹邚囊陨线@些對好奇心所做的刻畫與描述可知,好奇心的魔力很大,足能令人食難安,內(nèi)心無法平靜,甚至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童話故事似乎并不鼓勵兒童“過度的好奇”與“屈從于好奇心的行為”。在這些有關“禁令”的故事中,尤其對人類好奇的天性多有所壓抑與限制,其目的在提醒兒童讀者:必須控制與抵抗自身對好奇心的誘惑,若是任由好奇心驅(qū)使,其結(jié)果往往會為自己招致許多不可知的危險與折磨。只有在主人公通過了這項考驗,人性才能獲得成長與發(fā)揚,否則將被淹沒在黑暗之中,無法自拔。
2.貪吃害死人。在童話故事中,食物的意象之于孩子而言是重要的。食欲的滿足可以給予孩子安全與飽足的感受,Cashdan在論及吃與自我源頭的關系時指出:“食物與進食正是生命最初傳遞關愛的管道。嬰兒時代最強烈的情感經(jīng)驗,許多是在母親的胸口發(fā)生,其中包括撫觸的感覺與飽足的滿足感,嬰兒能夠從這種喂食的行為中,心靈被安撫、安慰而感到安全?!雹嘁虼?,食物與進食在童話故事中總占著重要的地位。然而,食欲的飽足雖然帶來生理上的滿足與心理上的撫慰,但是,若過度地放縱自己,則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貪吃乃是缺乏節(jié)制的例證,而節(jié)制可能為人類處境帶來尊嚴,放縱食欲的結(jié)果,往往會成為個人招致危險的誘因。
禁止吃喝某些食物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故事中的一道重要禁令。從上述“禁食式”故事中可以發(fā)現(xiàn),貪吃往往會誤了大事,甚至潛藏著讓人失去性命的危險;另一方面,它也暗示著選擇食物可吃或不可吃以及該吃或不該吃的重要性,因為毫無節(jié)制或不經(jīng)辨別就放縱嘴饞的欲望,往往會對自己不利。因此,貪吃成了罪惡的源頭,當嘴饞的欲望戰(zhàn)勝理智的時候,也意味著危險來臨的時候。當孩子們讀到這些故事時,在他們直覺的意識層面上,他們很清楚了解到,故事中這些貪吃的人物,其實就是他們心中欲念的一部分,透過故事中主人公的失敗和遭受的懲罰,讓他們得以摒除與控制心中貪吃的天性。
3.人性本貪婪。貪婪是童話故事中經(jīng)常可見的主題。在人類的貪欲中,表現(xiàn)突出的往往是對錢財追求的永不滿足,許多童話故事就是以不擇手段獲取財物的貪婪本性為主題,警告人們過度的貪婪,可能導致不幸的后果。在《明亮的太陽將揭露這件事》這篇禁令故事中,把人類最丑陋的一面,刻畫得極為深刻。一個裁縫游走各地,卻連生活費也掙不到。一次,裁縫遇到個猶太人,他向猶太人行劫并打死了他。幾年后“明亮的太陽揭露了這件事”,裁縫因為貪婪與罪行被處死。在《三個手藝人》中,揭露的也是描寫謀財害命、嫁禍他人的人性丑惡面。
童話故事對貪婪的描繪,并不只是對財富的貪得無厭而已,還包括了對自己身份所產(chǎn)生的不滿以及對社會地位的孜孜追求,在《小地精》中,就是討論這個主題。三個獵人在找尋公主的過程中,兩位年長的獵人總是欺負最小的獵人,并處處占他的便宜。后來,當年輕的獵人拯救出公主后,兩位年長的獵人便要謀害最小的獵人,并各自娶得美麗的公主。后來,年輕的獵人得到小地精的幫助,回到了王宮,才揭發(fā)了這起謀殺的事件。當然,兩個壞獵人最后都嘗到了苦果,被送上了絞刑架。這個故事中的兩個年長獵人,為了娶得公主,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竟聯(lián)手想要害死年輕的獵人,想要把別人努力的成果占為己有,縱使是好朋友,也不惜痛下毒手,完全暴露出人性的陰險和丑陋面,這種罪惡的行為,當然必須給予嚴厲的懲罰。
性禁忌是禁令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性禁忌源于原始社會對性的消極觀念。大多數(shù)部落“總是把性關系同許多嚴重的災難聯(lián)系在一起”,并認為在性成熟的時刻發(fā)生兩性關系尤其危險。⑨童話故事通常并不是將焦點集中在性本身,而是探討“過早的性行為”、“對性的過度好奇”等問題。如:王子違背父親的遺囑,在未成年時便闖入密室,看到了金屋公主的塑像而受到誘惑,上路尋找;王子、鼓手的親吻帶來的失憶等違禁的情境都暗示著對性奧秘的過早探索帶來的危險。
