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呂梁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山西呂梁 033000)
載體樁是由混凝土樁身和載體構成的樁,是一種全新的技術。載體由混凝土、夯實填充料、擠密土體三部分組成。其核心是基于深層土體的密實理論,載體樁的承載特性是受力擴散,因此它是一種擴展基礎,混凝土樁身將上部荷載傳遞到下部載體,再由載體傳遞并擴散到承載力高的持力層土體,承載力的驗算可以等效為擴展基礎的承載力驗算。填充料是為擠密混凝土樁端地基土體而填入的材料,包括碎磚、碎混凝土塊、水泥拌和物、碎石、卵石及礦渣等都可以作為填充料。擠密土體是填充料周圍被夯實擠密的土體的影響區(qū)域約寬2 m~3 m,深3 m~5 m,影響范圍廣。由于載體樁承載力主要來源于載體,且載體樁樁長較短,混凝土質量易保證、施工速度快、承載力高、造價低、保護環(huán)境,因而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所以在工業(yè)與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即以載體樁在呂梁某工程中的應用為實例,介紹了載體樁在本地區(qū)的應用。
該工程為呂梁某學校教學樓,平面尺寸70 m×20 m,七層框架結構,基礎埋深2.5 m,最大柱網(wǎng)尺寸9 000 mm×7 500 mm,設計要求單樁Ra=1 200 kN,樁徑450 mm,樁間距1.6 m。
巖土勘察報告揭示,場地內地形平坦,地貌單元為三川河Ⅱ級階地,淺部地層主要為第四紀晚更新世以來形成的素填土、粉土、卵石層,各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1。
表1 土的物理力學指標
場地內本次勘察未見地下水,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
根據(jù)建筑物結構、荷載、場地土特征,淺部土層承載力低,壓縮性高,天然地基土無法滿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經過多方面論證,最終決定采用載體樁。
1)載體樁以第③層卵石作為樁端持力層,樁徑D=450 mm,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平均有效樁長(樁身部分)為7.5 m,計算深度D=9.5,土的平均有效重度 16.5 kN/m3,根據(jù)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1]nd=4.4,載體樁承載力主要來源于載體,對于樁長小于10 m的樁,忽略其側阻力,以作為其安全儲備。
2)單樁承載力特征值計算:a.根據(jù)JGJ 135-2007載體樁設計規(guī)程[2]和現(xiàn)行國家標準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1]計算單樁承載力的特征值,fa=fak+nd(d -0.5)rm=260+4.4(9.5 -0.5) ×16.5=913 kPa,取三擊貫入度小于20 cm,根據(jù)《載體樁設計規(guī)程》表4.3.2 可知 Ae=2.6 m2,則 Ra=fa·Ae=913 ×2.6=2 373 kN>1 200 kN,滿足設計要求。b.樁身材料強度驗算,根據(jù)JGJ 135-2007載體樁設計規(guī)程[2]4.3.3 條,N≤ψcfcAp=0.75 ×14.3 ×158 963/1.35=1 263 kN >1 200 kN,滿足要求。
其中,N為相應于荷載效應基本組合時,作用于載體樁單樁上豎向力設計值,kPa;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kPa,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GB 50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Ap為樁身截面面積,m2;ψc為成樁工藝系數(shù),樁身為預制樁時取0.8,現(xiàn)場灌注時取0.75。故設計單樁承載力特征值取Ra=1 200 kN。
載體樁施工工藝簡單,易操作、質量容易保證,但控制不嚴也容易出現(xiàn)質量事故。施工時采用柱錘沖擊成孔,利用卷揚機反壓護筒成孔,達到設計標高后,再分批向孔內投入填充料,用柱錘反復夯實,達到設計要求后再填入混凝土夯擊,柱錘夯出護筒底1 cm~2 cm,避免從護筒底端進水、進泥,形成載體后,最后再施工混凝土樁身。與其他樁基礎相比,載體樁的承載力主要來源于載體,且載體樁為擠土樁,為保證施工質量,在施工中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樁位測放要準確,樁位出現(xiàn)偏差后要采取補樁或加大承臺等措施。
2)夯填填充料應達到設計要求的三擊貫入度,三擊貫入度要依次減小或持平,避免出現(xiàn)假三擊。
3)混凝土澆筑要及時,防止樁底土隆起,提拔護筒的速度要慢,混凝土振搗棒應盡量向深部插入,遵從快插慢拔,防止樁身混凝土缺陷或縮頸。
4)成樁時應間隔跳打,間隔時間不少于3 d,嚴格控制相鄰樁的上浮量在20 mm以內。
1)樁身完整性檢測。
根據(jù)JGJ 106-2003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guī)范[3]成樁10 d后,由樁基檢測機構進行了低應變檢測,檢測數(shù)量為總樁數(shù)的10%,且不少于10根。經檢驗本工程全部為Ⅰ類樁或Ⅱ類樁,樁身完整性較好,滿足設計要求。
2)靜載荷試驗,檢驗單樁的豎向承載力,檢測數(shù)量為總樁數(shù)的1%,不少于3根。本工程載體樁全部施工完畢10 d后,由樁基檢測機構對該樁基工程進行了三組靜載荷試驗,試驗樁在承載2 400 kN垂直荷載,未出現(xiàn)極限特征,呈緩變的拋物線型,卸載后殘余變形小于總變形量的20%,故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滿足要求。
3)沉降觀測。
在建筑物施工期間及竣工兩年來,對建筑物的沉降進行了觀測,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沉降較均勻穩(wěn)定,呈收斂趨勢,可見載體樁能減小不均勻沉降。
1)實踐證明,載體樁在多層建筑物地基中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在同等地質條件下,與鉆孔灌注樁相比,載體樁費用約為鉆孔灌注樁的70%,且混凝土成樁質量易保證,在呂梁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2)對于某些地質條件較好、擠密效果佳的土層,在施工載體樁時,可以不投填充料對樁端土體直接夯實。
3)施工時必須根據(jù)建筑物所處的地質條件和周圍的環(huán)境條件,綜合考慮施工方法。為了減小施工對已建建筑物的影響,可以采用無振感的施工方法進行施工,或者采取適當?shù)臏p振、隔振措施。
4)開挖地槽時應注意不要用挖掘機或推土機等重力機械強行推平,以免造成樁身斷裂,開挖宜在成樁15 d后進行。
[1]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2] JGJ 135-2007,載體樁設計規(guī)程[S].
[3] JGJ 106-2003,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