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林 趙麗輝 (邢臺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二科,河北 邢臺 054001)
通常認為急性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的預后不好,且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然而,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1〕,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的預后較好,與傳統(tǒng)認識有所差別。為了能夠對急性后循環(huán)缺血的預后有所了解,本文針對我院神經(jīng)內科收集的急性后循環(huán)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探討病變受累血管及病變部位對預后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198例,且所有患者隨訪資料較完整,發(fā)病時間均<7 d。男132例,女66例,年齡31~85〔平均(67.8±12.5)〕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制定)評估〔2〕,其中有158例急性后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短暫性腦缺血患者41例,給予所有患者行頭顱CT及MRI檢查,其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方案。
1.2.1 病例篩選 對患者的年齡與性別進行篩選,同時對患者吸煙與飲酒情況進行調查;此外,對于患者有無卒中史,是否患有高血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進行分析。通過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以及CT與MRI尋找受損血管,并與患者的臨床癥狀相結合確定病變部位。病變部位有顱內近段,包括部分小腦及延髓,由小腦后下動脈供血及顱外段椎動脈供血;顱內中段包括部分大腦與腦橋及小腦,由基底動脈與分支及小腦前下動脈供血;顱內遠段有海馬、中腦,由小腦上動脈及大腦后動脈及分支供血。以上病變部位及血管都可通過患者臨床癥狀與頭CT及MRI進行診斷。
1.2.2 預后評估 于2010年6月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采取Barthel指數(shù)(BI)評估及殘障量表(MRS)評估〔3〕,BI評估法: >85分為無殘障,<85分為有殘障。依據(jù) MRS評估法〔4〕,0~1分視為無殘障,2~3分輕度性殘障,4~5分嚴重性殘障,6分視為死亡。兩種評分方法可以相互借鑒,評定結果較為一致。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病變受累血管及病變部位與顱內病變個數(shù)等預后不良情況行Logistic回歸分析。
所有患者給予隨訪,距離發(fā)病時間最短半年,最長達26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4.2±3.2)個月。病變受累血管與預后的相關分析見表1。顱內病變個數(shù)及受損部位(包括顱內近段、中段與遠段)與病變受累血管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1 病變受累血管與預后不良情況分析(%)
表2 顱內病變個數(shù)等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
對急性后循環(huán)缺血事件的研究表明,該病的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5〕,本文對198例急性后循環(huán)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本組中的所有患者在病后2年內未發(fā)生殘障與輕度殘障(0~3分MRS)的患者達77.2%,嚴重殘障(MRS 4~5分)患者達18.3%,而病死率占4.5%。其中死亡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在入院后的2 w內死亡。通過分析認為,對急性后循環(huán)缺血疾病的致殘率及死亡率的評價還是有偏差的,患者的急性后循環(huán)缺血疾病與自身年齡、性別及一些基本危險因素沒有必要聯(lián)系,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可認定為病變部位與受累血管以及病變區(qū)域中的個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顱內中段病變是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此外,顱內中遠段的患者發(fā)生預后不良的情況也相對較多。
病變部位是判斷預后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Nadeau等〔6,7〕對腦梗死病變進行了分類,以腦干血管解剖學為基礎,實施分區(qū)方法,將腦干與大腦分成了中區(qū)與旁中區(qū)以及后側區(qū)與背側區(qū),各個區(qū)域都有一組血管供血,通過臨床體征表現(xiàn)及影像學分析可以將病變受累區(qū)域的個數(shù)確定〔8〕,結果發(fā)現(xiàn),受累單區(qū)域的患者,其預后的恢復情況較好,而發(fā)生多區(qū)域性受累者,預后的恢復較差。本文中的研究結果與其相近〔9〕。本文研究表明,病變區(qū)域超過1個數(shù)量者,在預后出現(xiàn)不良情況的危險性明顯增加;Logistic回歸分析也發(fā)現(xiàn),尤其在顱內的中遠段區(qū)出現(xiàn)受累的患者,在其預后出現(xiàn)不良情況的危險概率明顯較高,這些都屬于顱內的多發(fā)性病灶,近段與中遠段受累都會造成預后差〔10〕。此外,本文發(fā)現(xiàn)受累病變血管以顱外椎動脈及基底動脈最常見,且基底動脈受損后患者的預后情況較差。
1 林 巖,李焰生,徐 群,等.卒中專病門診貫徹二級預防指南的研究〔J〕. 中華內科雜志,2007;46(3):736-9.
2 Lee J,Han S,Yun Y,et a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in Korean population〔J〕.Eur J Neurol,2009;13(7):742-8.
3 鞠 奕,王擁軍,趙性泉,等.后循環(huán)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病后1年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10):684-7.
4 Naess H,Nyland HI,Thomassen L,et al.Incidence and short-term outcom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in Western Norway〔J〕.Stroke,2002;33(8):2105-8.
5 Sumer M,0zdemir I,Erturk O.Progress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frequency,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J〕.J Clin Rosci,2009;10:177-80.
6 姜永梅,劉世文,陳 穎.腦卒中患者損傷部位與功能預后的關系〔J〕. 中國臨床康復,2003;7(1):154-5.
7 Nadeau S,Jordan J,Mishra S.Clinical presentationasa guide to early prognosis in vertebrobasilar stroke〔J〕.Stroke,1992;23(2):165-70.
8 Voetsch B,DeWitt LD,Pessin MS,et al.Basilar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rch Neurol,2004;61(4):496-504.
9 von Campe G,Regli F,Bogousslavsky J.Heralding manifestations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with lethal or severe strok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12):1621-6.
10 Shin HK,Yoo KM,Chang HM,et al.Bilateral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rch Neurol,1999;56(1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