宣揚傳統(tǒng)倫理的古典童話非常強調(diào)女孩子成年前的貞潔,相信過早失貞會帶來不幸,因此少女的性禁忌更為嚴格。家長外出時要叮囑女兒不能打開一扇門,或不能放任何人進入家中,少女是否遵照執(zhí)行,往往會以物品來檢驗,如鑰匙或蛋上洗刷不掉的血跡;更為甚者將少女進行室內(nèi)禁閉,目的在于避免過早發(fā)生兩性接觸,如由女巫領養(yǎng)的女孩十二歲時被關入寂靜的高塔,塔尖上只有著一扇小窗;女預言家因未被邀請參加國王的宴會而詛咒公主十五歲時被紡錘刺破手指喪命,幸運的是沉睡百年代替了真正的死亡,并且城堡周圍長起無數(shù)荊棘與刺籬,人和野獸都無法穿越,從而造成一個更為嚴密的隔離境界,這樣的隔絕提供了保護。很明顯含有性暗示的禁令故事除了強調(diào)好奇心的危險及服從外,另一深層的含義是告誡女孩子“性好奇”、“過早的性接觸”的危險。
在禁令故事中一道禁令的下達,必然會造成兩種結(jié)果:違反或執(zhí)行。如果一道禁令被違反了,就屬于“違禁型”,相反的若禁令被執(zhí)行了,則屬于“守禁型”。就“違禁型”來看,幾乎所有的故事都顯示:若違背禁令,其下場必遭懲罰。很明顯的,它的結(jié)構(gòu)可簡單表示成“禁令——違反——處罰”。若從后果往前推論,受到處罰代表著違反的舉動是錯的,其意圖是要我們不要去違背禁令。相反的,若從“守禁型”故事來看,所有的故事也都顯示:執(zhí)行禁令而不違反,其結(jié)果會得到成功與贊許。它的結(jié)構(gòu)可簡單表示成“禁令——執(zhí)行——獎賞”。顯然這樣的訊息暗示了我們:不要違背禁令才是對的。因此,從“禁令故事”這兩種呈現(xiàn)的方式和其結(jié)果來看,正反兩面似乎都在透露著一個同樣的訊息,即不要輕易的違反禁令。
綜上所述,童話中“禁令”的實質(zhì)意義是警戒和教訓。在童話故事中,主人公每經(jīng)歷一段冒險的旅程,其實都代表兒童讀者內(nèi)心的旅程,舉凡好奇心的誘惑、貪吃的欲望以及貪婪的本性等,這不正是我們應該面對與克服的人性弱點嗎?童話以其特殊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面對與演練內(nèi)心的威脅與沖突,不斷地經(jīng)受著人性的考驗,并自覺去規(guī)避某些行為。故事結(jié)局邪不勝正、罪行得到制裁或懲罰,使孩子的心理沖突得到了合理的抒發(fā),并最終獲得心靈與道德上的成長,這才是童話中“禁令”的旨歸。
①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5—26頁。
②[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頁。
③④⑤⑥⑦[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話全集》,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8頁,第19頁,第119頁,第125頁,第227頁
⑧[美]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巫婆一定得死》,臺灣張老師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06頁。
⑨[英]詹·喬·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989頁。
[1]徐丹.傾空的器皿——成年儀式與歐美文學中的成長主題[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2]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