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華
(朝陽市第四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指血清HBsAg陰性,但血清和或肝組織中HBV DNA陽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除HBVDNA陽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陽性,但約有20%患者血清學標志物檢測均陰性。我們選擇ALT反復異常的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分析總結(jié)如下。
選擇自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ALT反復異常的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齡平均45歲。經(jīng)血清學檢測HBV DNA陽性患者27例,經(jīng)肝穿刺組織學檢查HBV DNA陽性的41例。診斷符合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1]。
68例患者除常規(guī)保肝、降酶等治療(療程2~6周)外,給α-干擾素(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萬單位隔日1次肌內(nèi)注射,療程24周。
采用卡方檢驗。
2.1 68例患者經(jīng)抗病毒、保肝、降酶等治療2~6周后,多數(shù)病例ALT恢復正常,自覺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個別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經(jīng)對癥治療好轉(zhuǎn)。
2.2 治療24周后肝組織學明顯改善。治療前后肝組織學炎癥分級(G)及纖維化分期(S)所占比例見表1、表2。
2.3 治療結(jié)束后68例患者HBVDNA陰轉(zhuǎn)率63.4%(26/41)。
一般情況下,HBsAg陰性,抗HBs或抗HBe、抗HBc陽性者多提示機體已清除HBV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恢復期。對此類患者,若血清或肝組織HBVDNA陽性,則診斷為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此類患者炎癥進展隱匿,易被臨床忽視,且缺乏病理學檢測而延誤病情,使疾病進展。不少學者對出現(xiàn)的HBsAg陰性,抗HBs或抗HBe、抗HBc陽性者解釋為:①HBsAg發(fā)生明顯的S基因變異,抗HBs不能識別。檢驗試劑也不能檢驗出來,使病毒依然存在和復制。②不同亞型的HBsAg感染所致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狀態(tài)下,無法清除HBV。而盡管HBVDNA復制水平低,仍可能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發(fā)生[2]。本組病例主要以HBsAg陰性而ALT反復異常而就診,結(jié)果經(jīng)血清HBVDNA檢測及肝組織學檢查,明確診為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何忠平[3]等發(fā)現(xiàn)60例臨床診斷為非甲一戊型肝炎患者HBVDNA檢出率78.3%。因此,對此類病人及時給予保肝,抗纖維化,抗病毒等治療是必要的。而且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無論ALT是否正常,對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活躍者,只要肝組織學有活動性病變,均是抗病毒治療的指征[4]。α-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還有抑制肝星狀細胞激活、增殖和分泌,因此也是較G0 2.4(2/41) S0 7.3(3/41)G1 31.7(13/41) S1 36.6(15/41)41 G2 43.9(18/41) S2 41.5(17/41)G3 12.2(5/41) S3 12.2(5/41)G4 7.3(3/41) S4 2.4(1/41)
表1 41例患者治療前炎癥分級(G)及纖維化分期(S)所占比例
表2 41例患者治療后炎癥分級(G)及纖維化分期(S)所占比例
早應(yīng)用的抗纖維化藥物[5]。我們對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給保肝、降酶、α干擾素等治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肝功恢復正常,肝組織學改善明顯,HBVDNA陰轉(zhuǎn)率可達63.4%,可見此藥對本組病例的抗纖維化、抗病毒等均有較好療效。因此,對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規(guī)治療外應(yīng)積極進行肝活檢及抗病毒治療。
[1] 中華醫(yī)學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6,22(1):3-12.
[2] 王霞,陳常云,張家軍,等.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檢測及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23(4):243-245.
[3] 何群,莊輝,王小紅.臨床診為“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定[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2,41(10):688-689.
[4] 顧長海.慢性乙型肝炎干擾素療法適應(yīng)證選擇[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2):139.
[5] 蔡為民,陳智,陳峰,等.r-干擾素抗肝纖維化臨床療效的初步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8,14(2):1-21.